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璩龙林  谢谦 《东南学术》2013,(1):203-208
上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以来,晚明小品文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颇多人的青睐。不过,乾隆年间四库馆臣视野中的晚明小品文,却有纤佻、芜杂、伪袭和浅陋等诸多严重积习,与时人的眼光判若霄壤。时代精神舛隔,士习学风异趣,是造成四库馆臣如此激烈批评的原因和背景,总体而言四库馆臣的批评虽然激烈但不失中肯之处,值得我们进一步省思。  相似文献   

2.
小品文的审美价值及其在晚明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筠筠 《文史哲》2003,3(2):134-139
晚明学者借用佛教中“小品”一词命名篇幅短小的艺术性散文 ,他们不仅在小品文的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 ,将其发展为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的明代文学成就的标志 ,且总结出小品文与正统文学在写作动机上的“一饷之欢”与“千秋之志”的区别 ,在创作目的上“自娱娱人”与“明教载道”的不同 ,并指出其小中见大、寸瑜胜尺瑕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3.
晚明小品文绮丽审美风格赓续南朝文学颓废审美风格传统而具有新质。在思想格调层面,它躲避宰制儒家崇高精神所标举的明道、宗圣等规约,注重个体极致性的审美愉悦,日益表现出唯美—颓废精神;在创作主体方面,由有位的士人转变为山人、处士等身份低微的士阶层,进而题材内容告别宏大叙事而转向个人性的小叙事;在感性形式方面,它于长行文字八股时文文体之外,大兴独抒性灵的短札书牍等,极为注重以女性化的譬喻方式为代表的细节描写。这些新变不仅表现出晚明文人独特的审美个性和审美自由,形成晚明社会普遍性的文人文化,而且将宋明宰制儒家所标举的阳刚的崇高审美风格转变为阴柔的唯美—颓废审美风格,表现出中国审美文化中人与文的觉醒,从而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略论公安派性灵说对晚明小品文发展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熊礼汇 《天府新论》2004,(2):117-120
公安派性灵说对古代散文发展最大的影响是为建构晚明小品文的文学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性灵说从理论上清算了拟古文风的错误 ,破除了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 ,确定了“我”在散文创作中的生存环境和自由发展的文化空间。这样就为小品文艺术精神的确立、审美价值的确定 ,和表现艺术的自由发展 ,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推动晚明小品文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 晚明是中国文化的变革时代,当时的传统文化正面临一个伟大的转折。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士大夫,其文化意识、生活情趣、人格追求各方面,都烙下了与前时代士大夫不同的一些印记。本文就这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 深受儒、道互补意识影响的中国士大夫,时常徬徨于隐与仕两者的十字路口,隐居成了一部分失意士大夫逃避人生的共由之路。晚明文化的剧变,市民文化的萌芽,给晚明士大夫带来了很大影响,使他们的息隐意识与前代迥然相异,隐居生活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6.
晚明小品论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明小品论略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一明代文坛或标举唐宋,或追踪秦汉,六经子史、韩柳欧苏,轮番上阵领风骚。可真正使明代文章独具面目的,不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文公,而是天才纵横的东坡居士。尽管袁中道曳说“苏长公之才,实胜韩柳,而不及韩柳者,发泄太尽故...  相似文献   

7.
论晚明隐士陈继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夏咸淳 《天府新论》2004,(3):131-135
陈继儒壮岁即隐,终生不仕,却与尘俗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非如古代伏处岩穴的逸士,体现了晚明文士趋俗的思想作风。继儒交游杂,思想杂,读书杂,文章也杂,是名副其实的杂家,谓之大家也无不可。  相似文献   

8.
复社是明清之际十分重要的文人社团,其成员在崇祯时期的科举考试中取得巨大成功,考取进士及举人者达400余人,甚至还曾囊括甲科三鼎甲.正因为在科举上的成功,复社才得以吸引众多士子加入,从而成倍扩充了自身组织的规模,同时,复社成员通过科考进入官场,也增强了朝廷中的清流力量,影响了晚明政局的走向.复社科举成功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复社把科举考试当作社事的重心,其领袖疏通科场,联系考官,善于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帮助成员中式.  相似文献   

9.
刘春玲 《阴山学刊》2003,16(4):25-28
晚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一系列变化引起了士人价值现、人生观和道德观的改变,出现了逃禅归隐、弃儒从商、纵欲享乐之风。这不仅表现了封建秩序已遭到严重冲击,也反映出士人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重新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万历中期,公安派对苏轼极为推崇,对宋诗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开启了晚明诗坛学宋的先声。天启、崇祯年间,在程嘉燧、钱谦益的推动下,人们主要以陆游为师法对象,晚明诗坛掀起了学宋之风。  相似文献   

11.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8(4):271-273
晚明是一个"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特殊的历史时期,晚明士人对生死问题的探讨源自士人内心对人性自由的渴求与文化限制之间的冲突而产生的痛苦感。晚明士人把对死亡的恐惧内化为提升生活品质的动力,而把对生死的反思外化为摆脱陈规陋习的不羁之举。这种生死智慧的物化形式是在两个层面上同时进行的:死亡态度的个体化,生活态度的自我性。  相似文献   

