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凡是从事科研活动的人,都会遇到下述问题,即:知疑、探索、创新。如果把“知疑”看成是“认识领域”的,那么“探索”,就可以说是“实践、行动领域”的。而创新是知疑和探索的目标和归宿,为学术发展作出建树。我国早就有“学贵知疑”的治学主张,明代白沙先生陈献章还做过阐释:“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小疑获小进,大疑得大知。古人所以重视发现问题的“疑”,是把“疑”看作“知”的先导。我们从著名科学家的传记中发现,好奇心和发疑好问精神,是他们一个普遍个性。李时珍从小就有个脾气,看到了什么都要问,问也是究根问底的。就是这位伟大的医(?)学家,在《本  相似文献   

2.
“学贵有疑”,疑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疑是进益的起点。质疑是求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必由之路。关于质疑教学,历史上许多教育家早就有所领悟,并提出了相应或相关的观点,《礼记》要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审问”就是指要善于从阅读中仔细审察,提出问题。宋代的朱熹更进一步地明确提出:“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一番后,疑则渐  相似文献   

3.
赵凌君 《新天地》2011,(9):143-143
古人云:“学则设疑,方疑则大进。”设疑是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小疑则小有收获,大疑则大有收获。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质疑、释疑,解决了矛盾,就能从未知到已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可见,设疑在启发式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关键在于如何设疑,何处、何时设疑才能做到“精…巧”。我在设疑中注意到了这几点: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由此可见,让学生学会质疑太重要了。学会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学会质疑是启智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古代教育家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考的起点,求知的钥匙,探索的动刀。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无疑——有疑——无疑”不断循环往复的矛盾运动过程。人的知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转化、日益丰富、深化和发展的。设疑提问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提问得法,可以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开动脑筋,达到激发思维的目的;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因此,讲究提问的艺术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6.
“读书贵知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学习中,“疑”的存在和解决,新疑的产生和再解决,使人们不断地向未知的领域迈进。同时,学习上的“疑”与“趣”又是互为因果、相伴而生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疑虑和喜悦,是每一个学习者共有的体会。疑是思维的发端,积疑而解则生趣。而趣与疑的存在,又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且能以此为基点,举一反三,有效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课堂教学中,质疑和解疑是密切关联不可分割的矛盾体,解疑的关键在于学生充分的讨论。因为学生的讨论可使问题情境中的…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的哲学教科书大多从两层含义来阐述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包含于人们认识中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的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正是从绝对真理的第二层含义出发,在谈论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时,人们普遍认为,“无数相对真理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然而,近年来,哲学界有同志对这个理论提出了质疑,并提了一些新的看法。争论的焦点是:这个命题是科学的,还是非科学的?“绝对真理”是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质疑同志认为:  相似文献   

8.
就教学方法而言,传统的生物教学采用种种貌似不同的教学方法:如直观法、讨论法、发现法等等,尽管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相同的,都是要使学生顺从和接受现成的结论,即使是观察和实验,都属验证性质。而“三阶梯”式的生物教学(设疑——实践、探求——结论)则把观察和实验由验证性变成探索性,在积极引导学生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个性,开发创造力。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朝朱熹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论从教育学还是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问是深入的阶段,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教师的责任应该是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题而心悦。众所周知,有趣高效的语文课多离不开提问,它们会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拨逗着他们浓烈的学习欲望。那么,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有人认为,如果只承认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真理,是指导我们各项工作的理论,而不同时把它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不“句句照办”,那就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抽象肯定,具体否定”。这个问题,不可不辩论清楚。列宁说:“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对真理,我们总是肯定的,没有什么具体还是抽象否定的问题。而肯定真理,总是具体肯定,没有什么抽象肯定。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而实践则是这二者之间的媒介。存在决定意识,实践产生科学真理。物质存在的形态是有条件的、具体的,社会实践的表现也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因而,作为科学真理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论是其整个体系,还是其体系中的原理、原则,也不论是基本原理还是个别原理、个别结论,也都不可能不受客观物质和社会实践发展条件的制约,不可能不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就其客观存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写作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既是媒体走向市场的要求 ,也是当今“独家新闻”缺失的要求。创造性思维主要有四种 :发散性思维、从后思索、反向思维、类比性思维。它们在新闻写作中都有运用  相似文献   

