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科幻影片《阿凡达》构造了一个由终极智慧(爱娃)维持和掌控的和谐发展的潘多拉星,地球人为了解决自身的能源危机,来到潘多拉企图掠夺那里的特殊矿石,从而对那里居住的纳美人展开了侵略战争。影片以科幻的形式给我们敲响了生态危机的警钟,启示我们对生态伦理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同时也告诫我们,仅仅诉诸于道德层面的伦理思考其作用仍然是有限的。也许,人类要摆脱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困境,有必要在经济发展模式、政治与管理体制、伦理与道德观念、法律与法规约束、生活与交往方式等诸多层面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
文章论述了3D影片<阿凡达>全面呈现的"人类学想像"景观.  相似文献   

3.
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与生态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生态女性主义者考虑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人类对自然的控制与其他各种社会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它反对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主张改变人统治自然的思想,它批评男权的文化价值观,赞美女性本质,它反对那些能够导致剥削、统治、攻击性的价值观.电影《阿凡达》的思想与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影片解构了人类中心主义、反对男权社会、抗议现代科技对自然和人类的损毁、谴责种族主义,是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最完美的诠释与展现.  相似文献   

4.
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科幻新片<阿凡达>上映后风靡全球,好评如潮.它的成功不仅在于"3D+科幻+惊险"的电影形式与情节,也在于其所蕴含的丰富的神话因素.文章试从主题思想、叙事结构和叙事因子三方面剖析<阿凡达>再造神话的方式,从而为中国重述神话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5.
电影<阿凡达>中描绘的纳威人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而诗意的世界最终还需回归到人的身上,才能变成理想的家园.主人公杰克的身份认同和英雄历程始于身体,途经心灵,又止于身体,无疑是一次家园的追寻和回归.  相似文献   

6.
电影《阿凡达》带领观众进入了美丽的潘多拉星球,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丛林探险的乐趣和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展示了人类对大自然毁灭式的破坏和贪婪的需求,揭示了实际存在的"圣母"所维护的生态平衡理念,唤醒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引起人们对自己行为的反思。《阿凡达》所展示的生态伦理观念对当代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7.
《阿凡达》与印第安文化历史的互文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片<阿凡达>是卡梅隆继<泰坦尼克号>之后的又一商业巨作.在设计潘多拉星球上的纳美土著人时,导演大量借鉴了印第安的历史与文化.纳美人不单从外形上像印第安人,在生活方式、历史遭遇以及世界观上更是与印第安人如出一辙.从互文性的角度看<阿凡达>能够促使人类对自身文明进化中的暴力行为的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白明 《北京纪事》2009,(4):86-89
几年前,我接到一个派出所的电话,说是抓了个"文物贩子",请我过去看看那些宝贝都是什么年代的、值多少钱。我进了派出所,一眼就看见墙角处蹲着一个灰头土脸的小"油杆子"(旧时古玩行对年轻小伙计的戏称),那身打扮比要饭的强不了太多,要不  相似文献   

9.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电影风格独特,他一贯追求最极致完美的视觉效果,不断创新和发展电影特技,创造富有想象力的特效艺术,同时,又注重特技效果和艺术性的完美融合。他对剧本和特技运用的独创性思考,使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想象力和震撼力。  相似文献   

10.
<阿凡达>全球效应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启示,文章试图通过对伊娃原型的解读剥开<阿凡达>背后的反现代性因素.伊娃女神是"大母神"观的体现,影片<阿凡达>借助这一手段融合本土化的印第安文化与巫术--萨满传统将新神话主义复兴的主流推向高潮.历史与记忆的启示也给中国文化提供了一种反思的可能性,因而召唤世纪转折中的中国人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比《吉姆爷》和《阿凡达》两部作品的故事背景、人物命运、叙事情节等方面,认为康拉德小说《吉姆爷》借助"东方"马来叙事散播帝国话语,而美国电影《阿凡达》以小说《吉姆爷》为"原型"宣扬帝国意识形态,是《吉姆爷》中东方主义思想的再现和延伸。在全球化视域下,西方国家不仅借助小说这一表现形式传播帝国话语和意识形态,还采用更为广泛、更快速有效、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形式——电影媒体,确保多方位向第三世界国家乃至全世界推行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12.
单复相证是《广雅疏证》的一种一般性证义手段。单复相证是指以字面相关的单音词与复音词相互证义。书中单复相证共使用了"重言"、"合言"和"单言"三个术语。  相似文献   

