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关于“知行合一”阳明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唯心主义说法,即所谓“销行归知”的说法。如“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传习录》上)“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总之,“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另一种是所谓唯物主义的说法,“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  相似文献   

2.
袁枚的《子不语》从袁氏自刻本到清末刊本均标名为《新齐谐》,但从民国至今却均以《子不语》为名.据袁枚序云因元人有同名之书而改,但文献资料至今无确切依据.据袁枚之诗推测,他或曾欲以《续夷坚志》名其书,晚年仓促刊行时因元好问有《续夷坚志》一书而再改为《新齐谐》.上举三种书名均袭用了古代神怪的典故,当与《聊斋志异》高珩序有关.事实上,“子不语”一名并未被袁枚完全摒弃,它在袁氏自刻本的版心中仍被保留着.而后世的接受重新为此书选择了“子不语”之名,是因为这个命名既新颖别致、辨识度高,也符合袁枚为文的风格;既以“语”为体制性后缀与此书文体相适应,也更能概括此书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3.
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又称《待访录》、《黄梨洲先生明夷待访录》,《明夷留书》又称《留书》、《南雷黄子留书》。对这两种著作,前人多不了解其中关系,对其书名、卷数、刊刻情况等问题也存在种种误解。关于《明夷待访录》的写作年代,黄宗羲于癸卯年(康熙二年)所写题辞作了明确交代。他说:“前年壬寅复,条具为治大法,未卒数章,遇火而止。今年自蓝水返于故居,整理残帙,此卷犹未失落于担头舱底,儿子某某请完之。冬十月,雨窗削笔,喟然而叹。”据此,可知该书初成于康熙元年壬寅夏,完成于康熙二年癸卯冬,即公元一六六二至一六六三年。《明夷待访录》的书名、卷数问题,是和《明夷留书》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两书的关系,各家著录情况不一。黄宗羲本人著作只提及《待访录》之书名(见《破邪论自序》和《思旧  相似文献   

4.
朱熹提出“理一分殊”学说。他将精神本体的“理一”凝固化,在此前提下,讲“分殊”、“铢分毫析”。对此,王阳明道:“辨析日详,然亦日就支离决裂,旋复湮晦。”(《朱子晚年定论序》、《全书》卷七),“析理亦精,学益支离。”(《别湛甘泉序》、《全书》卷七)王阳明强调的是:“一”、“主一”、“合一”、“理一而已”(《传习录中·答罗整庵少宰书》)、“道一而已”(《传习录》下)。但是,王阳明并没有将“理一”凝固化,而是将它了解为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5.
阳明学派分化的思想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据余重耀《阳明弟子传纂》、万斯同《儒林宗派》、毛奇龄《王文成传本》和《阳明书牍》,以及钱德洪《阳明年谱》记载,王阳明弟子有姓氏可考者共三百余人。以人数言,虽不及朱熹四百余弟子之众,然阳明学派“鼓动海内”(顾炎武语),声势浩大,则远胜于朱子学派。但是,伴随着阳明学派在明代中叶的兴盛,其内部潜滋暗长的几股背驰的力量也开始崭露头角。到了万历初年,阳明学派分化的阵势逐渐明朗。其后学各执一说,纷争迭起,揭开了有明学术思想“一本而万殊”(黄宗羲语)的精彩篇章。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出生于明朝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逝世于明朝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享年五十七岁。王阳明出生在余姚,祖籍在绍兴。成长、生活也主要在绍兴。据《明史》载:“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第195卷第5159页)。他的再传弟子李贽在《续藏书》(第14卷第255页)中也执此说。其实不尽然,《绍兴府志》和《山阴县志》都说他“本山阴人,迁居余姚后,仍还原籍。其故居在山阴东光坊谢公桥之后,祠亦在焉。”(《嘉庆山阴县志》卷首·皇言·第61页)王文成祠“在府北二里东光坊。明嘉靖十六年,御史周汝贞建。”“初名新建伯祠,后改为王阳明先生祠”。到了清朝,“康熙二十九年,知府李铎修之”,又改为王文成祠,“有司春秋动支地丁致祭(《府志》入防护条》),薛应旗有告文,马如龙有碑记。”  相似文献   