12.
论晚明狂人──一种新型士人精神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人追求成圣,晚明文坛上却活跃着一批不再温柔敦厚的狂者。他们的狂不仅是外在形迹的佯狂,而是狂入他们的本能、深层自我以至本体文化性格。他们以阳明心学为原动力,以崭新的伦理观、价值观区别于其他时代的狂人。他们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型士人精神的确立。  相似文献   

13.
晚明社会险恶、国史不兴,知识群体忧时愤世却又无法找到救世之途,只得借助于野史笔记这种思想资源来表达社会主张和利益诉求.民间参与史事记载和历史评价反映平民社会走向成熟之际官方史观与民间史现的趋同.晚明史学"实录不实,野史不野"的独特景现正是对这一趋势的践行.野史笔记风行于世有利于自我意识觉醒、史家个性张扬、记事领域拓宽和主体权力扩张.  相似文献   

14.
论晚明白话公案小说刘重一晚明,是我国古代短篇白话小说创作的繁荣期,也是我国公案小说的成熟期。从冯梦龙整理并刊行《古今小说》的天启初年(1621)起至明朝灭亡,前后虽不过二十余年,却先后出现了像“三言”、“二拍”、《型世言》、《石点头》、《醉醒石》等二...  相似文献   

15.
李颙,字中孕(1629—1705),陕西周至人。学者称二曲先生。二曲少孤力学,由母亲教育成才。由于家贫无书向人借读,自经史子集以至佛道之书无不观,并且益加发奋。他编有《观感录》,在自序中说:“昔人有迹本凡鄙卑贱,而能自奋自立,超然于高明广大之域,上之为圣为贤,次亦获称善士。”主张奋发有为.并以凡鄙贱卑而学有成就的人自勉,这是二曲一生为学与作人的宗旨。宋末至有明一代,理学分成程朱、陆王两大派。从未陆异同之辩到后学互相论难,彼此门户之见甚深。而二曲对两家的评论,不带任何成见,而是对双方的优劣得失,作了中肯的…  相似文献   

16.
论晚明实心任事的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究晚明的“实学”思潮,在理论上可分为“明体适用”与“王霸并用”两派。而这一思潮的具体内容,则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 实心任事的精神;(二) 尚武精神;(三) 从“性理之学”转向“物理之学”;(四) 经世致用精神。限于篇幅,本文仅就晚明实心任事的精神作一初步的探讨。一由于明代实行科举取士,自中期以后,进士一途实际上已成为仕进的唯一通路,所以士子往往将得中进士作为一生所追求的目标,汲汲于功名富贵。父辈教育子弟读书,也往往是希望他们能够得中科第,至于那些立身行已的个人道德修养践履,却弃之不讲。这些士子往  相似文献   

17.
晚明传奇,不以丰厚沉雄的思想意蕴著称,而以浓郁的喜剧色彩、强烈的娱乐性取胜。在情节上狠求奇怪,强化净丑脚色,制造新奇有趣甚或神秘玄虚的舞台场面,注意场面间的悲喜交织、冷热相济,使舞台成为活泼的、感性的、让观众获得娱乐情趣的丰富多彩的演出。这与晚明特殊的社会现实、哲学意识与文学思潮有关  相似文献   

18.
刘春玲 《阴山学刊》2010,23(3):26-30
晚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活跃,在一定程度上促动了传统社会结构的松动与士人"治生"观念的变化,导致士人对经典化生活模式的最终背离并走上世俗化的生存道路。士人润笔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表现。这种现象是晚明士风变化的新趋向,它反映了士人自我独立意识的萌动,是一种合理行为。尽管其中也有消极影响,但对士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晚明时期,骈文复苏,究其原因,大致有四:王学鼓荡下的尚情思潮、抗俗崇雅的艺术追求、六朝文派的流衍与八股文的通行。在艺术上,晚明骈文作了不少创新,一是将文体扩展至年谱、清言,其次是表达更为自由,三是风格的多样化。作为一种文学现象,骈文在晚明时期的复苏,极大地维护了文学的审美属性,意味着对已瓦解的美文传统的重建;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晚明时期骈文的复苏,表明了当时社会的有识之士希望在意识形态领域重建与弘扬士大夫雅文化。  相似文献   

20.
晚明纵欲主义社会思潮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以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和凌蒙初等为代表在思想界及文学领域尤其是通俗文学领域掀起了一股新的社会思想潮流。其突出特点有二:一是抨击禁欲主义思想,反对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压制。他们极端输扬人的自然本性和情感,认为“好货好色”是人的本性,是合理的,不应予以人为的限制,因而肯定男女间热烈的感情,极力讴歌世俗生活的享乐。二是主张摆脱一切束缚,“率性而行”,以自我心理的愉悦和满足为最高生活准则。这些思想的提出,无疑对封建传统道德价值规范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而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则在于,在中国历史上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