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文士籍贯与文学关系密切,不同时期文士籍贯总是以密集点的呈现表明其分布状态;中晚唐文化虽呈南移趋势,陕西和河南籍的文士密度仍居前列;《丹阳集》编撰的意义在于确认以籍贯为单位关注文学现象的意识,而初唐“吴中四士”的出现隐含着北方文人势力强盛南方文人势力弱小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2.
晚明万历以来引领全国文学创作之主流的是湖广公安派和竞陵派的性灵文学。在湖湘文士中,有一批中下层人士如袁子让者以抒写山水的自然之趣、张扬个体的性情之真、激昂主体的个性自然之美、提高自我的独立之尊响应着这场主流性灵文学活动,共同推动了晚明文学和地方文学的发展,是值得我们足够重视和研究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3.
伟大诗人屈原对我国古代的文士阶层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各个时代颇有区别。本文所探讨的范围是他在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影响。这或将有助于对南北朝文学乃至整个古代文学的深入理解。南北朝时期文士对屈原的看法与前代不同,其原因首先是人的观念产生了根本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论文以汉代文士政治思想压力为契机,探讨这种压力对骚体赋创作的意义。两汉大一统的专制政治使汉代整个知识分子群体都笼罩在皇权的威严之下,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环境特点又施加给知识分子不同的思想压力。以汉代历史发展进程为序,两汉文士的政治思想压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汉初意识形态压制下的痛苦;西汉前中期诸王宾客的危机感;汉武帝朝文士对专制统治的畏惧;东汉文士在宦官外戚乱政下的不安全感。这些压力成为汉代骚体赋创作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5.
王征 《阴山学刊》2013,(4):53-57,85
游说文大都产生于战乱年代。两汉之际与战国时期较为相似的政治环境,使得纵横之风在此时又得以复兴。其时文士面对天下大乱、重组的时机,继承了战国末期纵横家"权变"的传统,从自己所事之主的根本利益出发,奔走游说,分析时势,剖析厉害,创作了大量的游说文。据严可均辑《全后汉文》,此时期游说文有二十篇之多。这些游说文章,大都激扬纵恣,纵横捭阖,饶有气势,用笔淋漓畅快;也有笔挟浓情,朴实至诚之作。具有两汉之际乱世文风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施建军 《江淮论坛》2003,(2):127-130
传统的、现实的以及诸文土自身的种种因素,决定了曹操不可能优遇文士.但他网罗文士,还有方士,实在是一时之胜算,这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诸文士归依曹操,多是欣然而来,满怀期望而来,而曹操对待他们,虽不至于以倡优畜之,也凿然没有怜其才而大用之.诸文士志不获申,郁结幽怨之意自然发于诗文.本文以曹操与诸文士之间的关系为纽带,对学术界若干成说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唐人诗文常见"渤海"一词,当其指"海"时,其文化蕴涵主要有四种:略同今之"渤海"、今之东海、今之南海、泛指海;指行政区域时,其主要涵义可解释为:沿用两汉旧称、唐渤海郡、唐渤海县、地名泛指或代指;又,唐人诗文常以"海"、"辽海"、"沧海"等为"渤海"别称,此等,均有必要辨析;又,据唐人诗文"渤海"及其别称,今人可以管窥唐文士参与军事、政治、外交以及文士们酬答、送别、登临、与友邦文士交往等,据此,可以进一步探讨唐代文士环渤海文化活动及其特点,拟兼论之。  相似文献   

8.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文士的评价,是以其文学创作为参照的。这种做法虽无不妥,但视野稍嫌狭窄,因为文学从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精神文化是文化成果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其精髓就是文化精神。文学创作一方面遵循着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则对文化精神发挥着充实与完善的作用。文士,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与传播的核心力量。这一特征,在宋代文士的身上,体现得尤其鲜明。可见,从文化角度观照宋代(包括其他时期)文士的作为,不失为学术研究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界对《文心雕龙·程器》篇的主旨的研究不够准确。《程器》的主旨是衡量文士的器用和社会作用。刘勰主要从"名之抑扬"和"位之通塞"两个方面论述文士的器用和社会作用。从"名之抑扬"的角度,刘勰驳斥了"文人无行"之雷同之见的偏颇;从"位之通塞"的角度,刘勰强调文士应该"文武之术,左右惟宜"、"摛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程器》有为文士正名的意味在,意在肯定文士的社会价值,尽管刘勰对文士有独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张说(667-731)字道济,一字说之,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一生任历通显,封燕国公。张说登上政坛在武后天授元年,在文坛上真正起到重大影响作用的时间恰在“颇通远调”的景云中到开元十八年前①。说为文“属思精壮,长于碑志”②,与苏齐名,时称“燕许大手笔”。其诗颇多新气象,佳作时见。喜延纳后进,为数不下二十余人,皆成一时名士。早岁又预修《三教珠英》,与李峤、徐彦伯等文士相接。由于其“三登左右丞相,三作中书令,唐兴以来,朝佐莫比”③的特殊地位,“始公之从事,实以懿文。而风雅陵夷,已数百年矣。时多吏议,摈…  相似文献   

