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件事:一个外国老师让中国学生作文,题目是《我的妈妈》,老师看了交上来的作文以后发火了:“你们的妈妈都是勤劳、无私、贤惠的吗?没有一个是懒惰的、自私的吗?”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使这个外教大为恼火。我想,我们中国的老师是不会发火的,因为早已习惯了这样的作文。一些老师为了帮助学生拿到高分,鼓励学生编造作文,或者照搬别人的“优秀作文”,  相似文献   

2.
病旬寻踪 一位小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们数学老师在区里公开教学中得了大奖,回来以后真是洋洋得意。”老师在句末打了一个红色的“X”,他问老师这句话为什么错了,老师回答说:使用词语要注意词语的褒贬色彩。  相似文献   

3.
1994年2月19日,《中国教育报》发表我县一位学生的文章《老师,您会作文吗?》,其中最主要的一句话是:“唯有喜欢并会作文的老师才能教出喜欢并会作文的学生。”当时以及事后多年.这句话一直被许多人赏识着。不过。赏识归赏识,真正让老师“喜欢并会作文”却不容易。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至今仍有许多人对作文缺乏清醒且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作文是反映一个人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从古到今,作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的老师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教作文,学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去学作文,结果呢.收效甚微。据有关专家调查,大部分老师怕教作文,总感到“不知从何处下手”:我们大部分学生怕写作文,有的甚至于“谈文色变”。这样一种心态.怎能搞好我们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5.
“作文难”已成为多数老师及学生的通感,特别是农村小学,一提作文,只见学生愁眉苦脸之状,但闻哀叹牢骚之声;平日常听老师感叹:“学生的作文干巴巴,就是记流水账;或者没有真情实感,就是好词佳句的堆砌……”面对作文,学生烦躁,老师苦恼!怎样让学生爱上作文,善于作文呢?本文从如何提高农村小学写作教学的实效性作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糗事一箩筐     
一次,学校组织春游。我们回来后,每个人都写了一篇作文。其中一个同学把“带上干粮”写成了“带上干娘”。老师说:“你背着干娘去春游累不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模式已成为一种时尚。经济有模式、文化有模式、教学有模式,连作文也有模式。《作文宝典》、《作文一点通》。《作文秘技》等书充塞市场,侵人耳目,竟成了热销产品。学生人手一册或几册,套用主题,模拟结构,借鉴表达;更有甚者,是整段整篇剽窃。曾听说这样一个故事:某校一次考试作文,题目是“我的老师”,几十位考生不约而同地写了老师彻夜伏案备课。闻后不禁诧异:一者学生为何知晓,难道是一夜未眠观察到的?二者为何有如此多的学生“英雄所见略同”?难道那一夜他们不约而同都失眠了,都整夜眺望着老师的窗口?不!原因只有一个:都是模式惹的祸。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看出,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老师怕教作文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是怕批改。一则批改量大,任务重,二则老师认真批了,学生看一下了事。老师感觉费劲不小,可是付出远远小于收获。这一直是很多语文老师的一个困惑。笔者以为,如果老师在评改技巧上下点功夫,也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语文阅读教学课无不渗透着作文教学,有心的同学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自身作文水平的。但时至高三,仍有学生抱怨:“我们的老师以前很少讲作文”,“我们写不好作文”,“我们没有材料可写”,“我们语言太贫乏”,“一提到作文就头痛”……听到这么多的抱怨不得不令我们教育工作者反思:学生作文写不好是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失败?  相似文献   

