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史论     
中华是由“天下一体”的中华到“中华一体”的中华。中华最初是由多元的民族融合而成的华夏族(汉族)在中原的称谓,进而为在中原多民族的称谓,最后才发展为四裔各民族在内的全国的称谓。这中间是经由变外为内和变夷为夏的长期历史过程才完成的。 一、释华夏 夏与华在观念上不完全相同。夏、华初不连称,到后来华夏方成为一个总的称谓,但仍单称为夏、为华,而内容与含义也逐渐相关联。  相似文献   

2.
体察我们回回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和活动的历程,可以深深感到我们民族一些极为鲜明的特征。我们回族是一个生根中华,热爱祖国的民族。以往有一种误解,认为回回民族是外来民族,其实不然。在中国之外的任何地方没有形成过回回民族。回回民族的先人多是由阿拉伯、波斯同蒙古人军队东来的军士、来华贸易的商人,他们都是穆斯林,在中华大地安家落户,同当地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结成骨肉姻缘,繁衍后代,并约在元末明初这段时间形成相对集中居住、有统一的语言和独特的经济形式的单一民族。国内外都有同回族信仰相同宗教的民族,但同教不同族,并非信仰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3.
汉族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族,是以先秦华夏族为核心,经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繁衍生息并不断与其他民族融合而发展起来的民族。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共有936,703,824人,占全国各民族人口总数的93.3%。她不仅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其语言属汉藏语系。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广泛分布在祖国各地的人类学化石和史前文化,证明中国各民族一般都起源于中国大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初期。进入  相似文献   

4.
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中的普遍现象,是民族共同体流动、发展、变化的典型特征和客观必然。本文就魏晋南北朝时期南迁拓跋鲜卑与汉族的融合问题展开了系统的探讨,认为民族迁徙、经济转型、语言转换、意识形态的趋同、统治集团内部的民族合流等一系列相关要素,为鲜汉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建立了一个有机的结构体系。南迁拓跋鲜卑与汉族以汉化为基本特征的融合模式代表了民族融合的一种良性发展方向,体现了历史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汉族相互关系中的主导倾向,符合历史发展和文明演进的客观规律,因而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5.
姓氏作为一种社会结构中的血缘关系符号,是人们藉以相互区别的标志.姓氏文化是生命力最旺、凝聚力最强、感召力最大的人文历史情结,是认知民族文化的伟大基石;民族融合是中华姓氏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华姓氏兼容并存、多元一体的精髓所在;5000年的中华文化可以说是汉族和少数民族融合交流的历史,各个民族的姓氏制度相互渗透,对中华姓氏的起源、发展和结构形成影响重大,尤其是少数民族融合因素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和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文化灿烂,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有众多的民族,各民族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奋斗、创造。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有不同的模式,中国采用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形式。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选择。这是各族人民的共同选…  相似文献   

7.
一、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通过民族识别,现已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国人口90%以上。汉族以外,有55个民族,由于他们的人口比汉族少,所以习惯上统称为“少数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费孝通教授把这种局面称为“多元一体格局”,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渊远流长绚丽多彩的一体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民族政策史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中国音代民族政策是政策学的一座宝库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多民族的国家,靠什么来协调复杂的民族关系,以维护国家的统一?靠的是民族政策。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它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国家和政党的产物。民族政策则是国家或政党为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在中国古代社会,自秦汉以后,汉族逐步发展成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主体民族,汉族的封建地主阶级又长期占居统治地位,在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他大物博”的背景下,如何协调复杂的民族关系,以维护汉族统治阶级…  相似文献   

9.
青海汉族的来源、变化和发展(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青海汉族的来源、变化和发展(上)芉一之一青海汉族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应该研究青海汉族是青海这块广阔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的古老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世居民族,与兄弟民族藏、蒙古、土、回、撒拉等,同是这里的聚居民族。许多人都知道,青海最古老的原始居民是古代羌人。由于...  相似文献   