13.
《阿凡达》系列是当代科幻电影的顶流,也是呈现当代科幻电影如何进行影片想象力消费的标杆之作。科幻电影的题材往往是跨文明、跨种族的,它的想象力消费和奇观特效生产有着模式化的特征。《阿凡达》系列对低位文明种族非常典型的神话想象力消费,呈现了神话与当代科幻的影像结合形态。技术是《阿凡达》系列高位文明种族的代称,也是其科幻叙事和特效生产的着力点。在模式化的想象力消费框架和技术特效范围内,科幻电影有着明显的后人类指向,《阿凡达》系列在此维度上勾勒了人类正在想象的后人类世界。《阿凡达》系列展现了科幻电影在神话、技术及后人类想象力消费的成功探索,为当代电影生产提供可借鉴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4.
孟子说“《诗》亡然后《春秋》作”,自汉代以后人们多理解成《诗》和《春秋》两个文本的依次出现,无论怎么界定“亡”与“作”的时间,都纠结难通。究其原因,是后人把“《春秋》作”的“作”误解成孔子对《春秋》文本的撰作或编次。从《孟子》及先秦语境考察,“《春秋》作”之“作”是开创、兴起的意思,指孔子以评论《春秋》的方式开启战国“处士横议”的新时代。他以《春秋》“正名”的历史担当和革新精神为战国诸子所继承、发扬,其“见之于行事”直接影响了诸子散文的论辩方式。   相似文献   

15.
16.
目前学界对扬雄四赋写作年代的判定,主要依据《汉书·扬雄传》《汉书·成帝纪》等相关记载,形成了影响广泛的"持《汉书》论"。此论主要特征是将《汉书》作为判定扬雄四赋作年的最可信的证据。由于《汉书·成帝纪》和《汉书·扬雄传》的相关记载并不同时,"持《汉书》论"内部也存在分歧和争议。通过分析《汉书·扬雄传》中颜师古一则注释的错误,指出《汉书·扬雄传》并非是录自扬雄《自序》的第一手材料。"持《汉书》论"之外,《文选》李善注所引《七略》中记载的扬雄辞赋作年,与《汉书》的纪和传均有明显不同。目前学界对于《七略》的有关记载采取相对忽视或简单否定的态度。本文结合汉成帝时郊祀制度变迁的舆论背景、"预先献赋"的文学传统以及扬雄本人"归蜀葬子"的活动,论证《七略》的记载更为合理。扬雄四赋的作年,应该为永始三年(前14)完成《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绥和元年(前8)完成《长杨赋》。  相似文献   

17.
此文针对<越语>不为<史记>所取,故作于其后的说法,指出<史记·越王句践世家>对<越语下>主要部分几乎全文照引,说明至少司马迁时代<越语下>已经成篇;针对"<越语下>记年与<左传>不合"的说法,此文对王引之的观点进行了细致考辨,认为王氏对韦昭注的理解有偏差;针对<越语下>文体风格及思想流派与<国语>不类的说法,此文指出这不能作为<越语下>晚出的根据.总之,<越语下>当是战国前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广雅疏证》中有大量的“对文异、散文通”,这种现象体现了在不同语境中言语义和语言义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反映了王念孙父子对语言义和言语义的认识。《广雅疏证》中的“对文异散文通”有两种类型:一组近义词的全部或部分词语的意义在“散文”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邓美华 《南都学坛》2003,23(2):41-46
《风月鉴》成书于嘉庆二十三至二十五年间,属《红楼梦》早期仿作之一。小说书名出自“风月宝鉴”,继承了《红楼梦》“大旨谈情”的方向,在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塑造上与《红楼梦》相仿。所不同的是,仿作中主人公的遭遇,对情的参透,更多表现的则是一种“常人之家”的气息。《风月鉴》模仿的路数无疑已预示了之后大量狭邪类仿作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陆机《行思赋》所作时间,学界仍有争议。今据陆机入洛时间的新成果,以赋文中的蛛丝马迹和赋文主旨,将《行思赋》的作年定于元康五年(2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