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为宗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谪居黄州时游赤壁所写.黄州城外有赤鼻矶,是长江一处胜景.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夜间,苏轼邀友同游于此.因赤鼻与赤壁同音,并此处有关于赤壁之战的传说,所以引起了作者的怀古之情.回去写了一篇《前赤壁赋》和这首词.作者这时已年近半百,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其词曰:  相似文献   

2.
《前赤壁赋》,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乌台诗案是北宋一起有名的文字狱。案发于元丰二年(1079)七月,同年十二月底结案。作为乌台诗案指控主要依据的《苏子  相似文献   

3.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写诗讥讽新法获罪,被捕入狱,在御史台狱中关押了四个月。当时李定、舒亶一帮奸佞小人,想把事态扩大,使诗案株连了许多人。他们还以苏轼题名为《塔前古桧》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的句子,在宋神宗面前诬告说,苏轼有“不臣之意”。多亏宋神宗还算开明,他说“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才使苏轼遇赦,被安置在黄州做一个团练副使的小官。  相似文献   

4.
苏轼有三部学术专著,即《易传》、《书传》和《论语说》,《易传》、《书传》流传至今,《论语说》却亡佚了。 《论语说》作于谪居黄州之时。苏轼《黄州上文潞公书》云:“到黄州,无所用心,辄复覃思於《易》、《论语》,端居深念,若有所得,遂因先子之学,作《易传》九卷。又自以意作《论语说》五卷。……《易传》文多,未有力装写,独致《论语说》五卷。公退闲暇,一为读之,就使无取,亦足见其穷不忘道,老而能学也。”(《东坡集》卷二十九)书作于元丰五年  相似文献   

5.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檐州。”这是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武由海南贬所北归过镇江金山寺见当年李公鳞所画肖像上的自题诗。诗以自嘲的口吻道破他思想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其中黄州时期尤为重要,是苏武人生经历中的第一个大筋斗。苏武因诗得罪,被捕入狱,此乃震惊朝野的“乌合诗案”。“乌合诗案”结案,责授检技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苏武于神宗元丰三年(1080)二月一日抵黄州形所,元丰七年四月“思量移汝”,离开黄州,并居四年而跨五年头,故有“坐见黄州再闰”《满江红)(归…  相似文献   

6.
《苏轼称谓考辨》在《四川大学学报丛刊·古籍整理研究》发表后,受到有关同志的鼓励,最近在阅读古籍时,发现尚有遗漏,其中,有的称谓是很有意思的,如苏轼自称“鏖糟陂里陶靖节”即是一个。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二月至七年三月,贬官在黄州,曾多次与王  相似文献   

7.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五月,六十五岁高龄的苏轼从流放地儋州(今海南省儋县)遇赦北归,他赋诗吟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表达了自己旷达的胸怀。也就在这一年北返途中,他看了谢民师的“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之后,写下了《答谢民师书》。谢民师,名举廉,江西新干县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中进士。当时谢民师在广州作官,曾拜谒苏轼。  相似文献   

8.
如何看待苏轼的“以诗为词”,评价苏词的艺术风格?如何认识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的思想,谪黄期间的创作是不是他创作的高峰?一百五十多位教授、学者、书画、文博工作者聚集黄州,举行第二次苏轼学术讨论会,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关于苏轼“以诗为词”的问题。有人认为,苏轼对词的贡献在于“变”,即“以诗为词”。它既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必然产物,又因缘于苏轼自身的人格精  相似文献   

9.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七月,苏轼坐作诗讽喻时政,遭到御史中丞李定等人弹劾,遂以“讪谤”罪被逮赴台狱,是为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由于神宗怜惜其才,加上太皇太后曹氏及有关大臣的全力营救,同年十二月底,才获释出狱,责降“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相似文献   

10.
熙宁五年——元丰三年黄庭坚任北京大名府国子监教授,诗歌创作一百八十余题,近三百首。他结识了谢景处、苏轼、晁补之等人,砥砺唱和,提高诗歌艺术技巧,成为"山谷体"艺术风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迎来了从元丰元年直至元祐五年长达十一年的创作高峰期。  相似文献   

11.
《东坡志林》为宋人苏轼所撰笔记小品文集。一名“志林”、又名“东坡手译”,历代记载传本卷数不一,常见者为五卷本,乃明万历赵开美所刻。书中记载了作者从元丰到元符,即贬谪黄州到岭南放还,其间廿多年所经历之事,“其间或名臣勋业,或治朝政教,或地里方域,或梦幻幽怪,或神仙技术,片语单词,谐谑纵浪,无不毕具。而其生平迁谪流离  相似文献   

12.
最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短文,文中谈到苏轼给王安石“续诗”的故事。有一天,苏轼看到了王安石一首没有写完的诗,头两句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认为这跟菊花的实际情况不符,于是提笔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为了要用事实教训苏轼,就利用职权将他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适值“重九天气,连日大风,后园里的菊花纷纷落叶”,目睹此景,不禁为续诗的事  相似文献   

