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气候变化问题的生成既是一个具体的社会历史进程,也是一个不断地由地方性转向全球性的过程。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气候变化问题是现代性的后果。代际气候正义处理的是代际之间在气候资源配置与消费上的正义关系,主要包括前代人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历史责任和当代人对未来人具有什么样的义务。在代际气候正义的历史责任认定上,“可原谅的无知”不能为发达国家或前代人的大气污染行为免责。因为“无知”不等于“不知”,“可原谅的无知”带来了责任认定上的契约主义,不利于贯彻代际气候正义原则。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的依据在于“合理的谨慎”。原因在于引发气候变化问题的各主体都存着道义上义务---“合理的谨慎”,这是代际气候正义得以实现的重要原则。人类必须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展开社会合作,“合理的谨慎”能够保证社会合作与社会发展的顺利实现;气候变化问题是现代性风险的重要体现,“合理的谨慎”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理念;气候变化问题归责的立足点在于各方主体的行为,正是各方主体未能履行“合理的谨慎”义务,才引发了全球性的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重大课题,学界已有了很多探讨。但笔者以为,当下的讨论,无论是对于全球化本质的认知,还是关于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冲突的论争,都过多地为现代性所蔽,没有触及到全球化的深层本质——全球化本身就体现着后现代的精神特质(被称为后工业时代、晚期资本主义、多国资本主义)。"知识在其本质上是视角性的,因而对于一个异质的现实需要从多视角加以解释"(福柯语)。本文试图以一种多向度、多视角的批判理论,以一种问题意识,从全球化这一时代的重大问题出发,兼具后现代理论及其反思,从一个更加广阔的维度反省全球化,特别是为全球化问题在现代性话语中的误读"解蔽",对全球化问题在后现代语境下进行理解和重构,进而进行反思的再反思,以期为全球化问题的解读厘清新的理路,更好地服务于当代实践。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五四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批评和质疑,如何站在历史高度正确看待五四运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首先,我们要采取事实分析的而不是情绪化和观念化的态度;其次,我们既要看到五四精英所具有的历史局限性,又要看到他们的历史贡献;再次,对五四运动的不同态度实质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关系的不同理解,即中国传统文化是否适合现代社会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强调现代性的建构必须有传统文化资源参与其中才能成功,也即“全球化”必须“本土化”;另一种观点认为,现代性作为一套普世化的文化模式和价值观念,是与地方性文化截然不同的体系,地方性文化对现代性只能产生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4.
田鹏颖 《求是学刊》2007,34(1):46-52
现代性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焦点问题之一。现代性是一种价值取向,标志着现代化运动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是对现代化运动所倡导的那些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价值的提炼、概括和张扬。现代性的根据和基础是现代化的历史运动。而现代性一经形成,又规范、制约着现代化运动朝着“现代”的方向去演进。人们对现代性的关注已经从关于现代性的事实判断转向关于现代性的价值判断,这正是“现代性”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只关注现代性的正面功能,而忽视现代性的负面影响,那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将难以持续,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就可能成为泡影。“后现代性世界”,实际上并不是也不可能是现代性之外的某种力量使然,而是现代性内在的超越本性的必然结果。因此,所谓“后现代性”并不是现代性的自我否定,而是现代性的自我完善、补充与提升。从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的关系看,解决这两种技术的“滥用”和“误用”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社会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现代性蓬勃发展——以“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为标志——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中国,其现代化进程深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干扰和影响,这使得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中,后现代性扮演着早产儿的角色。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不仅代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也是对不同社会状况和社会特征的社会理论概括,在中国,二者的并存彰显了中国社会深层的结构性矛盾和制度失衡。因此,在全力推进现代性车轮向前滚动的同时,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文化反哺”是理解处在急速变迁时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一个本土性概念,它在由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所共同引发的变迁维度上理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颠覆或倒置现象,将急速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现象视为新的文化传承模式。在新兴食品、移动电话和电子计算机三类现代器物的传播与选择过程中,突出表现出代际倾斜、去中心化和数字鸿沟趋势,而在器物文明传承过程中出现的这种代际颠覆现象,是30年改革开放或社会变迁带给中国人的心理体验的一部分,它在精神层面上赋予中国经验以完整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山小琪 《唐都学刊》2005,21(3):79-81
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标识着与传统社会的断裂,现代性有四个基本的制度性维度: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军事力量和监控体系;现代性所引致的全球化也有四个维度,而现代性与全球化交织的现代社会有着不确定的风险,激进卷入的四种社会运动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光明的前景。吉登斯的理论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成伯清 《浙江学刊》2005,(2):160-16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热闹起来的"全球化"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此前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但是,全球化与现代性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首先概述了目前学界有关这个问题的三种不同主张,它们分别认为全球化是现代性的结果、全球化是现代性的终结以及全球的多种现代性.但是,仅从一般而抽象的角度,并不能深入探索全球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关系.所以,本文接着从现代性与全球化建构地方性的不同方式入手,尝试着展示它们之间的连续性与断裂性.通过揭示"自上而下的全球化"中所包含的讹诈,本文主张我们应当践行一种"自下而上的全球化"方案,也就是一种重新本体化.这不仅能使我们克服无家可归的状态,而且也有助于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采取自觉的行动.  相似文献   

