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钗头凤》的纠纷聚讼,近年来有一些分歧,经考辨,本人认为陆游前室唐琬应为北宋名臣唐介曾孙女,其父为唐意而非唐闳,籍贯江陵而非山阴;陆、唐婚变原因为陆游进士被黜,陆母迁怒于唐琬而非婆媳不和。《钗头凤》非为陆游蜀中冶游之作,应是绍兴辛未岁三月与唐琬沈园重逢后之题壁词。  相似文献   

2.
关于唐末浙东农民起义领袖裘甫(仇甫)之籍贯,五代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懿宗纪》未载,唐代裴庭裕撰《东观奏记》(卷下)作“越人仇甫”,北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懿宗纪》则作“浙东人仇甫”,因此,后人便以为裘甫之籍贯乃“越”或“浙东”,如《浙江人物简志》(上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称之为“浙东人”等,然笔者以为“越”、“浙东”仅是裘甫于起义前后之活动区域, 而非籍贯。因为“越人”即“越州人”,唐越州共领会稽(州治)、山阴(州治)、诸暨、余姚、剡县、上虞,萧山七县,裘甫不可能籍属越州  相似文献   

3.
陆游四题     
一、名字来历献疑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卷乙载:“陆游,字务观,山阴人。……盖母氏梦秦少游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游者也。”这则记载提出陆游名字来历之二说,不少专家在有关传记或传论中或从前一说,或从后一说。其实两说均难置信。秦观生于1049年(仁宗皇祐元年),死  相似文献   

4.
宋代著名大诗人陆游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故乡山阴度过的,他的大部分诗歌也是在山阴创作的,这些诗歌带有浓郁的乡土风情。本文具体分析了陆游诗歌创作中这一前人较少注意的方面。作者认为,陆游对故乡山水无比热爱,对父老乡亲有着深厚的感情,家乡的田园生活,是陆游诗歌创作的源头活水;以饱蘸情感的笔触详尽地描绘家乡地理和人物风俗之美,尽情抒发对家乡的无比热爱,是陆游晚年诗歌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5.
山阴道上     
《社区》2009,(11):40-41
“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东晋王献之的一句随口吟哦,令山阴道名声远播。而明代袁宏道的一首《山阴道上》,更令山阴道名声大振。袁宏道是站在历史高度认识山阴道的。他并没有写出山阴道的具象美,却用一句“六朝以上人.不闻西湖好”.点出了山阴道的历史地位:用“平生王献之,酷爱山阴道。彼此俱清奇,输他得名早。”点出了山阴道的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6.
陆游诗歌以爱国主题著称,但他对日常生活的吟咏颇多,亦为陆诗的一大题材。在仕途遇挫之时,陆游退居家乡山阴,在青山丽水中安顿自己落寞的心灵,寻求精神上的慰藉。陆游在山阴闲居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歌,这些诗歌表现出诗人的戒杀爱物思想、"物与"情怀和对身心自由的渴望,展现了山阴优美的自然生态图景以及诗人生活于其间的精神生态之怡乐。陆游诗歌特定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则使自然界的生态之美以更加凝练、更加集中的形式呈现,从而比现实生态世界更多了一层审美的意味。  相似文献   

7.
陆游隐逸词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乾道二年(1166)罢归乡居和淳熙七年(1180)出蜀东归退居山阴、宦游严州期间.陆游的隐逸词以越地自然山川、人文文化为背景,受张志和、朱敦儒的影响颇深,与张、朱均是越地隐逸"文化场"中有影响力的人.陆游隐逸思想与越文化中悠久的隐逸人文渊薮、山阴陆氏家族崇道家学家风和个人性情的矛盾有直接的联系.陆游个性中儒道两极都表现得十分鲜明,呈现出越文化母体中本身兼备的慷慨激越和放逸潇散两种特质.  相似文献   

8.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这首诗是宋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陆游在山阴乡间隐居时的作品。当时他被迫罢职还乡,居在镜湖的三山,过着宁静而又简朴的生活。三山在山阴城西南九里,他曾说:“出会稽南门,九里有聚落,虽非衣冠区,农圃可共酌”(《岁暮与邻曲饮  相似文献   

9.
陆游(1125—1210),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抗金志士.他毕生坚持反对民族压迫,为祖国的统一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他留下的九千余首诗作以及词、散文中,都始终贯穿着这样一个鲜明的爱国主题.然而,对于这样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旧史却颇有微词,讥其“不得全其晚节”.《宋史·陆游传》云:“游才气超逸,尤长于诗,晚年再出为韩仛胄撰南园、阅古泉记,见讥清议.朱熹尝言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牵挽,不得全其晚节.’盖有先见之明焉.”历代文人的笔记、别集中也屡屡可以看到这种说法,如南宋人叶绍  相似文献   

10.
陆游(公元1125年——1210年),字务观,别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他是我国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十二月,五十四岁的陆游得旨除朝请郎(正七品)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而来到抚州,翌年十一月,陆游又得旨命诣行在所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而离开抚州。这样,陆游在抚州正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证了王维《燕子龛禅师》地址在今重庆云阳县;《全唐诗》诗人苏涣为重庆壁山县人;五代花间词人魏承班、顾复、毛熙震三人籍贯均为重庆壁山县人;《全宋词》中陆游妾蒲驿姑为重庆壁山县来凤驿人;元明戏曲《张于湖误宿女贞观》《玉簪记》中的陈妙常并非虚构人物,而是南宋壁山县著名才媛.  相似文献   