12.
杨艳 《新天地》2011,(8):115-115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相似文献   

13.
1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问题,文学批评家究竟有没有灵感?著名自然科学家钱学森根据自己创造性思维劳动的心理体验,第一次鲜明地提出灵感思维是不同于形就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第三种思维方式,并且进—步指出:“文艺工作者有灵感,科学技术工作者也有灵感,它是创造过程所必须的。凡是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0。英国学者奥斯本也指出灵感是“泛指那种在科学、哲学等领域中的创造性成就”①。这些都说明,灵感普遍存在于一切创造性思维领域。文学创作是对生活的一种审美认…  相似文献   

14.
论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独立的思维形式,它与人类的再现性思维是辩证统一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思维方式的求异性、思维状态的主动性等七个显著特征。创造性思维必须把握“辩证否定传统”和“保持批判意识”的原则。我们应当从强化知识传承和信息沟通、丰富想象力、营造宽松的环境、塑造创造性人格、掌握创造性思维策略等方面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5.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高级过程。属特异性思维范畴 ,它既是衡量一个人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也是个体从事生产和学习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在大兴科教兴国之风 ,倡导创造是民族灵魂、动力之源的今天 ,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和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在新的形势下 ,培育创造性思维的社会氛围 ,钻研与探讨创新科学 ,则是时代所趋 ,发展所向。然而 ,在现实的生活和传统教育阴影下 ,创造性思维发展却步履维艰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固步自封、不敢越雷池一步 ?在总结和研究中我们发现 .阻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因…  相似文献   

16.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和启迪剂。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就应运而生。为此,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有所发现尤为重要。那么,怎样设疑、质疑、释疑呢? 首先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激起学生脑海里的波澜。如有位教师在教《孔乙己》时,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民法学研究方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格地说 ,中国古代有律学而无法学。这对后世留下了不良影响 ,我国部门法学研究水平不高 ,几乎成了清一色的法典注释学。法律是需要解释的 ,但仅此则不能为人们提供可靠的发现法律“真理”的方法。中国民法学研究不应习惯于单因果式的思维 ,而应不断把新的科学方法引进民法学领域 ,吸纳创造性思维 ,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抽象思维法则作为民法学研究方法的认识论基础 ,采用行为法学方法 ,结合案例研究民法 ,为现实的民事法律运动提供思想和理论源泉 ,吸取外地民法学的优秀研究方法 ,采用历史、综合、比较、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与实际相结合等研究方法 ,建立起以“公平”为核心的民法学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18.
逻辑与真理     
<正> 真理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逻辑(本文谈的逻辑专指形式逻辑)则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从表面上看,两者的直接联系并不那么明显,实际上,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无论是探求真理还是发展真理,都要运用逻辑,遵守逻辑的规律、规则;而逻辑的发展则又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之上,真理的发展推动了逻辑的发展。一一门科学能起什么样的作用,在什么范围内起作用,取决于它的研究对象和特点。逻辑既然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的作用当然也只能通过思维形式结构表现出来。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对真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把真理内容的客观性称之为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是不科学的,其理由是:提出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概念是对真理的本质片面性认识的结果,容易造成与事物客观性概念的混淆,同时也不能把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的客观性,作为真理的客观性的根据。应当摈弃“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提法,确立“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的提法。摈弃“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的观点,确立“真理的发展是从低级真理向高级真理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 ,认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 4个基本特点 :(1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处于从“求学期”向“创造期”的过渡。 (2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 (3)大学生聚合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既有共同性 ,又存在显著的个别差异。 (4)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特别得益于想象力的有力推动。阐述了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和方法 :(1 )加强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 ,优化创造的心理品质 ;(2 )加速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积极有效地促使大学生从“求学期”向“创造期”过渡 ;(3)发展直觉思维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4)加强抽象和形象的转化训练 ,培养形象思维 ;(5)鼓励和组织创造活动 ,发展创造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