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失地农民社会排斥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地农民是在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一群体日益成为新的弱势群体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其受到的社会排斥机制.失地农民群体受到了来自社会政策、社会保障体制、劳动力市场就业、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的排斥,这些排斥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对失地农民群体的排斥机制.  相似文献   

2.
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失地农民群体面临着权益保障困难、社会排斥及社会阶层分化等问题。通过凸显特色产业,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特色小镇发展,注重旅游特色商品开发、发展休闲农业和完善社会保障等方式,可以提升失地农民的再就业,缓解失地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3.
梅丽萍 《兰州学刊》2011,(9):121-127
中国城市化最主要的问题包括农民工问题、失地农民问题以及城中村问题。社会排斥理论提供了一个解释这些问题的视角,从社会排斥的角度探究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以及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社会政策,首先要做的是转变观念,以社会公民权为基础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此基础上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并为流动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4.
失地农民问题是一个结构性社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在利益博弈、社会极化和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可能诱发各种各样的社会风险,而这些社会风险的发生是社会制度断裂、社会发展失调和社会管理缺位的结果.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利益保障机制、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是其治理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5.
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性不仅关系到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成败,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对江苏省469户失地农民的调查数据显示,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性受失地农民拥有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影响。人力资本严重短缺、物质资本较为薄弱、社会资本尚未充分构建,是导致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较差的根本原因。失地农民人力资本的高低取决于其受教育程度、通过培训获得的技术以及干中学累积的经验,失地农民物质资本与其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有关,失地农民社会资本由其业缘关系网络、财务支持网络和政府推动网络构成。为提高失地农民适应城市的能力,政府应在技能培训、就业指导、资金扶持、住房保障、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和养老服务等方面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扶持。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社会保障中的社会排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排斥是造成今天农民工在社会保障中进退两难窘境的主要原因。结构性安排和制度性安排将农民工阻隔在农村,并贴上了“农民”的身份标签;空间的阻隔和身份的另类标签又影响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资源的获得;社会排斥是一个过程,存在着再生产的问题。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消除社会排斥。应加快城市化进程,改革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逐步实现“同籍化”;建立符合农民工保障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的“文化隔阂”。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阶层的社会排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民工阶层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阶层主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社会保障五个方面受到城市方面的排斥.因此,消除社会排斥,保障农民工的社会权利,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薛天山 《理论界》2007,(11):9-11
农民工阶层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他们工作、生活在城市中。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被排斥在城市居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障制度之外。本文深入地探讨了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中的社会排斥现象。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造成了农民工在城市的边缘化地位,应采取全面、系统的对策,逐步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建立起面向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9.
余和平 《天府新论》2004,(Z1):70-72
我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对失地农民生活问题还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三方面去做一是加强土地征用的法律规范;二是赋予农民新的权利;三是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特别规范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  相似文献   

10.
社会排斥理论与中国城市住房改革制度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斌 《社会科学研究》2002,37(3):106-110
社会排斥理论主要研究社会弱势群体如何在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保障系统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 ,而日益成为孤独、无援的群体 ,并且这种状况如何通过社会的“再造”而累积和传递。当代社会排斥理论关注的焦点是社会机制、社会产品分配以及社会关系三个大的维度。社会文化、社会结构、国家政策、现存的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因素制造社会排斥 ,而社会的流动率则可以反映社会的排斥程度。住房本身并不制造社会排斥 ,但是与住房有关的制度却制造社会排斥。 80年代以来 ,中国住房改革政策涉及六个方面 :推行住房公积金 ,买房给优惠 ,提租补贴 ,建设经济适用房 ,实施住房货币化补贴以及廉租房 (城市平民的解困房 )。然而 ,这六个主要的住房改革制度都体现了社会结构本身的排斥性。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一方面被现行的劳动力市场排挤 ,另一方面又更多地被排除在国家的“住房福利”分配体系之外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南京市561位失地农民的实证调查,发现失地农民在经济上生存于城市边缘,社会交往兼具农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双重特点,大部分失地农民仍认为自己是农民,且认同适应不良,据此本文提出了改善就业、提高收入、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失地农民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及其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宏斌  惠晓峰 《兰州学刊》2008,1(2):105-107
在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由征地引发的失地农民问题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矛盾日益凸现,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必须改革和完善对失地农民的土地征用制度和征地利益分配机制,使失地农民“失地不失利”;建立留地安置和土地入股等制度,就地消化失地农民,使他们“离土不离乡”;积极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使他们“失地不失业”。  相似文献   

