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到一九三七年“七·七”抗战这一时期,流亡关内的东北作家和与其相应的“东北流亡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个十年间反日爱国意识最强的文学。它作为中国“抗战文艺”的先声,曾引人注目,且备受青睐。到了“七·七”全民族抗战爆发之后,以反日爱国为主旨的“东北流亡文学”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隶属东北流亡作家的“流亡者之歌”,在大时代的“抗战文艺”的交响乐中  相似文献   

2.
一、流亡文学潮抗战文坛上,活跃着一支文艺劲旅,他们组织社团,编辑刊物,研究理论,从事创作,参加抗日文艺运动,人们把这个松散的文学群落,称为“东北作家群”。这是一群由关外流亡到内地的东北籍作家,他们是李辉英、肖红、肖军、舒群、罗烽、白朗、穆木天、林珏、端木蕻良、骆宾基、师田手、铁弦……社会的变动促成了这一文学流派的出现,它发韧于沦陷后的东北大地。  相似文献   

3.
抗战文坛上的一支劲旅──论“东北作家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文坛上的一支劲旅──论“东北作家群”章绍嗣一、流亡文学潮抗战文坛上,活跃着一支文艺劲旅,他们组织社团,编辑刊物,研究理论、从事创作,参加抗日文艺活动,人们把这个松散的文学群落,称为“东北作家群”。他们是李辉英、肖红、舒群、罗锋、穆木天、林珏、端木...  相似文献   

4.
在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散文创作中,旅行记的兴盛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这个时期,旅行记作者之众,社会意识之强烈,所反映的生活面之宽阔,以及采用的样式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而其中最为突出的,莫过于流亡记、旅寓记和复员记了。流亡记是东北流亡文学的延续和发展。“七七”芦沟桥事变,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序  相似文献   

5.
抗战初期,中共满洲地下党在哈尔滨领导的“牵牛坊”系列左翼文化活动,对左翼文化阵营中的东北女作家萧红、白朗产生深刻的影响。借助于中共满洲地下党创办的《夜哨》和《文艺》等报纸副刊考察,萧红和白朗的文学创作从沙龙文化走向社会文学,萧红和白朗在哈尔滨的文学实践,为以后流亡关内从事抗战文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抗战初期的哈尔滨左翼文化活动成为东北现代女性文学发生的影响因子,使发轫期的东北现代女性文学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迥异于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考证呈现了左翼文化活动对萧红、白朗的启蒙,两位女作家的左翼文化活动,展现了夜幕下的哈尔滨文坛的一角,从而对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沦陷区抗日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6.
东北流亡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传记学者沈卫威先生去年出版的《东北流亡文学史论》,对中国民族的情怀与近代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均有很透彻的说明。 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神州剧变,东北更有“满洲国”的产生。这时期,一批不愿意忍辱偷生于日本淫威下的知识分子,相继逃离东北,有些流亡关内,有些更辗转南下,仍然以教学或卖文维生。他们均以深沉的生活感受倾注于其笔触之下,诉说出家仇国恨的心内悲痛,于是有“东北流亡文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新加坡华文文学经历了复杂多变的过程,在彷徨以至迷惘中,作了种种探索与抉择。它是一个不断强化本土意识,弱化中国意识,从依附到独立,由“中国文学的分支”脱胎为新加坡国家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演化过程。南洋文艺──马来亚文艺──马华文艺独特性,标志着新华文学历史进程中自主、独立、创新意识的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作为文学研究领域里一种新兴的学说,出现子六十年代中期;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派,还不足二十年的历史。但是文艺的接受史却已古老而悠久,它与文艺的创作史同时起步。因此,艺术接受的美学问题早就存在,并且被人们注意到了。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关于悲剧可以净化人们心灵的论述,贺拉斯《诗艺》中关于文学应当“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的主张,都注意到了文艺的社会功能,涉及到文艺创作与接受者之间的某种关系。  相似文献   

9.
报告文学是一种非常年轻的文学样式,在我国仅有五六十年的历史。它伴随着中国革命一起成长、壮大。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作为文艺“轻骑兵”的报告文学,以崭新的面貌,活跃在各条战线上。它跟随年轻的共和国一起战斗了三十年。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大家王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观点:“文学史既是文艺科学,也是一门历史科学,它是以文学领域的历史发展为对象的学科”,即使“作为一门文艺科学,它也不同于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这就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的重视”(王瑶《关于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的随想》,《王瑶全集·卷五》,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是的,文学史就是文学的历史。我以为就研究“延安文艺”而言,也完全可以借助历史的方法来开展。  相似文献   

11.
“文艺自主性”是文艺理论批评界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概念,但人们对它的理解和使用却存在较大分歧。康德将文艺与审美绑定,以无功利性凸显文艺特性,后被唯美主义推向了极端。形式主义学派出于对传统文艺观念的反叛,斩断作品与作者、读者的联系,将文艺理解为独立有序的自足体。阿多诺、布迪厄等从文艺与社会的关系框架出发,认为文艺自主性的生成具有复杂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独立文艺场域的出现和艺术法则的生成是文艺自主性的基础和标志。马克思从人与动物的对比,立足人的本质探讨文艺自主性问题,认为文艺自主性表现为文艺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出的人的自由自觉本性。之所以存在这些不同理解,原因在于人们对自主性本身的认识以及所持有的文学观念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白山黑水曾养育过无数勇敢勤劳的人民,却不曾养育出自己的杰出作家、诗人。本世纪30年代初“九·一八”事变后那个外敌入侵,民族蒙难的岁月,萧军、萧红、舒群、罗烽、白朗、马加、端木蕻良、骆宾基……一批年轻的东北作家随着国土的沦丧而流亡关内,并以他们辛勤的劳作,赢得了“东北作家”的殊誉,也为自己的创作争得了冠以  相似文献   

