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国义 《学术探索》2010,(1):98-102
生活于民国时期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有诸多议论,其中往往透露出基于学术——政治二元对立思维的学术本位意识,其政治社会关怀则通常呈现为“刺激——反应”模式下的被动状态,从而使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普遍地处于学术——政治之间的紧张与困惑中。  相似文献   

2.
3.
探索如何促进中国政治稳定,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题.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力量,既与中国的政治稳定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历史关联,又对当代中国政治稳定有着诸多的促进功效.知识分子对中国政治稳定具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朱振林 《理论界》2005,(4):190-191
知识分子可以从政治社会学和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加以界定,而人文化的价值目标仍然应当成为知识分子的价值选择取向。由于社会经济变革和知识分子的自身原因,使知识分子处于分裂状态。因此,知识分子的重要使命就是使自身和社会实现知识分子化,以普遍的知识分子化的形式重建知识分子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党外知识分子是相对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而言的.党外知识分子具有人数众多、结构复杂,社会联系广泛,知识层次高,民主意识、参政意识与创新意识较强等群体特征.党外知识分子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所参加的党派,具有较高的认同;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具有自主型、组织型的特征,且其参与层次较高,参政范围十分广泛.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与政治参与对社会的政治生活具有一定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因此,应进一步健全制度,加强引导,不断提高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张锡金 《学术界》2001,(5):161-168
在知识分子中间,过去那种强调以政治为本位,倡导选择政治高于学术的原则,使他们无法专心致志地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给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选择学术高于政治的原则,这不仅有益于维护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独立性,而且有益于促进新的学术流派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参与政治活动的历史背景、参与方式及组织形式来分析 ,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近代中国官僚政治的影响是显著的 ,其表现为行政能力的提高 ,思想、信仰与价值的多元取向以及政治近代化等。这些充分说明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历史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相似文献   

8.
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民主政治演进的逻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特殊的演进逻辑。这种逻辑体现在通过知识分子组织政党,以政党开展政治动员,以追求民主政治为核心,围绕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展开,并经过反复曲折的选择过程,最后形成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专政。政党民主引领社会民主发展是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自然逻辑。  相似文献   

9.
转型期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新中国的政治文明和推进中国的政治发展离不开公民积极有效的政治参与。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群体中极富理性和社会认知能力的政治主体,在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政治参与过程中呈现出富有时代性的特征:即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增强,批判性在一定意义上有所减弱;在政治参与中的思维方式具有两重性;政治参与方式多样化;常态参与和非常态参与并存。  相似文献   

10.
肖滨 《学术研究》2003,(5):61-66
本文从政治语词 /概念入手 ,讨论知识分子如何提高他们所供给的政治符号产品的质量 :一方面以 2 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制造“封建主义”的语词 /概念混乱所带来的严重危害说明分析、澄清政治语词 /概念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则基于现代西方知识分子对某些政治语词 /概念具有示范意义的清理工作 ,归纳出知识分子如何避免政治语词 /概念混乱的一些基本训条和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知识分子那里,主体性是通过文字共和国秩序中的思想传播和文化参与行为实现的,这也决定了知识分子的主体性确认过程建立在普遍的公共性基础之上。当下,在政治与资本的共谋体系中,电视知识分子纷纷进入大众视野,与之相随的则是公共性的衰落。进入社交媒体时代,知识分子的在场促使了信息传播的再中心化流动趋势,而且在公共议题构造和公共话语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公共角色,这使得知识分子重返公共领域成为一个可以期待的逼真命题。知识分子公共性的复苏,同样蕴藏了一个更大的现代性批判背景,也就是在共视社会中重拾一个时代的集体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杨国荣 《学术界》2003,(1):60-67
作为一种社会群体 ,知识分子的存在形态有其复杂性 ,后者体现于公共性与个体性、超越性与党派性、批判性与非批判性、知识与权力等多重方面 ;其中包含着内在的张力及多重意蕴。  相似文献   

13.
邵宇  高小兰 《兰州学刊》2008,(2):115-117,114
知识分子在清末政治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是在其相对与政治权力地位不断边缘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随着科举制的废除、皇权国家趋于解体和从“士”到“知识分子”的社会转化,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中的中心位置不断边缘化,从而使清末边缘化知识分子兴起,进而参与“革命”表达这一集团重新寻求政治社会“中心”位置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存在从政治与文化社会学视角出发的两种主要界定方式。通过解析这两种界定及其局限性,并追溯汉语知识分子概念的起源与发展,可以发现中国知识分子问题不仅仅是个词源问题,更包含着有别于西方语境的特殊社会历史意蕴。因此,研究需要特别注意明确区分两个视角,即研究者与执政党视角的区分,避免简单地以研究者心目中的知识分子定义,去限定和替换实践中复杂多样的知识分子问题。  相似文献   

15.
微博、公共知识分子与话语权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名亮 《学术界》2012,(6):75-86,274,278
微博因其“平权”、“零散”与“再中心化”的技术特质,具有对公众“表达自由”的“赋权”能力.目前,一批知识分子正以微博意见领袖身份,回应微博技术的赋权,参与公共话语的表达.文章总结公共知识分子在微博空间行使话语权的表现;提出制约其话语影响力发挥的因素和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将微博的技术赋权转化为自身的机遇.结论认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微博生存存在多个方面的问题和隐忧;而微博“共景监狱”式的开放结构,让知识分子“虚妄的公共性”更为显性.为实现自我身份和公共价值的重新认同和构建,公共知识分子应积极介入、充分利用微博空间;秉持批判与道义传统,以特殊知识分子的身份,进行中观和微观政治话语的表达,彰显自身的中心话语权力;推动公民交往理性和公民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分化和阶层分化带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阶层间和群体间的冲突和矛盾,如何通过政治整合机制协调社会各群体和各阶层间的矛盾与冲突,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议题。然而,当前我国政治整合机制呈现出政府间过度竞争、政治整合方式缺乏与时俱进、政治整合路径互动性不足、政治整合机制缺乏对道德建设的投入以及政治整合与政治分化发展不均衡等局限性,阻碍政治整合机制发挥其应有的优势。针对以上不足,当前党和政府应在提升政府行政行为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探索政治整合资源与途径、加快政治参与机制建设、构建新型文化道德体系以及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提高政治整合机制的运转效率,推动我国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分子在提升网络文化公共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知识分子不仅积极关注各类公共事件,而且以其解释力在多种网络交往空间中赢得了"意见领袖"的地位。知识分子话语背后体现的理性思考、权利意识和匹夫责任等公共性成分在开放、互动的网络空间中实现了对公众的直接动员,有助于唤醒公民意识,有助于鼓励公民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苏童的小说文本出发,梳理出文本中的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对其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特征进行解读,并从知识分子在时代变迁下产生的边缘化心态和新时期自我公共特性缺失的角度来分析导致文本中知识分子性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邢兆良 《人文杂志》2004,(2):177-180
本文从不同的内涵、道德标准和人文关怀区分了职业知识分子和公众知识分子;从政治依附和社会契约的角度区分了古代公众知识分子和现代公众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20.
试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政治文化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在经济上的目标是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政治上的目标是完备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转型成功的关键是改革、发展和稳定。当前 ,政治文化对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作用是双重的。建构成熟的法治型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保证社会顺利转型的惟一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