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高德步在1999年8月25日《经济参考报》著文认为,通货紧缩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但需求不足与供给过剩是同一个问题的正反面,需求的另一个方面是供给的过剩,尤其是供给的结构性缺陷。所以解决需求不足问题不能仅仅从需求方面入手,还应从供给方面入手,调整供给结构,扩大有效供给,消灭无效供给。根据经济周期的规律,物价的长期下降或通货紧缩时期往往是创新密集的时期。只有创新才能使经济真正地走出紧缩,进入复苏,并创造新的高涨。而创新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创造需求的创新,一种是降低成本的创新。这两类创新在经济增长周期的不…  相似文献   

2.
中国之所以会出现通货紧缩 ,原因在于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银企关系异化、供给结构扭曲、体制改革滞后、宏观调控措施不力和国际经济不景气等方面的矛盾 ,正是这些矛盾导致了中国的通货紧缩。由于通货紧缩具有内生性和螺旋推进效应 ,所以必须及早地进行治理。根据中国目前通货紧缩的成因和特点 ,应当从扩大内需、体制改革、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治理 ,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运行目前已进入通货紧缩阶段,主要表现为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即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居民收入偏低、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投资主体单一及投资结构不合理,财政政策空间未被充分利用,对外贸易额下降。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有效需求不足主要体现为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大需求不足,并引发了要素闲置、通货紧缩和金融体系资产质量水平低下等问题,影响经济增长。有效需求不足的成因可归结为结构和政策两大因素。调整产业结构,改进政策措施,才能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5.
我国宏观经济下行,CPI、PPI等价格指数疲软,国内外通货紧缩之声不绝于耳,并引发了诸多争议,根源在于对通货紧缩概念的不同理解.通货紧缩是否必然伴随经济衰退,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考量,二者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当前我国商品价格回落的主要成因,在于投资需求减少和供给产能过剩,它们是周期性因素与趋势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当前通货紧缩形势从时点上看,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发生了良性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出现的;从程度上充其量属于轻度;从性质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矫正性质;从可控度看完全处于可控范围内.因此,宏观调控政策手段应当从“总供给-总需求”整体框架出发,从总供给改善、总需求扩大两方面着手,来化解当前我国主要经济矛盾.  相似文献   