13.
如何看待苏轼的“以诗为词”,评价苏词的艺术风格?如何认识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的思想,谪黄期间的创作是不是他创作的高峰?一百五十多位教授、学者、书画、文博工作者聚集黄州,举行第二次苏轼学术讨论会,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关于苏轼“以诗为词”的问题。有人认为,苏轼对词的贡献在于“变”,即“以诗为词”。它既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必然产物,又因缘于苏轼自身的人格精神。词在开创之初,本和诗同宗,区别不大。后来逐渐形成了婉约的风格,以致产生了“词别是一家”  相似文献   

14.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林彪,在其效法孔老二搞“克己复礼”,妄图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阴谋活动中,特别器重宋代尊儒反法的政治投机商苏轼,一再从苏轼的文章中寻章摘句,写成条幅挂在卧室里,作为他进行反革命阴谋活动的座右铭。 苏轼曾经在湖北黄州度过三年多的谪居生活。黄州的“东坡苏壁”就是为他树碑立传的,是苏轼和其后历代反动派尊儒反法、反革命的历史见证。当前,对“东坡赤壁”进行一番认真的考察,揭露苏轼和历代反动派利用“东坡赤壁”尊儒反法、反革命的行径,对于普及、深入、持久地批林批孔,肃清孔孟之道和林彪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诗歌创作极为繁富,随着仕途升沉,他的诗歌风貌也不断变化。南宋诗人王十朋评他的诗时说:“再闰黄州正坐诗,诗因迁谪更瑰奇(《游东坡十一绝》),就阐明苏轼在政治上越遭受打击,而诗歌创作成就越高的这一特点。苏轼晚年在惠州、儋州的“和陶诗”就是其艺苑中的一朵绮丽之花。作为一项有意识的艺术实践,“和陶诗”生长在陶渊明开垦的处女地上,浇灌的是苏轼的汗水,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6.
张先与苏轼     
张先是苏轼所见到的唯一以歌词著称于世的前辈词人。在北宋熙宁年间,张先是实际上的词坛领袖,而苏轼才开始学习写词。探讨他们在熙宁、元丰年间的交往与特殊的师生情谊,对了解北宋词坛情况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形成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 苏轼在元丰二年写的《祭张子野文》中,对他们的交往曾作过简略的回顾,“我官于杭,始获拥彗,欢欣忘年,脱略苛细。送我北归,屈指默计,死生一诀,流涕挽袂。我来故国,实五周岁,不我少须,一病遽蜕。”这里的“我官于杭”,是指熙宁四年苏轼通判杭州之时。“始获拥彗”一句,点明了他们的关系。以前许多研究宋词的前  相似文献   

17.
苏东坡自北宋绍圣四年(1097)七月二日再度遭贬,以“琼州别驾”的虚衔,谪居昌化军(亦称儋州、儋耳,即今海南岛儋县),到元符三年(1100)六月二十日遇赦北归,在当年还是瘴海炎荒的儋州度过了三年多的流放生活。苏轼在回顾其一生的思想功业时曾概括地写道:“问尔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简短的诗句,表现的固然是东坡的愤激之情,意谓其平生宝贵的光阴、大好的年华都是在谪居和流放中度过的;然而,从另一方面看,“黄州、惠州、儋州”的生活,也使他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理解,促成了他在文学方面的“功业”。  相似文献   

18.
明末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里选录了两篇话本小说:一篇叫《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一篇叫《拗相公饮恨半山堂》,比较明显地反映了由王安石变法所引起的儒家和法家在文艺领域的斗争,值得读一读。先谈第一篇,说的是王安石作宰相的时候,苏轼去见他,在书房里看到了王安石的两句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心想,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是不会落瓣的,自恃聪明,就在原诗后面加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罢,不等王安石出见就走了。王安石回到书房看见了苏轼的续诗,认为他太轻薄,贬他到湖北黄州做团练副使。原来黄州的菊花是落瓣的,苏轼在黄州见到了这情景,才知  相似文献   

19.
苏轼的一生,在生活的激流中拼搏、思考,寻找自己的文化归宿。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至熙宁七年(1074)九月第一次赴杭的政治生活及文学创作,是苏轼文化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也可以说,苏轼的人格及其文学创作,之所以能影响后世,闻名遐迩,体现出东方文化的“苏轼精神”的独特风采,即是第一次赴杭时期的特殊社会心态及创作情绪所决定的;也可以说,他在这种意识驱使下所创造的文学价值,为他后来在黄州及海南时期的创作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苏轼的游记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 苏轼并不是一位以游记著称的作家,但是,他却是继柳宗元之后,第一位大量创作游记的作家。 苏轼的游记文约有十七、八篇,黄州和岭海的贬谪时期是他游记创作的两个高潮。其中尤以黄州时期创获最多,数量约占全部作品的一半。谪居黄州的苏轼,政治上锐意进取的精神迅速消退,尽管他内心的平衡力相当强,及时地采取了随缘自适的生活态度,但孤独和苦闷还是时时笼罩住他的心。游记文中的黄州诸作,或隐或显地揭橥了他内心的这种挣扎和解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