12.
陆游与三山故居王致涌,陈永建陆游一生走南闯北,足迹几乎遍及半个中国,然而居住时间最久的却是山阴三山(现绍兴县东浦镇塘湾村),前后差不多近三十年,占他有生之年的三分之一。纵观放翁的《剑南诗稿》,凡85卷,9300多首,其中写于这30年的诗作超过6000...  相似文献   

13.
《入蜀记》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部日记体游记。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陆游入蜀就任夔州通判,夏闰五月十八日自山阴(今浙江绍兴)起程,经萧山,渡钱塘江至临安(今浙江杭州),过临平,取道江南运河,一路过秀州(今浙江嘉兴)、平江(今江苏苏州)、无锡、常州、丹阳,至镇江始泛舟入长江,溯江而上,十月二十七日至夔州,凡一百六十日。陆游把每天登山临水,探古访友的事记录下来,总编为《入蜀记》,共六卷,载《谓南文集》卷四十三至四十八,另有《丛书集成》本。陆游的儿子  相似文献   

14.
陆游《草堂》诗自注载有辛弃疾欲为其筑舍一事,从而揭示了二人的交往状况。据现存文献记载,二人实际交往始自嘉泰三年辛弃疾帅浙东时。其时,二人名声之盛,交际圈重叠之广使得甫一结交,便有“筑舍”一事。然有筑舍意图的陆游婉言谢绝了辛弃疾的好意,其因有诸多方面。加之,辛弃疾在绍兴府仅留任半年,此事就此搁置。其后,返归铅山的辛弃疾与隐居故里的陆游未再有直接交际。直至辛弃疾逝世,陆游有诗悼及,同为爱国志士的二人之交谊戛然而止。友人已归“荒墟”,自己亦“虽健固难恃”,回首往事,陆游大有英雄迟暮的悲慨。  相似文献   

15.
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卒于宋宁宗嘉定二年,享年85岁。他是一位古代罕见的老寿星,又是一位中国最大的多产诗人。在一万多  相似文献   

16.
太平天国官书《天情道理书》中,对太平天国首义诸王的籍贯均有明确记述,唯独对西王萧朝贵的籍贯记载很笼统,说:“西王僻处山隅。”似难下断语。萧朝贵的籍贯,向来有说武宣人,有说桂平人。《李秀成自述》说他“武宜卢陆峒人氏”,《武宣县志》也说“邑(武宣)之东乡花雷人,传说或云桐岭人”,“后移居(桂平)紫荆平隘山与杨秀清比邻。”《桂平县志》也说:“萧朝贵原籍武宣,移居邑(桂平)之宣二里平隘山”。县志说法基本一致。清方的《平定粤匪纪略》也说:“萧朝贵,武宣人,亦家于桂平。”以上记载,均说明萧朝贵祖  相似文献   

17.
陆游在四川     
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中年后曾到四川作官,度过了一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乾道五年(1169),他四十五岁,受任通判夔州(今四川奉节),因久病不堪远行,次年方离开家乡山阴,“离吴入楚上巴峡”,(《古藤杖歌》)溯江入蜀。至淳熙五年(1178),他五十四岁,始奉诏离蜀东归。其间除半年多时间在陕南作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外,绝大部分时间都于蜀中度过。前后八年的“蜀栈秦关”生活,留给诗人的记忆是永不磨灭的。  相似文献   

18.
陆游是南宋最大的诗人,学术界在冠之以“爱国诗人”后,曾用过最大的注意力与热情考察和研究过他。但“爱国”或“抗敌”并不是陆游诗歌的唯一主题,甚至不是陆游诗歌创作的主流倾向(尤其是在占全部诗歌三分之二以上的晚年作品中)。作者纵览《剑南诗稿》九千余首诗,通过本文对陆游诗歌作了较全面的评议,也对陆游其人作了客观公允的观照,想以此改一改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贴标签”式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许浑是晚唐的重要诗人,在当时就受到杜牧、张祜、殷尧藩等诗人的推尊,享有盛名。在宋代,许浑诗更为江湖派所宗师,陆游亦称其诗为大中后之“杰作”。明胡应麟将他与杜牧、李商隐、温庭筠同列为“晚唐铮铮者”。但长期以来许浑诗的研究十分寥落,其生平问题更无人涉笔。近年来,随着唐代文学研究中资料工作的日益重视,许浑研究的沉闷局面也开始打破。董乃斌同志《唐诗人许浑生平考索》与谭优学同志《许浑行年考》先后面世,使他的出处行止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反映,筚路蓝缕,功不可没。但笔者在拜读中也发现上述两《考》对于许浑生平的一些基本事实亦有误考、失考之处。本文仅就其家世、籍贯问题正补如次。  相似文献   

20.
北宋“三孔”(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兄弟),《宋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代编纂的《新喻县志》等称之为“临江新喻人”。但明清的《临江府志》却说他们是临江峡江人,清代《江西通志》和《民国江西通志稿》又称其为临江军新淦人。为此,今天出版的辞书、诗词选本等对他们的籍贯介绍,三说并存,莫衷一是。文献梳理和实地考察的大量证据证明,“三孔”的籍贯是宋时的临江军新淦县,明代嘉靖五年析新淦地置峡江县至今,“三孔”的故乡属峡江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