13.
周作人认为,文艺应该是“浑然的人生的艺术”。这种文艺观,既反对“将艺术与人生分离,并且将人生附属于艺术”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观点,也不赞成“以艺术附属于人生,将艺术作改造生活的工具”的“为人生而艺术”的文艺观点,而主张将艺术与人生紧密地结合起来。他强调“艺术是独立的,却又原本是人生的”,“既不必使它脱离人生,又不必使它服侍人生,只任它成为浑然的人生的艺术便好了。”周作人解释他的上述文艺观点时说:文艺“本来是我们感情生活的表现,叫它怎能与人生分离?”所以文艺“当然是人生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艺既然称为文艺,自有其独自的特点,这就是其“独立的艺术美”,即艺术的审美价值。因此他说,“为人生——于人生有实利”,固然“也是艺术本身的一种作用”,却“并非它唯一  相似文献   

14.
“西方文学的历史,其本质是寻找精神出路的历史,是精神突围的历史。”这既是《西方文学的精神突围》(肖四新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一书的结篇之语,也是提携与统领全书的一条红线,它道出了西方文学发展历史的真谛。文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归宿。精神的困顿与苦闷总是会转化为艺术创造的动力。每一位文学大师的诞生,每一次文学艺术的突破,都是一次精神的突围。正因为文艺是“苦闷的象征”(厨川白村语),所以各个时代的伟大艺术家都无法逃避精神苦闷的困境,他们为了在时代氛围中“突围”,在历史和文化传统中“新生”,结…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界,对东北沦陷时期女性文学的研究一直侧重于流亡作家,而对滞留于东北的女作家的创作有所忽略。本文重返历史现场,与滞留东北的女性写作者一起感受在充满阴霾的年代,身处民族、阶级、性别压迫下的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及性别体认,走进女性沉寂的生命荒原,倾听她们无法为妻无法为母的喑哑而撼人心魄的呐喊。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东北的长白山下,海兰江畔,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这就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所在地。这里的朝鲜族人民跟各族人民一道,曾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斗争中,创造了本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建国后,特别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三十年来,朝鲜族的社会主义文学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的指引下,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党中央正确路线指引下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它,象怒放于长白山麓、海兰江畔的艳丽的金达莱花,为社会主义祖国文艺百花园增添了异彩。一三十年来,延边朝鲜族的文学创作,走过了光辉而又曲折的道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每一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比较漫长的历史过  相似文献   

17.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很快沦陷。于是,流亡入关的东北军民开始了以“收复东北失地,打回老家去”为宗旨的东北救亡运动。在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正确指导下,东北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它为东北救亡运动指明了前进方向,给东北救亡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东北救亡运动汇入全国抗战的洪流之中。只有坚持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指导,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东北各阶层民众展开对日斗争。这是光复东北、收复失地的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典文学中的诗词创作,是人类文化宝藏中极为珍贵的一部分。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旧体诗词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予了很大的冲击。但是,随着革命文艺的发展,旧体诗词这一文学形式经过历史的筛选,却显示出它一定的生命力。现代的中国诗坛,在新诗蓬勃发展的同时,旧体诗词仍保持着它应有的地位。而诗歌发展进入它的当代历史阶段之后,这种历史地位仍然有增无减。这一文学现象,当然是值得加以研究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古代一种后起的文学体裁,作为“一代文学”的典范形式,“词”和“宋词”的概念已在宋代以来尤其是近现代以来的“词学”和“词史”研究中被广泛运用。但是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有它发生、发展、繁盛、衰落的演变历程。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的体裁名称是变动不居的,它的内涵性质也是确定的。尤其是象“词”这种文学体裁,不仅是在中国古代诗歌长河中流淌了干余年后新分溢出的一个支流,而且更经历了一个由综合艺术中独立出来而回归诗歌长河的漫长而曲折的演变历程。与其它文学形式相比,“词”的名称尤其  相似文献   

20.
“革命有血,有污秽,但有婴孩”,鲁迅在三十年代说的这句名言,正可以十分恰当地用来评价三十年代党所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由于当时阶级斗争、路线斗争都很尖锐、激烈,这个运动自始至终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矛盾,它有功也有过。对这些功过作出恰当的评价,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是现代文学史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林彪、“四人帮”为了实现篡党夺权的野心,在炮制“十七年文艺黑线专政”论时,极其阴险地把三十年代文艺作为“十七年黑线”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从而不但全盘否定解放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文艺,而且也全盘否定革命文艺的历史。为了深入揭批“四人帮”,在文学和历史领域中拨乱反正,肃清流毒,有必要对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进行重新评价,把被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本文想从“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对这一段文艺运动作概括的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