11.
徘徊于"文"、"道"之间的桐城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光光 《江淮论坛》2004,(1):150-155
桐城派文士在"文"、"道"之间小心翼翼地寻求着平衡,他们一方面以文章家自居,将"文章之学"视为终身追求的目标,一方面又紧紧依附于程朱理学,他们所持的"文以载道"的文学创作论几乎使古文沦为护道卫道的工具.但他们中的部分人士,尤其是晚清桐城派中的部分人士甘以文士自居的坦然态度,将"义理"与"文章"相剥离的思想倾向,使传统文学向着独立发展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2.
淮南王刘安是西汉前期一位对学术文化事业卓有贡献而又以谋反被究自杀的藩王。《史记》、《汉书》本传虽然只着重记载了刘安谋反的史实,但我们仍可从某些片断叙述或其他资料以及刘安传世的著作等方面,窥探到他在西汉前期对学术文化事业所做的贡献。汉初藩王以招纳儒者、文士及方术之士著称的有楚元王刘交、吴王刘濞、淮南王刘安、梁孝王刘武及河间献王刘德,而以刘安为最有名。刘安所招致者不名一家,道、儒、阴阳、方士及  相似文献   

13.
中州文士对元代儒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中州文士对元代儒学复兴的贡献。文章分四大部分 ,即缑氏山杜时升、杜瑛父子维系二程性理之学的贡献 ;河南姚枢光大北方理学第一功 ;河内许衡继往圣、开来学之功 ;鲁山王磐、西华徐世隆、卫辉王恽推波助澜之功。  相似文献   

14.
房琯是中唐初期的著名文士之一.他自身道德、才学兼美,同时也继承了前辈文儒所开创的优良传统,乐于提携、培养有才华有操守的士人.开元末期至肃宗时期,房琯一直和文士群体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当时艰险的政治环境中,他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尽其可能地帮助、支持、激励包括大批文人在内的正直之士.房琯对当时文士既愤激、抑郁却又坚贞、向上的思想心态和精神品质以及慷慨、沉郁的文学风格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东汉,谶纬成为显学,学谶之士的地位尤优于经学之士。符命思想深入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歌颂东汉君王的符命之文也就应运而生。符命之文成为儒生文士歌颂帝王勋业,又曲意奉迎的最好媒介和表达形式。天命之符寄托了汉代儒生的颂圣情怀;神雀翔集蕴涵着赋颂帝王的庄严主题;一个时代的封禅情结寄寓着人们对盛世明君的殷殷期盼。  相似文献   

16.
汉初侯国赋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主题 :招贤纳士的呼唤。诸侯王为了自己的目的 ,首先通过赋发出这种呼唤 ,侯国文士与之呼应 ,在赋作中也传达了这样的声音。本文对这些作品的内容进行分析 ,研究其异同 ,并分析文士发出这种呼唤和当时社会接受这种呼唤的原因。文章还探讨了汉赋的社会功能———充当当时的大众传播媒介 ,揭示其承载社会主导呼声的文体规定  相似文献   

17.
以书画名世的赵孟兆页在文学创作上也堪称"一代文宗"。其诗寄兴蕴藉,平和温厚,文笔清邃隽秀,纡曲沉稳,一扫宋季余习,开倡了元诗特有的诗歌风范;其词别具一格,不同流俗,一方面秉承姜张派以雅正为宗的传统,同时又直续北宋词自然率真的传统,多数作品不事雕饰,少用典故,造语浅白清丽,情韵婉曲幽深;其散文在道学气浓重的元代文坛上是少有的文士之文,注重文章实用功能的同时也讲求文章的审美效应,总体风格平易晓畅,从容大度,为元文之佼佼者。  相似文献   

18.
赋体文是一种介于诗文之间、以夸张铺陈为特征的特殊文体。本文以郭豫衡《中国散文史》对赋体文的分类为基础,将先秦两汉的赋体文分成三个部分进行疏理:歌颂之文、牢骚之文和政论文。先秦两汉辞赋散文家众多,尤其是西汉文人,继承了《楚辞》和战国论说文的传统,文章非常讲究文采和修辞,形成“赋体文”这一散文的特殊群体,对后世散文的骈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许华 《社会科学论坛》2009,(12):121-124
汉语中的别称词大多与历代文人雅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体现着十分鲜明的文人气,息。本文试从诗词格律藻饰的需要、名篇佳作和历代典故的概括提炼、依文人语体习惯和各种修辞手段创造以及因某些文人个人好恶而形成等几个方面概述了汉语别称词的文士特征,以此揭示汉语别称异名文化特质的另一个重要的侧面。  相似文献   

20.
王弼字辅嗣,山阳高平人,魏晋玄学创始人,与何晏齐名,史称"王何".作为天才哲学家,王弼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上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崇高地位,这是众之公认,但王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长期得不到充分肯定.20世纪初文学史家刘师培论述魏晋文学变迁趋势时认为:"魏晋自太和以迄正始,文士辈出,其文约分两派,一为王弼、何晏之文,清俊简约、文质兼备,虽阐发道家之绪,实与名、法家为近者也.此派之文,盖成于傅嘏,而王、何其大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