13.
论土地征用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土地征用是引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缺失的重要根源.建立起土地征用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之间有效链接的制度运行模式,将是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应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引入土地价格市场评估机制,合理确定征地补偿标准.征地补偿费用的归属和分配应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相衔接,具体确定为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医疗教育保障、基本职业技能培训等三部分,以建立起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面临财产权、生存权、参与权、知情权、就业权和社会保障权等权益受到侵犯的情形,这与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官员考核机制、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不明、征地程序不透明以及权利救济制度不通顺等制度性缺陷有密切关系。因此,改革农村集体土地交易制度、明晰其产权主体、征地程序公开透明化和完善纠纷救济制度是保护失地农民权益的重要举措。同时,政府还应为失地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劳动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服务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15.
对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失地农民的问题突出地摆在各级政府面前。失地农民的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牵扯很多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是一门政策性和技术性很强的科学 ,目前很多失地安置政策既不科学 ,也不理性 ,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 ,产生了诸多问题。本文以经济最为发达也最具有代表性的浙江省为例 ,选择嘉兴、杭州、慈溪三地失地农民的安置政策作一简单的财务分析 ,提醒政府有关决策部门对待失地农民的问题需要有科学的态度和理性思考 ,也为西部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同样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已经成为新的社会热点,其潜在的影响力已经威胁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覆盖面窄、利益受损的现象,暴露了政府作为社会保障主体责任的缺失,而管理缺位、保障缺责的政府短期保障行为机制是造成这一弊端的根源。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长效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是消除失地农民后顾之忧,促进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社会排斥为分析视角,研究涉台婚姻问题及其社会后果,认为涉台婚姻存在意识形态化的政策排斥、歧视性的社会排斥、经济排斥、文化与观念等制度性和非制度性排斥,并且这种排斥还受到社会政策、法律、社会习俗的认可。需要两岸共同敦促与努力,寻找大陆新娘尽快融入台湾社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失地农民市民化身份转换的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相伴而生的是失地农民问题,特别是失地农民在向市民身份转变的过程中,受到制度性认同模糊、乡土情结浓厚、文化适应滞后、社会保障缺失、就业空间狭窄等因素的影响,身份转换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只有真正落实失地农民的城市身份,为失地农民提供制度保障,注重人文关怀,引导失地农民实现身份转换的心理适应,积极拓宽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身份转变。  相似文献   

19.
衔接与协调:失地农民“土地换保障”模式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换保障"是针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制度创新,它的实行有利于保障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水平.在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原有的"土地换保障"模式的弊病日益呈现,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衔接和协调问题则成为能否建成覆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失地农民"土地换保障"一般模式的回顾,认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要与公民无偿享有基本生产保障权利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自愿参加相协调,与农村土地资本化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衔接,因此,需要逐步取消"土地换保障"模式,将失地农民纳入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假释犯是指已经在监狱内执行部分刑罚(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剩余刑期在监外执行的"罪犯".假释犯是权利状况特殊的社会群体.从调查中发现,这类特殊群体在回归社会以后面临着来自社会的多重排斥,其中社会保障方面的排斥尤为突出.由于社会化进程的中断,长期监禁生活使得他们很难适应社会变迁的现实,并且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以及社会福利等方面难以得到与普通人平等的待遇."罪犯也是人,应该享有人的尊严."正视社区矫正过程中假释犯对象在社会保障方面面临的社会排斥事实,寻求社会融合、社会宽容的积极举措,将是今后国家、政府以及社区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