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认为,把“社会本能”概念引入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这一概念,在解释自发的社会运动时具有别的概念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只有使用这一概念,我们才能合理地解释在自发的社会运动中人的目的性活动同社会规律的契合机制,从主客体统一中把握历史运动,从而达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解。 1.动物的生物本能与人的社会本能 动物的活动,完全是自发的,完全是由物种的生物本能制导的。所谓生物本能,指的是动物的天然器官的特殊结构所具有的维持种族生存的特定的生物功能。动物在长期适应某种特定的环境的过程中,使物种形成了自己的具有特定生物结构的专门化的活动器官,由此也就形成了一种专门适应某种特定环境、以维持种族生存的能力。例如,蝙蝠具有一种超生波传感器,因  相似文献   

2.
人的发展是人类的理念支柱,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动力.生活和生存两种生命状态是人和动物生命内容的不同写照.当人类以实践和意识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由生存转变为生活的时候,实践和意识就成为人和动物分道扬镳的界碑,同时也成为人们进行生活、创造生活的根本前提和手段.人类生命的存在方式在于:实践性和意识性使人类产生了新的本能需要的追求,这种需要的发展性不仅使人类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而且使人类类生命的追求有了递进性,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类生命追求的最终状态.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均以不同的方式存在着 ,不同的存在方式造就、生成着事物不同的本质。人的存在方式是“类”、是实践 ,这是相对于“物”、即人之外的“非人”的存在方式提出来的。人的存在方式之所以是“类”而不是“物”的存在方式“种” ,这是由于前者的生存活动是“实践” ,后者的生存活动是“本能”所决定的。换句话说 ,物的“种”特性是由物的自然基础、自然属性决定的 ,而人的“类”特性虽然不能说与人的自然基础、自然属性毫无关系 ,但就其主要方面来讲 ,则是由其实践基础、实践属性决定的。那么 ,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究竟具有什么…  相似文献   

4.
人,作为社会化的高级动物,作为一个生命体,其生存基础就是生命。人若失去了生命,便失去了现实的存在性,因此,现实世界中的爱美众生总是为自我的存在、自我的生存而碑精竭虑,呕心沥血。笔者试从哲学层面对人之生命的存在意义作探讨和分析,以就教于方家。(一)历代哲学家都认为,人的存在、人的生命是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强调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都必须重视人的存在.保护人的生命。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认为,人类的本能和愿望是‘求生存”,而人类水生存的本能即是”民生”的概念[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主要…  相似文献   

5.
王德军 《兰州学刊》2007,18(7):13-16
人是世界上最复杂和最高级的存在物,人具有自然事物的一切属性.存在是人作为自然物质最具普遍性的在世方式,表现为自然界盲目的运动;生存是人作为有生命的生物(动物)在世方式,表现为人的本能的自然合目的性活动;生活是人作为人(劳动实践、社会关系、理性、意志、神性、文化等)的在世方式,表现为有意识的功利性目的活动和超功利目的的自由活动.存在生存都是人在世的基础前提和手段,生活才是人在世的目的意义和方式.  相似文献   

6.
一、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哲学(一)人的本质是哲学人的存在离不开物质和精神两大条件。人作为生命之躯,要维持生命的延续,就必须有物质、能量的支撑,通过物质资料生产的最基本活动,来满足人吃穿住行用的物质需要。食色性乃是人的本能。但不能仅仅从生物学意义把人当作具有自然属性的物质实体,否则人的存在不过是一堆俗物肉体,与动物为伍,毫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帕斯卡说,是思想而不是肉体形成人的伟大。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以思想、精神为本质特征的,是思想、精神使人变得崇高、伟大、神圣。  相似文献   

7.
钟毓书 《江淮论坛》2022,(2):113-118
海德格尔的“在世”学说勾勒了自然存在物的因缘整体性,揭示了万物相互关联的原理,指出人类的使命不是成为存在者的主人,而是成为存在者显现自身价值的“疏明域”。海德格尔论证了人类必须为环境负责,因为人与动物有着根本的不同。人类能出于自身意志以开放的方式破坏自然环境,这与动物出于生存本能而破坏自然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在世”学说意味着人类要意识到自身生存和发展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休戚与共,因而人类应以“非主宰性”的视角与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动物,乃至整个自然界相遇。  相似文献   

