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这是《庄子·天下篇》对庄子学说的基本估价,也可以看作《庄子》其书风格和庄子其人性格的简要概括。《庄子》书中,庄子本人形象出现在一定情节或故事中凡25次,大多见于外杂篇。所记庄子言行,有的也许是真实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所编造。其目的在假借庄子之口以表达某种思想观点。因此,庄子的形象,大多带有寓言性质。和《庄子》中的老子、孔子形象一样,都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产物。其中所反映的思想皆属庄周学派,然而形象的客观意义却往超出作者的主观意图,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独立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庄子使用神话传说来阐述他的哲学观点是大家所熟悉的。闻一多认为“庄子寓言,大都脱胎于先古传说,而非尽由虚构”。神话学家袁珂也说:“战国时代,神话影响到文学作品的,还有《庄子》一书。《庄子》本来是哲学著作,由于它的文章写得很美,有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语言,一般人也把它当作文学作品来看,《庄子》的文章里有很多寓言。有些固然是作者创造,但往往也有些实际上是以古代神话做蓝本而改写的。”  相似文献   

3.
《逍遥游》是庄子的名篇 ,在文章中 ,庄子阐述了怎样才是真正的逍遥的问题 ,这“逍遥” ,显然有悠然自在、无拘无束之意 ,而在教学中 ,有不少老师和学生反映 ,庄子的《逍遥游》汪洋恣肆 ,奇诡浪漫 ,文理深刻奥妙 ,结构繁复纷纭 ,语句佶屈聱牙 ,学得可真是很不逍遥。《逍遥游》 ,怎样才能逍遥地学 ,这的确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一般的来说 ,一篇文言文 ,如果有了注释 ,读起来自然也会逍遥许多。但《逍遥游》一文 ,为它作注的 ,自唐宋明清至近代 ,有一百家之多 ,有晋代郭象的《庄子注》 ,唐代成玄英的《庄子疏》 ,清初王船山的《庄子通》 ,清…  相似文献   

4.
《庄子》内篇之《大宗师》的篇名如何句读,又如何理解,历来众说纷纭。然而此问题的回答直接关涉对庄子思想的把握,故其意义十分重要。通过对《庄子》内篇篇名的考察,且基于张恒寿等前贤的研究成果,提出连续性选词、跳动性选词以及拟词等命名方式予以考察,认为“大宗师”之名出现的时间当在战国晚期至西汉之间;并认为《庄子》文本编辑者很可能是受到《天道》篇中“大宗师”三字的启发,借此表达庄子以道为师之意。但这种自著立场的做法恰恰与庄子思想相悖。在“物化”面前,万物一气,此之化即彼之始,始卒一环,无始无终,何来大宗?物物为宗!郭象的“无心为师”以及船山的物物可师而无不可师,消解掉了编辑者的本义与意图,却正得庄意。  相似文献   

5.
[刨根问底] 战国时期有个哲学家,名字叫庄周,后人尊称他为庄子——庄先生。他特别善于用寓言故事讲道理,其中有一个“庄生梦蝶”的故事很著名。一天夜里,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快乐地在花间飞舞。这时,他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过了一会他从梦境中醒了过来,恍  相似文献   

6.
林喦:王先生,这是我们第二次对话,今天的话题比较单一,但我觉得会很深刻。我们这次所讲的是您2014年出版的大作《逍遥游·庄子传》,这部书是中国作家协会组织出版的重大国家出版工程《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中的一部,由您撰写的《逍遥游·庄子传》是这项大工程  相似文献   

7.
庄子学说本意不在论审美欣赏,而更多的是政治哲学,但其包含的智慧是丰富而普遍的,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对艺术美、自然美的欣赏理论和思想。庄子认为,审美欣赏的本体源于“道”,审美欣赏的主体是体道者,审美欣赏的本质是体道之人对“道”之美的世界自然之情的投注,与“道”之美的境界相融与契合,因而庄子对审美欣赏特点的描述和分析具有独特性。庄子关于审美欣赏的理论是“道”之哲学向美学的生发和演化。这种美学思想对我们今天寻求美、提升生命的质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8.
《庄子》散文大量运用寓言,其寓言中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一个丰富、生动的艺术画廊。从“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的至美神人,到“闉跂支离无脤”、“甕瓷大瘿”、“以恶骇天下”的丑陋之子,千奇百怪,无所不存。庄子刻画的庖丁、疴偻等等,早已成为人们熟知的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庄子描写、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质,因而很有分析、研究之必要。本文试图就《庄  相似文献   

