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明文人的“自娱”心态与其时代折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从郑元勋到黄宗羲这正是晚明文艺启蒙狂飙掀起高潮以后的一段光景。公安三袁中的小袁故世已经7年。略晚于公安派的竟陵派领袖钟惺故世也已6年。就在这1630年(崇祯3年),晚明著名小品文选家郑元勋大张旗鼓地提出了“文以自娱”的主张。他不但编选了一部独抒性灵的、极洋洋大观之致的晚明小品文选集,还给选集起了一个很别致而饶有深意的书名,  相似文献   

2.
蒋益 《船山学刊》2002,(4):110-113,119
为中国的现代小品文寻根溯源并其探索发展方向 ,一直是散文作家与理论家的追求。自周作人提出美文说 ,之后有鲁迅的Essay说、胡梦华的Familiaressay说、梁遇春的小品文说、周作人的性灵小品文说、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说等 ,他们所作的全部努力最终归结为周作人的论断 :中国现代小品文的源流是晚明小品文与英国小品文的合成。这些努力聚焦于一点 ,那就是促使现代小品文朝着现代意识与民族特色相融合的方向嬗变。  相似文献   

3.
略论公安派性灵说对晚明小品文发展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熊礼汇 《天府新论》2004,(2):117-120
公安派性灵说对古代散文发展最大的影响是为建构晚明小品文的文学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性灵说从理论上清算了拟古文风的错误 ,破除了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 ,确定了“我”在散文创作中的生存环境和自由发展的文化空间。这样就为小品文艺术精神的确立、审美价值的确定 ,和表现艺术的自由发展 ,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推动晚明小品文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试论晚明作家对张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岱是明代成就卓著的作家,他受晚明作家徐渭、袁宏道、钟惺、谭元春等人影响最大。从思想观念和生活追求上看,张岱也与晚明作家,特别是徐渭及公安派的袁宏道、袁中道等人多有相承相似之处。张岱的文家成就主要表现在小品文创作方面,他把这种文体推向了完美与纯熟的境界,这跟他继承晚明公安派、竟陵派作家小品文创作传统,学习他们的优长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晚明时期,小品散文勃然兴起。撰写小品,在当时文坛上成了一种风气,作者之盛,作品之多,前所未有。袁宏道和张岱的成就尤为卓著。可以这样说,在晚明小品文发展史上,袁宏道开风气于万历年间,张岱振余韵于明清之际,两人一前一后地做了诸多小品散文作家的杰出代表。张岱博采众长,自铸伟词。他的散文,于活泼幽默之中,含忧  相似文献   

6.
就中国古典文学言,明人小品,也算一绝,然其命运似乎并不佳,众多文学史中言者甚少。吴承学近著《晚明小品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版),以学人的眼光看待晚明这一文学样式,理性多于热情,全面而系统地深入到晚明小品研究的许多方面,书中所言,颇多学术建树。系统性的研究是本书学术价值的重要体现。一种文学样式的产生、发展与衰亡,都有其复杂的原因,有文学本身的因素,也有文学以外的因素,因此,作为文学研究者,就不能不注意到这一点。该书对盛于晚明的小品文,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文学传统、作家流派…  相似文献   

7.
璩龙林  谢谦 《东南学术》2013,(1):203-208
上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以来,晚明小品文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颇多人的青睐。不过,乾隆年间四库馆臣视野中的晚明小品文,却有纤佻、芜杂、伪袭和浅陋等诸多严重积习,与时人的眼光判若霄壤。时代精神舛隔,士习学风异趣,是造成四库馆臣如此激烈批评的原因和背景,总体而言四库馆臣的批评虽然激烈但不失中肯之处,值得我们进一步省思。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到晚明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时期,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小品文称道于世.小品这种新兴的散文品种,在晚明时期崛起并繁荣,淡化了秦汉、唐宋以来散文“明道”、“载道”的传统功能,而大大加强并彰显了散文的审美内容,使其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散文,带来了散文观念和散文文体的大转变.对于这种新兴的散文如何认识,笔者想谈三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作为明代复古派后期盟主的王世贞 ,亲笔为商贾撰写了数十篇墓志铭与传记等 ,显示出他将视角由庙堂士林转向商贾市井 ,反映了他在当时具有的独特商贾意识与市井观念。在士商互动中 ,王世贞由古雅转向俚俗 ,由格调转向性灵 ,并将性灵说付诸小品文与诗歌等的创作实践 ,成为晚明公安派的前驱 ,也成为明代小品文与现代小品文接轨的前驱之一。  相似文献   