7.
象山心学与阳明心学通常都被视为“孟子学”,但二者却存在较大差异。首先,从陆王接受和进入“孟子学”的进路上来看,象山的进路简易直截,即通过读《孟子》而自得于心;阳明的进路则较为曲折,阳明主要是在与朱子“格物”之学的长期对话中,在龙场引入《孟子》的“良知”重新诠释《大学》“格物致知”之后开始进入“孟子学”的。其次,从陆王对于孟子的态度来看,象山对孟子极为推崇,并态度鲜明地以孟子的继承者自居;阳明则从未自称其学为“孟子学”,并且相较于《孟子》更重视《大学》。  相似文献   

8.
来信摘登     
编辑同志: 你刊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刊登的《<小豆棚>述评》一文说,曾衍东的著作“主要有笔记小说集《小豆棚》六卷。此书尚未见诸小说著录”。事实上,中华书局出版的上海图书馆于一九五九年编的《中国丛书综录>》第一册第229页有;“小豆棚十六卷(清)曾衍东撰,光绪六年(1880)排印”,可见《小豆棚》并不是“尚未见诸小说著录”。  相似文献   

9.
一、“寒芒熠熠,南雷之村”黄宗羲晚年自号“南雷”,似乎别有深意。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他五十三岁写成《明夷待访录》一书的《题辞》,自署“梨洲老人识”,“梨洲”一号以后并不常用;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年)他六十六岁在《留别海昌同学序》这篇名文中,慨然自称“余南雷之野人也,气质卤莽”,同时,猛烈抨击当时道学圈子中空疏狭隘,“封己守残”的学风。此后,他编定自己的文集、诗集以及《黄子留书》等,均冠以“南雷”二字。全祖望就其处于“贞元之运”的一生学行,赞之为:“鲁国而儒者一人。矧其为甘陵之党籍,厓海之孤臣。寒芒熠熠,南雷之村。更亿万年,吾铭不泯。”且谓其“建续钞堂于南  相似文献   

10.
成于公元前二世纪的《山海经》,其“海内经”说:“北海(贝加尔湖)之内,有山名幽都之山(即肯特山),黑水出焉”,其“北山经”又说: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郭璞注云:浴水即黑水。古往今来,一切正直的史地学者,无不认为这“黑水”即是黑龙江,尽管“黑龙江”之名在辽代(960年—1127年)的正史中才正式出现。(《黑龙江外记》卷一)  相似文献   

11.
人们一般认为,明代的嘉靖皇帝是一个极为奢侈、腐朽、残忍而又崇尚道教的昏庸君主。其实,嘉靖帝是洪武、永乐以后明朝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他革除前朝鲜政,整饬朝纲、吏治和军备,扭转和挽救了武宗时的颠危之势,重开了“中兴之局”。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武宗朱厚照驾崩,其弟朱厚 继位,是为世宗,第二年改元嘉靖。嘉靖帝接收的是一个烂摊子。原先武宗不理政事,批答章奏尽归太监①, “事无大小,任意割断”②,于是宦官专权,变乱政局。同时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皇庄、王庄尤为民害。皇室繁盛,冗员颇多,需费甚巨③,加之朝廷奢侈无度,财政发生困…  相似文献   

12.
黄宗羲自是史学大家,其博闻强记、淹贯群书,已不待言,但亦有千中失一之处。顷读吴光先生整理之《黄宗羲南雷杂著稿真迹》,见有误记宋史事二处,现一并拈出。《陈定生先生墓志铭》云:“韩(?)胄立《庆历党人碑》,而刘后溪遂以庆历党人之名名游监簿之墓”。庆历为北宋仁宗年号,韩(?)胄为南宋时人。且庆历党人无被立碑,韩曾兴庆元党禁。此处误记时代。《兵部左侍郎苍水张公墓志铭》云:“文山属铭于邓元荐,以元荐同仕行朝也。”明嘉靖间张元谕编  相似文献   

13.
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由于家境窘迫,中年以后不得不到“缙绅先生家”设馆授徒。蒲松龄究竟何时设馆教书?路大荒先生,《蒲柳泉先生年谱》的“康熙十一年壬子(一六七二),先生三十三岁”条中写到:“初馆于同邑名人西铺毕际有家。”下引王洪谋的《柳泉居士行略》作为依据。 蒲松龄何时撤馆归家,路先生《年谱》的“康熙四十九年庚寅(一七一○),先生七十一岁”条中写道:“先生自是年家居”。下引蒲箬的《柳泉公行述》、《祭母文》作为证明。,。一由此q却,路先生认为蒲松龄。十。岁设馆教书,七十一岁撤馆家居。前后教书凡三十八年。但在《年谱》“康…  相似文献   