9.
从闻一多的学术经历来看 ,《庄子》实为其研究的重要内容。他不但在论文中、在教学活动中对《庄子》的文学性、哲学性给予独到而深刻的评价 ,而且从校释的角度对《庄子》中许多篇章进行了深入分析。因为对《庄子》的重视及热爱 ,他的文学创作也受到《庄子》较大影响。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 ,他对庄子的态度也有复杂的一面。闻一多的《庄子》研究具有丰富内涵 ,值得我们认真品味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王蒙与庄子     
王蒙一直对庄子情有独钟。从常常在作品中引用《庄子》的典故到出版研究庄子的专著《庄子的享受》,充分体现了王蒙与庄子的精神之缘。从"少共"时期的理想主义情怀到中年以后的认同庄子,其间显露出怎样的心理奥秘?一切与王蒙的个性有关。同时,这样的精神巨变在当代文化人中也相当有代表性。研究这一现象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庄子》全书的总体内容看,"上无为而下有为"的思想不是庄子的思想,它应该是夹杂在《庄子》一书中的其它思想流派的东西——是儒家的甚至法家的南面术,与庄子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庄子的思想应该是"无为不治"。建立在"无为不治"的思想基础上,庄子对仁义,即通常的社会规范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孔子在《庄子》内篇中的多次出场,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对孔子儒道兼济思想的肯定,对孔子悲剧命运的理解同情。在《庄子》内篇中庄子并未随性异化孔子,相反地塑造了一个真实丰富的孔子形象。庄子笔下的孔子突破了儒家代言人的形象,多处表现了对道家学说的深刻理解和崇敬。虽然由于天性的不同,孔庄两人最终选择了不同的人生,但庄子深信他们都能彼此理解和尊重。在庄子眼中,孔子是与自己互通心曲、相知相惜的先贤。  相似文献   

13.
在庄子人生哲学中,“命”与“逍遥”、“游”等都是表达庄子思想的重要概念。其中“命”是表达庄子对客观必然性肯定的概念;“逍遥”、“游”等则表达庄子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本文通过对庄子的“命”与“逍遥”。“游”等概念的分析,旨在阐明庄子人生哲学中必然性与精神自由的关系,并分析庄子对二者关系的观点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也是庄子自由思想的集中代表。庄子在《逍遥游》中抒发了对自由大胆而热烈的追求,他主张解脱精神枷锁,以开放的心灵去认识世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借鉴庄子的“逍遥游”精神,可以让人们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求心理平衡,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起死》将庄子分为两半:一个是庸俗庄子,一个是狂人庄子。鲁迅批判庸俗庄子而继承了狂人庄子的精神。小说中道士庄子即是庸俗庄子的化身,汉子则是狂人庄子的隐喻。《起死》没有否定相对主义,只是否定了庸俗的相对主义。鲁迅以自己的视角对庄子进行了重新解释。  相似文献   

16.
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刘武《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王夫之《庄子解》,胡远睿《庄子诠诂》,支伟成《庄子校释》,朱季海《庄子故言》,张默生《庄子内篇新释》,钟泰《庄子发微》,陆永品《庄子通释》等,对《庄子.养生主》的注疏多有分歧,本文拟作一个简单梳理。  相似文献   

17.
邯郸学步     
《阅读与作文》2008,(5):7-7
此语出自《庄子&#183;秋水》。战国时期,赵国国都邯郸的人走路姿势很优美,手脚摆动既轻盈又别致,此事远近闻名。  相似文献   

18.
庄子逍遥的另一面,是面对人间世的种种不幸时所展现出来的困苦.这种困苦是因为出于对世间的无奈之情.世间的无情、命运的冷酷在人间世一一展现.对此,庄子是困苦与无奈的.在庄子的哲学中,"曳尾之龟"这一意象最能体现庄子的这种困苦与无奈,而从对这一意象的分析可以看出,庄子困苦是隐藏在其逍遥之下的,故此这种困苦又往往带有一种深沉的意味.这是庄子狂狷的一面,而这种狂狷之气,使得庄子以一种游戏的态度面对世间.这是庄子用以消弥生命与世界鸿沟的审美力量,而在此意义上,庄子哲学中体现出一种困苦之美.  相似文献   

19.
庄子美学,既是庄子的"美学",又是"庄子"的美学。庄子的"美学",不可大而化之地等同于其哲学,其审美境界亦不可泛化为人生境界。从庄子的哲学到美学,有一个转化与抽绎的过程。"庄子"的美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无目的性、无功利性及直觉体验性等美学共性上,而应当进一步指出其与众不同的个性。庄子的审美境界,在他独特的对"形质"、"功利"、"认知"以至整体的"有"的层层剥离与消解的系统中展开。  相似文献   

20.
从庄子到庄子后学,有其逻辑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特色。既无法解决社会与个人的矛盾对立,庄子只好安命顺世,无心无情,强调对外物的绝对不动心,以期在虚幻的尘世之外心灵与道冥合为一,逍遥而游;庄子后学继承发展了庄子的基本思想,无心己不是纯粹的不动心,意义转化为对某一现实目的的“用志”。庄子后学又通过圣人的善治有为,社会劳动群体在至德之世平等自由。从而超越了庄子反求个体生命在无何有之乡获得纯精神自由的逍遥游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