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启蒙与救亡的二重协奏——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永明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8):20-24
中外文化语境的不同和中国社会的具体状况造就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独特的身份特征和文化内涵,他们既汲取西方文化的营养,又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随着公共空间的建立,在救亡图存的危机意识中,他们借助理性的力量,以独立思考的姿态和与社会不妥协的批判精神,展开对民族、文化和国民性的批判。他们是中华民族特具的生存处境、生活方式及其生存价值和西方现代理性密切交织所孕育出的独特的文化范型。 相似文献
2.
张传彪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56-60
“中国式英语”是怎么产生的?中国学生的英语错误为什么都带有趋同性?它们跟学习者的汉字背景有没有关系?如果说德国哲学家茅特纳的“假如亚里斯多德说的是汉语或达可塔语,他的逻辑和范畴就会是另一个样子”的论断是正确的话,那么,汉字背景对中国人英语认知的影响又有多大呢?作者谨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傅晏风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5,34(6):144-148
本文分七章。分别论述了汉字书法的悠久历史及其在汉民族文化中长盛不衰的深层原因和历史必然。并从美育的角度,论述了汉字书法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各种举措和积极成效。文章用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批驳了当今流传于网络间否定书法,视书法为“摇头丸”的荒谬言论。 相似文献
4.
陈友良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8)
国际主义成为世界政治思潮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透过《太平洋》等杂志的引介,"五四"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以威尔逊为代表的国际主义及国际联盟思想是战后国际政治的新兴势力,并可以成为中国建设民族国家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王有亮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30-35
文学是以意象形式来反映人的外部世界和内心感受的,汉字以其意象性结构为汉语文学提供了一种对世界审美把握的最佳资源:(一)汉字语象成就了汉诗的"画意"追求;(二)汉字意象孳乳了汉诗的比喻意象;(三)汉字分行排列凸现了汉诗的丰美意象。有血有肉的汉语文学源于对汉字的精心雕琢,现代汉语文学,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美的资源",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保持地方性和民族性。 相似文献
6.
伊立新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4,6(1):58-60
阐述了汉字的形成、发展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以古代巫史为代表的精英文化直接促进了汉字的形成;在发展中又与儒家文化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文化;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受众体使汉字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7.
白杰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84-86
“原罪”意识是深藏“五四”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恶性基因。上世纪初期,“原罪”之端倪已在“人力车夫”文学中得到具象显现。它与劳工神圣观念紧密结合,吞噬着知识分子的启蒙意识、独立人格、精英立场,最终促成了“文革”中知识分子的集体缺席。 相似文献
8.
9.
张红琳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44-145
汉字是表意文字,不仅具有记录语言的符号功能,还具有文化功能。《中华遗产》杂志发布了100个最中国汉字,现在从文化的角度把它们分为四大类:反映中国人的哲学观;反映中国人的道德观;反映中国的农耕文明;反映中国文化的物质名词。分别阐释的它们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发生于“五四”语境中的中国新文学承载着自觉而沉重的启蒙使命与道德理想。在新文学者中,有坚持启蒙的独立思想者,有呼吁民主的激进思想者,有赞美革命理想的左翼文人,有将人性作为神庙的自由文人,却无一例外地以理想开始,以悲剧告终。一百年前,鲁迅向中国诗人发出了“精神界之战士”的召唤;一百年后,鲁迅的召唤能否魂兮归来,这需要每一个“现在”的人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11.
汉字中的“品”型结构酷似“金三角”,音、意、形,都非常有趣。可惜,这些字绝大部分不常用,极为生僻,几乎变成了绝无仅有的“活化石”。先挑拣七个例子,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12.
《说文解字·玉部》中的字不仅仅是玉部字的总汇,更反映了古代中国民族的思想文化。本文主要从等级制度森严的“礼治”、崇尚玉德的“德治”以及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三方面分析这些字所折射出的深刻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13.
张晶;金夏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4-117
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也是重点和难点。汉语学习者进入中级学习阶段后,大多因为汉字难学而放弃学习汉语。因此,如何发挥汉字特点,在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使汉语学习者更好地解读中国,让汉语真正走向世界,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4.
汉字意韵精神的再造——汉字结构美学特质在现代“中国化”平面设计中的介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卷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168-169
通过概括和分析汉字特定的结构美学形态,探索和研究这种最具民族意味的形态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介入与作用,以呼唤传统汉字意韵精神的延续,表达传统汉字媒介在顺应时代背景下的视觉设计中获得新生后所产生的新的物象意义,为现代"中国化"平面设计的发展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5.
张晨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Z1):244-245
汉字发展到今天不仅是交流信息的语言符号,更被视为有着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其独特的装饰感、象征性或造型研究的价值都超越了其记录和传达语言的符号功能而成为艺术,并被广泛应用于视觉设计的诸多领域。本文的重点在于以视觉文化思维的研究视角,用汉字的造字法则"六书"来解读汉字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方式和思维,探索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汉字造型之美。 相似文献
16.
黄卓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35-139
在朝鲜王朝正祖十六年的内阁日历里,记录了正祖策问和诸大臣提交对策文的史实,这是朝鲜时代汉字学研究史上的一件盛事,对之后的汉字学研究具有重要影响和重大意义。通过对正祖策问和六位大臣对策文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朝鲜时代汉字研究的状况及其水平。 相似文献
17.
18.
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独一无二地保持了自己文化的完整性、独立性、绵延性达数千年,这与中华文明早熟的“大一统”文化模式有着密切的关联,而汉字、儒学、秦始皇为这“大一统”文化模式的建构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中国的“大一统”文化模式在世界文明史中独具特色,这一模式对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卷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通过概括和分析汉字特定的结构美学形态,探索和研究这种最具民族意味的形态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介入与作用,以呼唤传统汉字意韵精神的延续,表达传统汉字媒介在顺应时代背景下的视觉设计中获得新生后所产生的新的物象意义,为现代"中国化"平面设计的发展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现代文化伦理观念的建构,与新文学,尤其是现代小说的诞生与发展有着内在的关联和彼此的呼应。作为历史转折点和现代社会的入口,"五四"自身具有文化断裂和文化新生的意味,其文化场域与历史语境中的主体———人的追问、寻找和表述,都意味着建构主义意义上的自我生成与外界重构。"五四"新文学在话语体系上,在作家的文化视野里,现代之人的发现,现代文化伦理观念的确立,成为最突出的主题和时代表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