8.
人何为人? 人是生命体,有自我保护的生物学本能和生存发展的欲望。人有一颗大脑,借助于这一物质载体和思维器官,人有意识。当人意识到自身的生存发展受到威胁时,就会运用理性追问和反思。人之思首先表现为一种切己性之思,故而人之思不仅在人自身,而且在与人相关的人的世界。人的世界呈现危机之征兆;诸如环境污染、能源枯竭、人口爆炸,威胁到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不仅思,而且行,以趋利避害。人之行便是实践。思与行合二为一为实践合理性。 实践合理性有两个前提。其一是认识性的,即实践合理性包含着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践本身…  相似文献   

9.
以现代理性来解释,宁静与癫狂植根于生存感受及相应的生存方式与态度。宁静是理性的,精神深处暴动的本我被自我与超我的良知所抑制,生命与意志驯服于内在的与外在的标准,即按道德与真理的规范而思而行。道德与真理是习得的,具有精神的继承性。因此,宁静的文学精神是传统的、古典的、贵族的,癫狂的文学精神,源自本能意志的非现实性与欲望的无限制性;源于对理性排斥的无意识支配,常常是压抑的精神爆发的结果。现代精神的作家即自由地表现原始意志与幽暗的梦幻,从而有别于传统的宁静与驯服。因而癫狂的文学精神则是反传统的、现代的、反贵族化的。癫狂的心理是打破了传统的道德规范,从人的生命深处释放出了出自本能的种种欲望和冲动。  相似文献   

10.
人的存在具有“自相矛盾”、“二律背反”的悖论性质,这一点既体现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又体现在人的内在生命结构上。在人的生存所处的各种各样的矛盾中,心理和文化的矛盾作为内外矛盾是人的生存的基本矛盾。从这一矛盾出发可以说明人的存在是一种即先天即生成、即现实即超越、即逻辑即直觉、即知识即境界……的辩证存在。  相似文献   

11.
5.结构、功能与选择 一切事物和过程都有自己的结构,结构反映着事物的时空特性,如果没有一定的相对稳定和固定的结构方式,就不可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存在。然而,结构不能完全归结为构造,它包含着元素之间有选择的相互作用,因而含有信息往来。生物结构的进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选择实现的。“超循环”理论表明,在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化学阶段和生物学进化阶段之间,有个分子自组织阶段,在这一阶段形成了一种超循环式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一旦建立就永存下去”的选择机制,选择破译、解释及传递信息,将复杂  相似文献   

12.
林君桓 《东南学术》2002,(5):152-159
本文从人的非专门化适应方式入手 ,探讨未来艺术的发展趋势 ,指出未来艺术一方面将与人的生命活动更直接地融合在一起 ,同时艺术中的技能技艺及它所开拓的想象力空间将向更加专门化的方向发展 ,它将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人类非专门化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说明修昔底德笔下的希腊人本能及其精神产物——自由精神对尼采思想的影响,指出权力意志与自由精神基本特征的一致性,并探讨永恒复返对自由精神带来的危险的克服。尼采认为是修昔底德将他从柏拉图主义的梦寐中拯救出来,使他得到治疗和康复。本文认为,尼采的权力意志和修昔底德呈现的希腊人的自由精神都有着永不停息、超越生命的基本特征,这两个特征既是对虚无的克服,也带来超越限度的危险。尼采基于本能的力量,而非“理性”的力量,提出的永恒复返通过将人重新翻译为自然的方式,实现了对希腊人本能及其精神产物带来的危险的克服。笔者通过对修昔底德的文本分析,论述了希腊人本能及其精神产物的基本特征,并借助《伊利亚特》的视角分析了这种基本特征与限度之间的张力,为考察权力意志与永恒复返提供了一个具有张力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我们总是说,人不同于动物在于人能够进行区别于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其中,人的目的性要求作为人在观念中创造性地建构未来的应然状态的自觉意识即人的尺度(马克思语)是人与动物界分离的关键和重要标志。马克思关于蜜蜂和最蹩脚的建筑师的比较也一再为此而被引证。但是往往停留于此,却很少有人注意挖掘目的性要求的深层内涵,因此,对目的性要求的理解容易存在简单化、片面化和抽象化的倾向。 一、目的性要求的否定性内涵 人的目的性要求对外部世界不断地进行衡量、审视、否定和超越,使人脱离动物层面的生存方式而成为…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管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说现代化是指人类生活的全部,那么,现代化可以说是现代文化的代名词,因为文化的内涵包括着全部的人类生活方式。文化是人们为了实现维持生存、享受生活和寻求生命意义的目的而创造的生活的模式。在某时、某地、某些人创建了较能福惠人生的方式,起着带头作用,为大多数人所向往,这就成为优势文化,今天所谓现代化即指此而言。但这不是说,除过这个优势文化而外,没有别的文化,别的即一无所成。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文化的演进具有双重性,有其客观规律。这个双重性结构,其间的发展及相互关系以中国传统概念“阴阳”去象征、去叙述,…  相似文献   