9.
王建民 《社会》2010,30(3):175-181
"现代性"是当代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议题.有关现代性问题的讨论至少有两个面向:一是在"传统"与"现代"对比的意义上揭示人类社会的当代转型,并由此暗示、确立和指认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行者"地位;二是基于全球化和(后)殖民理论的视角,揭示西方中心的现代性既是社会历史意义上的,也是规范认识意义上的是如何改造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历史与现实,并锻造了后者的"现代性想象".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至今仍然是我们民族的追求和梦想。现代化“一方面仿佛是我们未来命运的宣示 ,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百年未了的悲情刻写。”① 但是我们对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东西长久以来都不是很明白的。现代化追求的就是“现代性”(modernity)。虽然西方社会比我们更早地开始了现代化进程 ,更早地意识到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差异 ,但系统地反思什么是“现代性” ,也是晚近才开始的。现代性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综合概念 ,它可以从经济、政治、宗教、艺术、哲学多方面来理解。一般说来 ,“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 ,而“现代性”这个概念用来标志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及其与传统社会的本质差别。本文并非对于现代性和现代性问题的专门研究 ,而仅是从学界已经做出的研究出发 ,对这一概念择要描述 ,②以资说明原创文化研究为解决现代性问题提供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的反思性与自反性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思性是人类活动的特征,现代社会的反思性与传统社会有着显著的区别。现代社会的反思性主要是指知识对社会生活形式的塑造。现代性的反思性是自反性现代化的前提。自反性现代化是现代社会的自我否定,是现代性向全球性生成的过程。作为工业社会发展的结果,全球性是继现代性之后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2.
肖瑛 《社会》2005,20(2):1-41
本文探讨了清代中央王朝在广西土司地区推行科举以及该地方社会因应这一政策而逐步“文明化”的过程。文章首先描述了广西土司地区依据土地的占有与使用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结构与身份体系,继而梳理了清初以来中央王朝在该地区推行科举的历史进程,并说明清政府的科举政策如何与地方社会进行互动,进一步导致了土司社会的重构。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地方文书材料,探讨了地方社会群体如何通过商品化手段转变身份,进而追求社会平等与自由的“文明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是当今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由现代性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而深刻的。本文把对性别变迁的探讨置于现代性这一宏大的社会背景中,尝试将现代性与性别再定义这一社会主题勾连起来,在由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男女性别的传统涵义也在现代性的动力下开始重构,男女社会性别差异逐步消解;在女性主义浪潮和世界民主化这两大事件的推动下,性别再定义有了具体的内容,男女平等获得长足的发展,伴随这这一进步趋势,现代社会男女平等也遭遇许多困境。文章最后在对现代性的反省以及性别差异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快速消解对未来男女平等影响的思考中结束。  相似文献   

14.
辩证法与现代性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来 《学习与探索》2007,19(5):23-28
辩证法与现代性课题之间所具有的深层关联,是人们常不予考察然而却十分重大的理论问题。辩证法曾作为现代性的"解放叙事",为现代性方案提供着合法性根据,因而在近代以来的思想史和社会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现代性逻辑的本性相一致,对"他者"的遮蔽和抹杀,是作为现代性元叙事的辩证法的深层缺陷。从形而上学的阴影中拯救被窒息的"他者"维度,这是辩证法与现代性批判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家庭教养方式中的人格培育理念是现代社会结构变迁中所引起的代际关系处理颇具争议的问题。日益突出的青少年犯罪现象投射出了青少年早期教养方式的人格培育的误区及缺陷,这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健康和谐,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在适当的时候,家庭社会工作在其中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本文试图在这些论述的基础上,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中的人格概念认知误区问题及培育方法,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李凌静 《社会》2018,38(5):1-40
对现代个体生存体验的关注是齐美尔现代性思考的重要特征。随着货币经济在现代社会的日益繁荣,货币逐渐将其自身的品格渗透到现代人的心理层面,影响现代个体行为,塑造独特的现代性体验。可以说,货币成为“货币”的过程,就是现代人获得其现代体验的过程。都市体验是最为典型的现代性体验,都市人是“忧郁的栖居者”,厌腻态度构成了现代人“忧郁”的内核。而在冒险体验与陌生体验中,蕴藏着现代个体保持独特个性、对抗货币逻辑的可能。通过“货币”,齐美尔试图揭示的不仅仅是现代人的生存问题,更是关乎人类终极价值的问题--在看似碎片化的现代性体验与人类的总体存在方式之间,齐美尔提供了一条经由“货币”的解释路径。  相似文献   

17.
何健 《社会》2012,32(5):80-101
在全球化时代,曾经作为个体或集体认同主要支配模式的宗教和民族主义,似乎已构不成为现代社会政治认同和公民权的牢固基础。因此,在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涂尔干有关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关系的思考尤为必要。涂尔干的社会思想中蕴含着两大基本主题即“社会如何可能”和“社会学如何可能”,它们又融入于其一生所专注的“根据实证科学方法来考察道德生活事实”之研究中。从整体上观照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问题并基于现代社会中人性神圣性的社会事实,能够从方法论和实质性问题思考的交汇层面充分揭示现代社会团结的基础。按照涂尔干的思想,解决这对矛盾的根本出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厘清法团和公民国家的关系问题,换言之,关键在于阐明有关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