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琼昵 《新天地》2011,(12):240-241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美国未来学家阿布文.托夫勒也曾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可见,学会学习是每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进行课程改革,新学习方式核心就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2.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他强调了学会学习的重要性,而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如何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授书本知识,还要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所学学科的实际应用技能,具有创造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学会正确做人。对学生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教给他们有效学习的方法,帮助他们获得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学中教师是主体、中心,其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一味灌输,学生被当作贮存知识  相似文献   

3.
教学实践 “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国外也有学者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作为历史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必须处理好教师教学与学生自学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然后把教师的教学与学生自学效果的反馈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往往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理清主线,建构体系 历史知识具有继往性、具体性、多样性和完整性,每一章节都会涉…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对于渴求知识的人 ,不能仅仅给予知识 ,而应当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使其学会学习 ,终身受益。一、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都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启发求知欲 ,学生才会主动地去寻求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 ?其一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例如 ,教《沁园春·雪》 ,通过歌唱与表情背诵课文 ,把学生带入北国壮丽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雪境…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叶先生的教学思想是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说的:从事“教”的活动的是教师;“为了不需要教”,是“教”的目的,是教师活动的依归;但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讲的,即学生在接受“教”的过程中,要能够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是“教”的主导者,学生则是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导学式”大单元教学模式是以语文教材的教学单元为依托 ,以学习方法指导与训练为主线 ,将课内与课外、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开放型单元教学模式 ,又称“四步骤八课型大单元教学模式”。它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指导思想和“大语文”教育观。其理论依据是生理学、心理学、认识论和系统论等基础科学 ,旨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做人 ,全面提高素质 ,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我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后来我加了两个字:“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是不是教了,学生就学成了呢?非也。不教是因为学生自己能够学习了,不需要教。世界上的事情学不完。  相似文献   

8.
实施素质教育,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作者艾德加·富尔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要使现在的学生将来不做“文盲”,教师必须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教会他们自学和独立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是学习科学文化,获取国外信息,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在中学的英语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培养他们自学和运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英语界老前辈曹传契教授凭借他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明确指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英语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阅读。综观近年来的中考,题量大,知识覆…  相似文献   

9.
我国语文教育的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生前一再强调“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教育主张。他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教会学生自己学语文,充分发挥语文这门工具课的作用,使其终身受用之。这是叶老一贯的教育思想,也是叶老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高度概括,对于深化我国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开创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笔者认为:教是为了不教。这里的“教”是手段,是途径,“不需要教”是目的。从“教”到“不教”,有一个渐进过程。教师…  相似文献   

10.
让爱来牵手     
老师,是一个多么神圣的称呼,他之所以受人尊敬,不在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而在于能够“传道、授业、解惑”。如果用现代新的解释:教学生认识世界是“传道”,教学生怎样去改造世界是“授业”,在教学过程中和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作斗争是“解惑”。那么,老师在教学工作中不但要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中,老师“教”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读书,但常常事与愿违,吃力不讨好,落得学生不满意,家长不放心。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就在于老师过分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创造性阅读逐渐减弱,最后,学生面对老师的指导或提问,只好干瞪眼。这正如梭罗所说的:“人总是使错了劲,于是,较好的一部分很快地便成了肥料,犁入士中。”那么,怎样使我们的阅读教学不使错了劲?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如何取得实效?从长期的改革实践中我们悟出;要真正提高教学实效,不仅要重视教法研究,而且要重视学法研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教学的本质是学习”,“先生责任不在教”,“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可见,研究学法,不只是让学生学懂、学会了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 一、教学生“会读书”。 读书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教学生读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把握课文的大体知识结构和基本知识点。 “会读”实质上是一种能力转化为读书的方法的技巧,它的前提和基础应是通读和读懂。所谓“通读”,就是学生根据教师列出的提纲,阅读相关的实例材料和指定的课文段落,了解大意,增强感性认识,形成朦胧印象。通读以整体推进,它反映的只是实例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属于读书的初级阶段。所谓“读懂”,是根据通读的感知印象,对重要的观点、原理再进行重点的、理解性的阅读。属于读书的中级阶级。 学生光停留在通读、读懂上还不够,还应该上升到“会读”境地——读书的高级阶段。学生读书的方法越科学、技巧性越强,越能在最短的时间掌握知识的要领,学习的效率就越高;反之,学习效率就越低。  相似文献   

13.
《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托夫勒有句耐人寻味的话:“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人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仅占人一生所学的10%,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交钥匙”。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教师不能再从主观愿望出发,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教育倾向于把学生的脑子看成知识的仓库,教育的任务是往仓库里灌入知识,而现代教育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造性人材。现代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是“学会”而是“会学”;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能要求学生什么都知道,而是要求学生知道如何尽快的获取他所不知道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念大学时一位老师引用一句古话开导我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说,我教给你们知识,不如教给你们学习知识的方法。当然,其意不是不教知识,而是强调传授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由师及生,则大学生不但要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  相似文献   

16.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有句名言 :凡为教 ,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意思是通过“教”使学生在智力、能力、素质等方面逐渐提高 ,具备自学能力 ,以达到“不需要教”。多年来 ,我们许多教师努力探索 ,力求将叶老这一指导思想融入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针对目前学生重理轻文的现象寻找原因 ,其症结究竟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可从两个主要方面寻找原因。首先就学生方面而言 ,有以下几点片面的认识 :现在不少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认为学习语文没有前途 ,他们中不少人抱有崇高的理想 ,美好的愿望 ,希望自己能掌握一两项专业技术 ,将来走向社会以派上用场 ,可…  相似文献   

17.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影响下,把社会和学校向他们提出的客观学习要求转化成为学生自己内部的学习需要,在兴趣、情感、责任感的驱使下,为满足这种心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主体对客观世界的积极能动的反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的学习愿望、学习兴趣,以及由此产生出来的积极性、责任感和自信心,是老师“教”的活动与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学习英语,启蒙阶段相当一部分人是从中文到英文。在学习中,老师教学生往往也是从中文意思,然后再将对应的英文意思告诉学生。这样学习英语往往造成中文式英语即ChiEnglish。例如:“学习”这个词,对应的英文意思有“Study”和“Learn”。究竟用哪个更合理?“学习某人”总不能用Study Sb。如果这样用,就要闹笑话了。  相似文献   

19.
教与学是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作为现代教师 ,不仅要研究如何教学生 ,让学生学会 ,而且更要研究如何让学生会学 ,掌握学习方法。古人云 :“授人以鱼 ,只供一饭之需 ,教人以渔 ,则会终生受益。”说的是掌握“捕鱼”方法的重要性。同理 ,教师教学生掌握会学的策略 ,也将会终生受益。  相似文献   

20.
王晓敏 《新天地》2011,(9):96-96
传统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煞费苦心,笔墨耕耘,但效果总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关键是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显然,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乃至能力的培养又不是单凭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诱导兴趣,达于志趣,形成主体的行为习惯,长期积累和训练获得的。因此,我认为,教师的“导”至关重要,学习兴趣须要诱导;平时积累须要指导;思维品质须要开导;联想想象须要引导.总之,“导”须贯穿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