16.
荀子伦理思想体系中群思想独具特色。群具有多层意蕴:群是人类理性区别于动物本能的表现,是人的社会性生命的力量集合,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动力资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荀子运用人生不能无群、明分使群、隆礼重法、君者能群善群等命题诠释群的伦理内涵与理想境界。荀子群思想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非特定化是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正是非特定化使人获得了双重自由,一方面使人从本能统治下获得自由,另一方面又使人在趋向创造性的自我决定中走向自由。人的创造性与自我解释性补偿了人的非特定化所带来的不完善性,人能够成为他所渴望成为的一切东西。人的创造性的成果就是文化,文化补偿了人的非特定化和他所生存于其中的世界的裂痕。完整的人应该是创造文化的和文化所创造的人,他作为文化的产物是社会的,而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则是个人的。只有在这种文化哲学的意义上科学地理解人的问题,才能对人类自身的认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一、非实体性的人思①与禅分属于东西两种不同的文。在对人的理解中,思与禅都必须面对“人是什么”这一劈头而来的提问,思与禅以不同的方式面对这一问题。思破除了“人是什么”这种提问方式的合理性,代之以“人是谁”的追问。思所实现的这种问题方式转换的实质性意义,不在于能引导一个新的人的定义,而在于否定了从“是什么”的意义上给人下定义的可能性,在于否定了这一问题本身。人本来就不成问题,人本来就这样或那样地如其本然地存在着。用禅宗的语言来说,海德格尔所做的是要还人一个本来面目。禅宗没有提出一个“人是谁”的问题来…  相似文献   

19.
在美的形而上学视域中,世界是以一即一切与一切即一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而幸福感则源于对世界的这种审美观照。由于审美观照方式不同,个体的幸福感也就不同:它们分属于酒神型与日神型这两大类型。幸福的获取有待于幸福人格的重建,这意味着人从本质上要成为游戏的人。现实中对于幸福的追求是生命的一项冒险与挑战。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未必能获得幸福,反倒会遭遇痛苦;然而,这种痛苦的承担却成就了生命的崇高。  相似文献   

20.
盖光 《江淮论坛》2007,(6):160-165
生态文艺关注的人的生存之“和”是生态化的“和”,是由生命的动势之促生的“和”。和谐生存呈现人的诗意性生存,人在诗意的生存体验中真正认识到人的存在本性,并在家园共生中体验到生命存在的自由感。生态文艺通过人的精神一文化生态的运演,经由社会生态运作机制而运行“人化”的“生生”节律,进而构建和谐生存的基础。生态文艺不仅要调动人的生命机能的全体总动员,进而合力打造精神生态的平衡机制,而且是促生、活化以及丰富精神生态的健康性生存结构,使人的生存更加充裕,更加顺畅,更加具有诗意性,更加富有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