10.
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正确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演进的钥匙。我们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与当今世界上一些大国不同的是,她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古代发展过程,却始终保持着历史的延续性。我们这个古老文明之国,是由56个兄弟民族在历史上逐步结合而形成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①而且,中国在古代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的先民们,自古以来就生活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包括台湾在内的太平洋西岸,北起沙漠戈壁,南到南海诸岛,西南起喜玛拉雅山脉,东北至黑…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随着苗疆走廊的开辟,大量汉族人群涌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并逐渐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促进了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交融。从西南民族舞蹈文化的相互交融来看,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受汉文化影响的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二是受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的汉族舞蹈文化,三是表达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共有历史或故事的舞蹈文化。西南地区民族舞蹈文化的交融性客观体现了西南地区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与文化特征。西南地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宪法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了占人口94%的汉族之外,这个国家还有许多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很多,而且这些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他们所居住的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他们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总的来说,这些少数民族在经济和技术方面不如汉族发达。因此,汉族自以为在文化方面优于其他民族或者说比其他民族更文明,因而常常表现出毛主席所说的那种“大汉族主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于汉族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其他民族的人口所占比例很小,所以,在我国习惯上就把汉族以外的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那么,“少数民族”一词在我国何时出现?我党历史上这一概念的使用情况如何?众所周知,“民族”一词在我国被广泛使用已有不短的历史。至少可以说19世纪后半期开始引进、使用“民族”一词了,同时出现了与“民族”一词有关的新概念,如民族运动、民族自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钱国旗同志《民族融合的良性发展模式》一文中的主要观点 ,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认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北魏前期和后期的民族融合具有不同的特点 ,后期的鲜汉“民族融合”过程中强制性“全面汉化”的特征很突出 ,属于强制性民族同化 ,而且该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所得出的结论间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 ,故北魏后期的“民族融合”并非“良性” ;同时 ,这种“良性发展模式”在历史上也不具有明显的“示范意义” ;历史上存在以汉化为基本特征的民族融合 ,但不以北魏后期的那种强制性“全面汉化”为特征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融合的高峰。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宁夏成为众多少数民族活动的场所。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借西晋王室衰微之机,以迁移、战争等方式在西北地区建立地方割据政权,不同程度控制宁夏地区,客观上促进了当地民族交融。这一时期,宁夏民族交融的方式主要有民族迁徙、民族战争、移民兴屯、统治者的自我革新和政治改革、经济文化往来,民族交融呈现出的特点主要为民族融合促使“夷夏之别”民族观念改变、民族融合推动宁夏政治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具有双向性。  相似文献   

16.
从精美舞蹈盆说到民族发祥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者按:1997年7月中旬在西宁举办了“海峡两岸‘中国江河之源与中华民族发展’学术研讨会”,芈一之教授代表青海民院参加了此次学术会议,并宣读了《从精美舞蹈盆说到民族发祥地》一文,受到与会各位代表的称赞。本刊现予刊登,以飨读者。伟哉壮哉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包括56个兄弟民族。有12亿以上人口,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澎湖等在内的中华大地上。华侨人数众多,数以千万计,足迹遍全球。她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具有从未间断的几千年文明史的既古老又年轻的民族。她目前正昂首阔步地以崭新的面貌,走…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民族歧视,我们对西藏的政策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中国有几十个民族,少数民族只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六,汉族占百分之九十四,但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行政机构中少数民族干部所占的比例大大超过百分之六。至于说“文化大革命”使少数民族受到损害,这种现象不能表明我们歧视少数民族。那时不仅损害了少数民族,受害最大的还是汉族,大多数老一辈的革命家都被打倒了嘛,这些人几乎都是汉族嘛,包括我在内。粉碎“四人帮”后,中央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拿西藏来说,中央决定,其他省市要分工负责帮助西藏搞一些建设…  相似文献   

18.
<正>十六国北朝的正统建构,突破了王权在种族血统上的藩篱,推动了汉人天下中国观的第一次调整,打开了汉人接受非汉政权的突破口;他们自居“中国”,促使“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中华”名号将南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凝聚在了一起;他们以实现统一作为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推动“大一统”成为各民族的共同期待;他们自认华夏,确立了以华夷观为中心的民族观,在承认夷夏之别基础上推进柔和夷夏、混同一家的民族政策,推动各民族融合成了一个全新的民族或族群。这一切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自在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 历来一些学者认为有明一代东北辽东地区少数民族均由黑龙江流域迁徙而来。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因为明朝辽东地区少数民族不仅来自黑龙江流域;也来自湖南等地的长江流域。这些少数民族是作为流人被谪寓东北的。他们来到白山黑水中间,在重冰积雪,绝塞异乡的东北大地,与当地兄弟民族,披荆斩棘,辛勤劳动,对祖国东北的经济发展,边疆建设,民族融合等方面都做出了历史的贡献。关于这个问题,过去史学界  相似文献   

20.
转房婚是古代兄弟共妻与姊妹共夫婚姻形式的残留,随着一夫多妻婚的消除以及人们道德伦理观的变化,转房婚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然而这种婚姻形态在如今的河湟汉族中间仍有遗迹,考察其长行不绝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古代汉族转房婚的历史沉淀,二是河湟地区历史上诸民族转房婚的渗透,三是财产和子嗣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