10.
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叫:“感谢”。我想,我们的每一步成长和快乐,都离不开爸爸妈妈辛勤的汗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谢爸爸妈妈吧!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作文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谈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时,叶圣陶先生还有一句名言,这就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二者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强调学生的作文要让学生自己改,因此我们新“课标”下的作文批改,应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12.
批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老师最头疼的就是作丈的批改了,往往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得到“学生写,老师改,写完改完一边甩”这样的结果。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改进作文的评改方法已势在必行。在这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本校作文课题研究,尝试运用新的理念对作文评改方式进行改革,努力探索出了一条既能减轻老师负担,又能提高学生作丈水平的路子,那就是变“教师改”为“学生改”。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传统的“学生写作文,老师改作文”的方式,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从而处于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地位,而堆积如山的作文本又成为语文老师特有的沉重负担。辛辛苦苦改完作文发下去,结果呢?学生只看看等级、分数,并不仔细研究老师为什么这样修改。教师的批改成了无效劳力,徒劳而无功。对学生而言,也易养成做事不认真,敷衍塞责的习惯和不肯动脑思考,不愿动手修改的依赖心理,严重地制约了学生作文水平的大面积提高,致使作文教学陷入困境。常言道:“文章不厌百回改”、“善作不如善改”,叶圣陶先生指出“养成自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把作文交给作文的人改,把修改作文的钥匙交给学生,才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环节,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下面我就针对学生改文谈谈在实际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4.
又到了周末,又到了布置作文的时候,李老师说:“你们班这一周布置什么作文啊?有什么好的题材大家共享嘛!”王老师笑着说:“今年大家最关注的是‘金融危机’我让孩子们写写有关金融危机的题材。”办公室老师一致赞成,都认为这个作文题目好,金融危机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孩子们应该有东西可写。  相似文献   

15.
英语作文中的衔接、连贯与质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探讨Halliday和Hasan的英文衔接系统对英语写作教学和评估的潜在作用。28位中山大学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和9位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教师写同一作文题的作文。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好”、“差”英语作文中的衔接手段的运用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好”作文衔接手段显著多于“差”作文的。这种差异主要归于词汇衔接的不同运用中国大学生和外国人作文中衔接于段的运用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则主要归于词汇衔接和照应手段的不同运用。衔接纽带总数、词汇衔接和连贯、质量是显著正相关。这些发现给了我们一些很好的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16.
“老师.学语文要数作文最难了,对吗?”一个刚入学连汉语拼音都没学完的小女孩问我。我震惊了。愣了一下后忙笑着作答:“不,作文不难,当你认识了汉字后,作文就是你和语言文字做游戏。”小女弦笑着走开了。我陷入了思考:“作文难”的舆论为什么如此之广.连最天真、纯朴的儿童都已深入其心。孩子们刚迈入校园就对作文望而生畏,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能成功吗?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怎样帮助孩子们习作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反思着,摸索着……  相似文献   

17.
最近以来,经常有语文老师向我们求援:要求在本刊刊发论文,已备评职称之用。经编辑部研究并经社里批准,为了满足初中语文老师提高学术水平和评职称的需要,本刊将严格控制在“读写高地”、“作文训练”和“考试必读”栏目刊发初中语文老师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曾对“学生作文老师全批全改”这种传统作文评改方法一针见血地予以批评:“学生作文教师评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文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而效果呢?叶老亦曾说过:“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新课标倡导“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进行改革,学生应该是整个写作活动的主体,既是写作的主体,也是评改的主体。因此,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改是非常重要的。为有效引导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实践活动,我用了近3年的时间,开展了《学生自主评改作文教学模式探究》课题的实践研究,下面是我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9.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形势下,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可是,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常常听见学生对作文叫苦连天,视作文课为老虎。人们也常常听见老师对作文也满怀“幽怨”,视批改作文为难事。如何让学生喜欢作文?如何让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提高?如何让教师也喜欢上作文课?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改变这种状况,从各方面做了大力的探索。套用前国足主教练米卢“快乐足球”的理念,我向学生提出“快乐作文”的口号.提出要进行“作文教学改革”。现将笔者近两年收到明显效果的几处改革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可乐餐厅     
羊圆周率常迟到老师:你为什么迟到?小明:我……吃饭晚了。老师:饭碗很脆,要嚼那么久吗?查字典小京查字典,他想查一个“由”字,查了半天查了个“田”字。小京火了:为什么缩着个头不敢出来!”不一会,他翻到一个“甲”字,原来你是怕我,不敢露头把尾巴伸出来了!”忽然,他又看到一个“申”字,小京拍手大笑:哈哈!现在头尾都出来了。”不得了从前有一个教书先生给学生批改作文时,发现一个学生在一篇不到200字的短文中竟用了18个“了”。教书先生觉得“了”字用得太多了,于是提笔在作文本上批到:该用“了”,你用“了”;不该用“了”,你还是用“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