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我国当前的贫富差距与社会稳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整体有了较大提高,但与此同时,贫富差距也逐渐扩大,突出表现在:财产集中度趋强;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贫困人口数量近几年一直徘徊不前;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摩擦增加,矛盾加剧,导致社会不稳定。因此,必须调节贫富差距,巩固社会稳定。调节贫富差距的对策建议是:强化再分配功能;消除权力腐败造成的贫富差距;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2.
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势必对我国的居民收入和贫富差距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目前财产性收入并不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但是,财产性收入迅速增长必然会对贫富差距产生影响,政府应当加强政策设计使得随着财产性收入的增加逐步缩小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学术界和政府都在积极致力于我国贫富差距过大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但我国行业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以及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仍呈逐步扩大趋势。基于财富的“马太效应”研究视角,对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成因进行了机制分析。研究表明,富人与穷人获取收入的机会不平等,社会资本占有量存在差异,这些都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着重选取财产性收入增加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财产性收入虽不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主因,但财产性收入迅速增长对贫富差距扩大产生的影响愈发明显。  相似文献   

4.
试论收入分配的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思想.收入分配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和要害,目前我国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乃至贫富差距拉大,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明显问题.为此必须通过政策导向和制度安排,缩小过大的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前的高收入阶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收入群体目前在我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首先表现为其所拥有的财富总量巨大;其次表现为该群体有着相对固定的职业和社会身份象征,开始具有相似的自我身份认同感和政治、经济、文化需求。当前的高收入群体出现了阶层化的特征,导致了我国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影响了我国的社会结构的优化,增加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风险。在哈贝马斯的国家社会"三分法"的基础上,从政府、市场及公民社会(社会文化)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当前的高收入阶层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功能,同时提出了缓解贫富差距和化解社会阶层间差距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如何看待现阶段的贫富差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贫富差距与收入差距在产生根源、表现形式和治理手段等方面存在不同。现阶段的贫富差距并不必然源于经济中的收入差距,而主要是由各种非法非正常收入导致的。解决贫富差距问题,首先是解决收入差距,同时要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7.
贫富差距扩大,引发了弱势群体相对剥夺感显化、违法犯罪活动大量增加,出现了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仅仅依靠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已经不够,同时要优化社会结构,扩大中产阶层比重,保护社会下层的基本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8.
收入差距与贫富差距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收入差距属于经济问题,受生产要素的效益和分配方式制约.贫富差距属于社会问题,主要由社会制度决定.在市场经济下,收入差距直接导致贫富差距.但是,现阶段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二者的关系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9.
杨炳群 《南都学坛》2006,26(5):130-131
当前导致社会不和谐的根源之一是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这直接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应采取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是:大力发展生产力;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避免收入的过分悬殊;完善税收调节功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贫富差距的心态影响和治理对策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近几年来,我国出现了低收入阶层中相当一部分人实际收入下降的情况,而且 人们关于贫富差距的社会心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已经影响到人们对社会公正的信念。要 调整人们关于贫富差距的社会心态,就必须从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和制度入手,对收入的初始 分配继续坚持主要由市场调节,对收入的再分配要强化政府调节。而初始分配和再分配都要 依靠法律和制度建立良好的秩序。  相似文献   

11.
经济转型时期的个人收入差距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入分配体现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经济转型时期居民收入发生了剧烈变动,收入倾斜政策在破除平均主义的同时,也引发了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现象。允许收入差距存在,又要缩小贫富悬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历史课题。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伟大目标,为此,必须加强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调控力度,使分配制度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中央政府多次提出,加快健全以社会保障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对社会保障再分配效应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进行综述和评价,总结和审慎回顾社会保障再分配作用的理论和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基于三个视角:一是以年度收入为基础,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缴费和支付对居民收入产生的当期再分配效应;二是以个人终生收入为基础,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终生纯受益对居民收入产生的长期再分配效应;三是基于财产的视角,分析社会保障未来可获得的总收益对居民家庭财产分布状况的再分配效应。关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再分配效应的现有研究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的研究需要在规范研究、实证研究以及政策效果等方面有所提升,以更好地评估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为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提供政策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考察广东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文章从一个新的角度,在耗尽性分配定理的基础上,结合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财富按照参与生产的要素的边际产量进行分配,城镇居民所拥有生产要素量的差异会引起收入的差异,在市场自发配置下,造成广东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4.
财富分配不公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遗产税作为调节财富公平的一种政策工具,在全球得到了广泛引用。通过分析OECD国家的遗产税政策实践发现:首先,遗产税更多是一种促进财富公平的政策符号而不是财政融资的主要工具;其次,遗产税可以作为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的有益补充以促进公平分配;再次,征收遗产税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和完备的财产登记、评估制度;最后,面对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我国可考虑在营改增顺利完成和新一轮个人所得税和房地产税改革后,在“十四五”期间考虑开征遗产税。  相似文献   

15.
第三次分配具有其独特的伦理意蕴,以公平与和谐的追求为伦理价值,以仁爱与责任为伦理基础,以道德的培育和制度的完善为伦理保障,使社会的收入分配,在市场调节和政府主导之外,通过社会力量的扶贫、助学、救灾、济困、解危、安老等慈善捐助形式,实现社会资源和财富的逆向转移,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缩小贫富差别、促进公平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润滑剂和助推器。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至今 ,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收入分配格局已开始形成 ,收入差距逐渐拉开 ,这对于打破平均主义、刺激效率和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产生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分配的法则不合理 ,使收入分配出现了“大”、“斜”、“乱” ,由此导致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这种状况使得目前我国启动消费需求和扩大投资需求的政策收效甚微。因此 ,当前调整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状况 ,是扩大总需求、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在居民收入普遍增长的同时,社会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一是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由缩小到重新扩大;二是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三是行业之间职工收入差距扩大;四是按国际通行标准看,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这一现象既有合理的方面,也有不合理的因素,必须全面分析和正确判断。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8.
苏北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主要表现为城镇居民间收入差距、农村居民间收入差距以及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有些差距的存在是合理的,但有些不合理的差距却是应该努力避免的。缩小差距的对策是:建立以个人所得税为主的收入分配调控体系以调节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增加弱势群体的收入;建立社会监察体系以取缔非法收入;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以缩小苏北地区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后,我国收入差距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平台期.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呈"先降、后升、再降"的倒N型轨迹,但降幅趋缓甚至再次扩大;财富占有差距迅速扩大,财产收入差距的贡献增加.综合来看,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存在不确定性.当前缩小收入差距,既有有利条件,也受到约束制约: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但劳动和资本的相对议价能力仍受全球化约束;要素流动正在由集聚转向扩散,但扩散效应对空间发展格局的改善受到市场不完善的制约;国家发展战略更加平衡,但公共服务投入分布不均;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但财富占有不平等的马太效应未能得到遏制.新时期,应坚定不移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并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坚定不移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并加大再分配力度;坚定不移深化对外开放,并发挥"成长红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