6.
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导致市场相对过剩的原因的探析,不同于马克思从基本经济制度层面进行的剖析和凯恩斯从有效需求(不足)角度进行的论证,而是从无效供给(偏多)角度对市场相对过剩现象做了进一步论证。认为:无效供给(偏多)同样是市场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无效供给有它独特的运行机制,竞争、有用信息不足、价格刚性和制度性缺陷是形成无效供给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通货紧缩是指物价的指数下跌 ,我国通货紧缩的产生有正反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网络经济发展为物价下降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是阶段性供给过剩、居民有效需求不足造成。要解决通货紧缩 ,必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消除各种不利于结构调整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全方位、多角度剖析了我国市场疲软、需求不足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方面提出了对应之策,对当前治理通货紧缩,有效扩大需求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通货紧缩是 1 9世纪初至今在世界范围内陆续出现的经济现象 ,因此许多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和论述 ,各国政府也相继对此采取了许多措施。总结起来主要有 :有效需求不足论、消费决定生产论、生产自动创造需求论、欲望饱和论、经济福利论、预算赤字刺激论、债务论、货币供应不足论、以通货膨胀治理通货紧缩论、投资论等十大反通货紧缩的主要理论及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通货紧缩状况已较为严重,对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引发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必须从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治理,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1.
有效需求不足和无效供给是农村市场消费疲软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个的问题 ,探讨政府该如何运用宏观政策来提高有效需求和减少无效供给、我国的企业如何采取适宜的营销策略占领农村消费市场、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2.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最大成就是基本摆脱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短缺的束缚,最大的问题则是物质生产的相对过剩即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踯 的形成和发展,说明中国经济已具备了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若干重要经济特征。因此,中国经济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既然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说明经济处于周期的萧条阶段或低谷,或至少出现了萧条的重要征兆,对此,中国政府不能熟视无睹和掉以轻心。凯恩斯认为,造成社会经济萧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总需求不足造成的。边际消费倾向在零与一的范围内递减,从而导致消费需求不足,而决定投资需求的资本边际效率,在长期内也是递减的,又导致投资需求不足。正因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而决定投资需求的资本边际效率,在长期内也是递减的,又导致投资需求不足。正因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都不足,造成有效需求不足。正因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都不足,造成有效需求不足,从而造成社会总产量水平的减少和失业率的增加,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增加政府开支以提高有效需求。可以认为,当前出现明显有效需求不足的中国经济类似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其中最明显的共同特征是高失业率和通货紧缩。因此针对大萧条的一些经济理论和政策组合可以为我们分析扩大内需的制约因素和政策取向提供有益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消费供给来促进消费需求的上扬有着深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仅从需求侧探求消费需求的增长无法对现实问题给出全面解释,秉承需求侧与供给侧对接的理念才能共同拉动经济进步,从根本上推动消费需求的上涨。中国目前的消费供给面临着有效供给的不足,主要体现在高质量供给不足、高端消费供给不足、个性化消费供给不足三个方面。要提振中国消费需求,需要重视供给侧的重要作用,从提升产品质量、提高消费层次、增加个性化供给等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14.
关于扩大内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总体上看 ,内需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处在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我国 ,扩大内需的潜力很大。当前强调扩大内需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原因很复杂 ,既有总量的因素 ,也有结构的因素 ;既有需求的原因 ,也有供给的原因 ;既有国内原因 ,也有国外原因。应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防止通货紧缩进一步发展。用增发国债筹集的资金增加投资 ,尤其是增加技术改造投入 ,并启动民间投资 ,把扩大投资和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持续降低 ,今后扩大消费需求有很大潜力。近期应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 ,并降低其对改革支出的预期。中长期应对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进行双向调整 ,加大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力度 ,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从根本上拓宽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表象上的以生产过剩为主要特征的通货紧缩其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微观投资主体培育不成熟、非国家投资不旺和有效供给的缺乏.积极培育市场投资主体,启动民营投资,打破国家投资占主导的投资格局,是真正启动内需、治理通货紧缩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6.
消费需求的决定作用及几个相关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 1 997年后出现的通货紧缩 ,我国实施扩大国内需求、促使经济景气回升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效果之所以不显著 ,可能与政策着力点选择上的偏差有关。最终消费需求不仅是总需求的构成部分 ,而且决定着投资需求 ,是总需求的基础 ,扩大总需求关键是扩大最终消费需求。投资支出具有需求和供给双重效应 ,因而不是克服由生产能力过剩所导致的通货紧缩的最佳途径 ,对付通货紧缩应以扩大最终消费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最基本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7.
经济低速增长、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仍然是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三大突出问题。对此,作者认为在进一步实施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同时,要把增加社会投资放在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1997年开始进入通货紧缩时期,虽然目前情况有所缓和,但通货紧缩的影响仍不容忽视.造成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重点分析了有效需求对拉动国民经济的意义,以及造成我国目前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1.收入,2.消费者心理预期,3.利率的双向作用),并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货紧缩是不争的事实,但导致通货紧缩的原因仅仅是有效需求不足吗?本文通过对过去一段时间特别是1998年经济运行特点的分析,认为供求结构矛盾是这次通货紧缩的直接原因,而不一致的货币政策加速了物价的下跌。  相似文献   

20.
在国家增加收入、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等政策措施的持续作用下 ,国家经济平稳增长 ,但投资增幅的回落 ,物价持续下降 ,反映出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面对通货紧缩的压力 ,如何尽快启动国内有效需求 ,使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主要取决于需求与消费的不断升位 ,教育作为社会总需求中的投资与消费 ,已成为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