14.
明朝嘉靖年间,著名学者王阳明逝世后,其门生合力在杭州城外龙山建起天真书院,祭祀阳明先生且讲论王学.万历七年,敕令毁天下私建违制书院,天真书院迅即毁弃.万历十二年,朝廷议准恢复重建,并且赐以“勋贤”祠名.当时任杭州府同知的喻均主持修建之事,而撰有《勋贤祠志》,配以图版.此书国内久佚,惟日本尚存一孤本,反映出重修之勋贤祠,仅作为祭祀祠堂,放弃了书院的体制,这是因为明朝朝廷并未完全停止压制私家书院的意向.  相似文献   

15.
刘平中 《唐都学刊》2012,28(3):67-73
《函海》是与《汉魏丛书》《津逮秘书》《知不足斋丛书》“共列为四部”的清代著名私刻丛书。《函海》并非成于一时一地,亦非成于李调元一人之手,其版本源流复杂,一书多至八版,累计收书二百二十余种,千余卷,号称“天下奇书”。该书所刻皆白汉而明诸人著述未见之书,有功于《永乐大典》一书之流布,有补于《四库全书》遗珠之憾;专刻蜀中耆旧著述特别是明升庵未见书及己著书,有助于巴蜀典籍文献传承、蜀学文脉之延续。  相似文献   

16.
修订本《辞源》一册13页“一年半载”条,书证云:《古今杂剧·元·杨梓〈敬德不服老〉》:“将军你且耐心道那里,无个一年半载,俺众将每必然保奏将军回来。”按:《辞源修订本体例》第九条云:“书证都经覆核原书,注明书名、篇目或卷次。”验之上列书证,只标杂剧名称而失“折数”,正如引经、史、子、集各部之书而失卷次、篇名,读者难以核对原书,亦自乱其体例。考上列书证,当引自明·万历年间脉望馆钞校  相似文献   

17.
陈民镇 《求是学刊》2023,(5):149-158
《左传》引《书》,或径称篇题,或以“《书》曰”“《书》云”“《国名+书》+曰”“《国名+书》+有之/有之曰”的形式引入,可反映春秋时人对《书》类文献的称引习惯。《书》类文献篇题的确立应不早于春秋时期。《书》类文献篇题中的“诰”“告”“誓”“命”,原先都应该是表示行为方式的动词,后向文体称名转变,已有“以体命题”的意味。春秋战国时人对《书》类文献的称引,愈加巩固“诰“”誓”“命”作为文体称名的意义,文体命名观念也得以进一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8.
韩昇 《日本研究》2000,(3):54-59
《遍照发挥性灵集》(日本东京岩波书店“日本古典文学大系版”)第五卷首篇 ,收录空海为日本第十六次遣唐使团大使藤原葛野麻吕所作的《为大使与福州观察使书》。日本遣唐使与唐朝官府之间的来往文书 ,流传下来的不多 ,完整保存者更少 ,故此文书件对于研究当时东亚世界通行的文书格式 ,中日交往的具体形态以及日本对唐朝的认识等诸多问题 ,都提供了确实的证据与线索 ,其学术价值无须多论。兹将其全文引录于下 :  贺能启 :高山澹默 ,禽兽不告劳而投归 ,深水不言 ,鱼龙不惮倦而逐赴 ,故能西羌梯险贡垂衣君 ,南裔航深献刑厝帝。诚是明知艰难之…  相似文献   

19.
《敦煌本〈佛说十王经〉校录研究》是近些年来我省敦煌学研究的又一成果,此书出版后,已多次获奖,并数次被推荐参加国内外优秀图书展览,颇引学术界注意。敦煌遗书中的伪经——《佛说十王经》大约抄成于五代宋初,是中国古代文化鼎盛时期的产物,为佛教中国化的结晶,所以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容。杜斗城先生经辛勤努力,对此进行辑录校释,并围绕着“十王变”和“地狱变”的内容,贯穿古今,沿波讨源,广征博引,条分缕析,揭示了许多内涵丰厚的文化内容,确实很启人思考。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与周道通答问书张立文整理张立文按:日本天理图书馆藏《王阳明先生小像附尺犊》一卷,纸墨较好。卷首有“阳明教言”四字和阳明遗像写真,为明代文微明(公元1470—1559年)所书画。次为《与周道通答问书》[1],又次为《与道通书(五通)》,再次为吴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