10.
晚明小品文绮丽审美风格赓续南朝文学颓废审美风格传统而具有新质。在思想格调层面,它躲避宰制儒家崇高精神所标举的明道、宗圣等规约,注重个体极致性的审美愉悦,日益表现出唯美—颓废精神;在创作主体方面,由有位的士人转变为山人、处士等身份低微的士阶层,进而题材内容告别宏大叙事而转向个人性的小叙事;在感性形式方面,它于长行文字八股时文文体之外,大兴独抒性灵的短札书牍等,极为注重以女性化的譬喻方式为代表的细节描写。这些新变不仅表现出晚明文人独特的审美个性和审美自由,形成晚明社会普遍性的文人文化,而且将宋明宰制儒家所标举的阳刚的崇高审美风格转变为阴柔的唯美—颓废审美风格,表现出中国审美文化中人与文的觉醒,从而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小品文的审美价值及其在晚明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筠筠 《文史哲》2003,3(2):134-139
晚明学者借用佛教中“小品”一词命名篇幅短小的艺术性散文 ,他们不仅在小品文的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 ,将其发展为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的明代文学成就的标志 ,且总结出小品文与正统文学在写作动机上的“一饷之欢”与“千秋之志”的区别 ,在创作目的上“自娱娱人”与“明教载道”的不同 ,并指出其小中见大、寸瑜胜尺瑕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12.
周荷初 《船山学刊》2003,(4):140-142
一“小品文”的文体概念,是一个流变的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必然有不同的理解。小品文虽古已有之,但以“小品”名集或指称某种文学形式,则始于明代中叶。如晚明陈继儒《晚堂香小品》、潘之恒《鸾啸小品》、王思任《谑庵文饭小品》、朱国桢《涌幢小品》等;也有辑录前代或当代小品的选本,如《皇明十六家小品》、《苏长公小品》、《闲情小品》之属。不以小品命名,实为小品专集的则有:郑元勋所辑《媚幽阁文娱》、卫泳的《古文小品冰雪携》等。不少论者都指出,上述明人选集显示了一个明显的偏至,即几乎将包括韵文在内的所有体裁都集纳于“小…  相似文献   

13.
李灿朝 《云梦学刊》2010,31(4):102-105,112
祁彪佳园林小品文在晚明小品园地中一枝独秀。作者意随景到,笔借目传,在景观园林中寄寓自己的心志情感与园居意趣;并运用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中的"借景"理论,妙合自然,于有限的空间中营造出无限的空间意境,其小品文字具有独特的审美品格;行文灵动、摇曳多姿,有时在景观解说文字中插入传说或历史掌故,使一丘一壑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4.
“到底是前进的”——评林语堂倡导小品文刘炎生我国著名作家林语堂曾于1934年4月至1935年以《人间世》半月刊为园地,大力倡导小品文。这不仅受到当时左翼文坛的非议,而且今天的有关论著仍未予以应有的肯定。其实,林语堂倡导小品文,对于我国现代小品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张岱及其《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岱是明清之际一位文化奇才,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具大节义、大学问、大手笔.随笔小品文集《陶庵梦忆》与《西湖梦寻》,堪称绝妙散文,笔墨鲜活,识见奇卓,情致深厚,生动地再现了明季城市风俗图景,洋溢着新鲜活泼的人文气息,同时也寄托着故国之思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16.
田澍 《学术研究》2023,(11):115-126+2
“晚明”始于何时,学界认识不一。其中晚明始于张居正去世之后是较为普遍的看法。将首辅张居正的生前与身后分开是否合理,需要重新审视。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之所以能够“专擅”十年,源于其在“主少国疑”之际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得首辅权力。因此,他的“专擅”是以侵夺幼主皇权为前提的,并必然导致皇权的弱化。在其去世后,亲政的神宗展开了对张居正的清算,阁权被不断削弱,加之神宗逐渐怠政,使皇权继续弱化。毋庸置疑,隆庆六年六月幼主神宗即位是一个标志性事件,皇权的弱化是其鲜明的特点,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只有以神宗称帝这一重大而特殊事件为认识晚明政治的起点,才能客观地把握73年间晚明政治的基本走向及其深刻影响,并真正理解“明亡于神宗”的缘由。  相似文献   

17.
晚明具有代表性的小品文选本《明人小品十六家》《文致》与《文章辨体汇选》等,题跋选辑各有风姿,体现题跋文体的包容性和文体观念的开放性特点。晚明时期的文人所秉承的散文观念,与五四以来以"小品文"为特征的现代散文观念之间存在一定裂痕,在进行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中,不应简单地以文学、非文学的标准进行分割,应该从广义地文章观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只有运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才能尽量客观、真实地还原文体发展与文学观念通变的面貌。  相似文献   

18.
小品文的起源大致可追溯到先秦两汉时期。先秦两汉典籍中所见之小品文多寄生于其他文体之中 ,这些小品文从内容和形式上可分为历史小品、时事小品、轶事小品、讽刺小品、隽语小品、抒情小品、志怪小品等七种类型。从数量上看 ,历史小品、时事小品、轶事小品、讽刺小品数量较多 ,且贯穿先秦两汉整个历史时期 ,抒情小品和志怪小品较为晚出 ,大约到汉代才出现 ,显得较为薄弱  相似文献   

19.
晚明士夫祥学作为禅学的世俗化形态对于晚明文化研究具有特殊的价值,但是至今很少有人对这种禅学形态加以认真的探讨,因而对它的较之于宗门禅学的特点也就一向缺乏明晰而深入的认识。考察晚明士夫禅学,袁宏道的禅学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个案,因为袁宏道作为晚明文人居士的突出代表,其禅学思想强烈地表现出晚明士夫禅学的普遍特征。他把祥学思维贯彻到以性情自适为主要方式的自身存在之中①,他的禅学是佛理的彻底存在化和宗教的完全世俗化的产物,是最为典型的士夫祥学。然而袁宏道禅学并非表现为一个凝固不变的形态,潜动于其心灵深处…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中叶以后至晚明,和社会结构同步变迁的是,人的心理和审美心理结构。共同的审美心理和意识的汇合,遂形成为特殊的群体意识——审美思潮。晚明的审美思潮的有机表现方式存在于理论和作品中间。诚然,小说、戏曲等审美样式得其风气之先,而在散文上也有明显的体现,奠定了晚明散文美学的特殊性质和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