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乡镇治理的能力动力不足、村民自治制度遭遇实践困境、民众期待“高大威猛型”精英的背景下,富人以其私人能力强大,谋取政经利益的动机,促成了富人治村的实现。在村民政治效能感较低的条件下,富人村干部一方面维持表面的权力结构稳定,一方面与精英结成权力的利益之网共同谋利。无论是富人主导还是派性均势型,只要分利联盟变得紧密且有序,就会带来基层权力失控及治理合法化危机,就会为村庄政治的回归提供极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富人治村”的样态具有区域差异性,但皆是乡村社会转型期背景下基层政府逻辑导向及村庄诉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现象具有部分合理性,能带来当下治理的“低度均衡”,却又对乡村治理的长久发展带来难以回避的隐忧。为实现“富人治村”的良性建设和发展,必须讲求辩证法,在村庄民主治理规则的再塑造、发展多样化社区民间组织及县乡基层政府的治理转型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央把"双带双培"政策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主导方针,"富人治村"成了基层政权、农民、富人三者基于自身利益,在乡村治理的互动与博弈中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合谋行为。与依靠乡村内生性力量实现的国家集权简约治理下传统的"乡绅治村"相比,可以说"富人治村"在主体合法性、主体产生机制、主体治理行为上已经丢失了儒家文化的使命感。从政治学角度分析,他们的治理行为也将农村基层治理带入到村庄权力场域的结构化、村庄治理私人化、基层政权权威弱化的困境。解决上述问题,可通过以下途径:构建完善村民自治法律,规范基层选举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的管理监督机制;培养和提升"富人"村干部的治理能力;培育村民民主意识,推进基层村民自治。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的突起,中国社会出现了富人阶层。富人阶层也成为90年代以来都市电影中不可或缺的表现元素。在都市电影对富人阶层的形象呈现、行径呈现、命运呈现中,一个肥胖、愚蠢、为富不仁、自取其辱的脸谱化富人形象树立起来。富人形象背后则是社会文化心理的暧昧表达。  相似文献   

5.
富人治村作为基层政治秩序的内在实践机制,是基层治理的普遍现象.珠三角地区基于宗族性村庄社会结构形成了回馈型富人治村,即富人治村产生于村庄秩序难以维持的结构性需求,呈现出较强的回馈性特点.富人治村的动力在于通过“回馈”村庄获得群众认可从而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村庄强社会关联与充裕的集体经济共同维护富人治村的公共性,避免了村庄治理的异化.富人治村通过精英整合、组织结构整合与党员激活重塑基层政治生态,型塑了基层秩序稳定与村庄政治融合.珠三角地区的回馈型富人治村对于理解基层秩序生成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富人治村”是近些年愈演愈烈的一个社会、政治和文化现象,对此,学术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也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是,由于观念、理论和方法的局限,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停留在偏激、单一、短视和表面化的层面,缺乏辩证思维和科学态度.其实,“富人”完全可以治村,但却不能将之变成一种模式进行推广;政府可以放权而让村民自治,但必须对“富人治村”进行有效的规制;“富人”可利用自己的优势争取民意,但决不能随意地绑架民意.“富人治村”的落脚点应放在科学化和公民意识的提升上.  相似文献   

7.
得益于义乌市的经济发展和浙江省长期以来藏富于民的政策,义乌市千万富商云集,还有众多的隐形富豪,可以说民间资本十分雄厚。截至2008年  相似文献   

8.
作为21世纪乡村政治的重要现象,富人治村既有精英群体寡头化的趋势,亦 有提升公共品供给水平、改善乡村生活环境的利他行动.通过区域比较法和深度个案分析 法,探讨了富人村干部发挥积极治村功效的制度环境与过程机制.研究发现,富人村干部采 取何种治村策略,取决于其所处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环境:在党政体制与社会制度皆有效的 情形下,富人村干部会采取道义逻辑(利他)与市场逻辑(利己)内外有别的分区行动策略;富 人治村还可能会提升乡村社会治理的组织化、制度化水平,有效规避学界担忧的富人治村寡 头化、货币化弊端.据此提出,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应对乡村精英予以适当的制度规约激励, 将乡村内生性人力资源转化为党政国策落地的接应性力量.  相似文献   

9.
富人治村作为村民自治的一种实践样态,对基层民主具有重要影响。浙东A村的经验表明,在富人治村的民主实践过程中,村庄政治朝着寡头化的方向演变。富人治村的民主性质是形式化民主,具体表现为民主选举金钱化、民主过程程序化和民主治理私人化。形式化民主是由民主政治法制化、参政资格经济化和政府与资本结盟共同塑造的。形式化民主不符合基层民主的发展方向,并造成基层民主萎缩、基层政权合法性受损,村庄的公平正义被破坏、村庄矛盾增多,最终导致村庄发展不可持续。富人治村的民主实践不能脱离群众,要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  相似文献   

10.
电影的形成时期(1895—1927)——世界电影史第一分期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应世界电影与电影史学的新发展,我们在重新考察世界电影迄今为止(截止于2000年)的发展历史的前提下,提出世界电影史的“四分期说”,即把世界电影史划分为四个时期:形成时期(1895-1927)、成熟时期(1927-1945)、变革时期(1945-1967)和振兴时期(1967年以来)。本文以新的视角,系统、客观地梳理了世界电影形成时期的重要创作实验及思潮,分析了早期电影艺术探索的脉络及其之于今日电影实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巴尔扎克以其独特而深入的生活体验、敏锐的观察力和典型化的概括力 ,在探索法国巴黎社会五光十色的金钱世界中的万象人生、亲情关系和文艺新闻界等方面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 ,金钱也对巴尔扎克自身的人生和创作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是他终其一生的苦恼 ,也是他创作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2.
1806年,在被法国军队攻陷的东普鲁士城市耶拿,黑格尔从自己住所的窗口向外张望,他看见法国士兵正簇拥着他们的统帅拿破仑从街上走过。被无数思想障碍困扰的黑格尔,从拿破仑身上看到了观念突围的可能,他仿佛茅塞顿开,兴奋地在屋里走圈。当天夜里,哲学者在给友人的信中情不自禁地写道:“我看见拿破仑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全世界、统治全世界”。他还形象地把拿破仑称为“马背下的世界精神”。  相似文献   

13.
14.
金点强 《今日南国》2006,(18):46-48
在世界各国的政要中,有一群不折不扣的电影迷,他们深深地迷恋上银幕,和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电影成了他们人生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为应对和参与全球高等教育竞争,法国自21世纪起正式走上世界一流大学的建构之路。经历从促进大学与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相互靠拢,到推动大学自治和院校重组,再到推进地区高等教育整合三个发展阶段,法国通过强化大学身份与"同行共治"结构,形成"多领导中心"治理与竞争环境,优化高校财政预算的绩效责任制和创新人才培养与跨学科研究模式,逐步形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建构路径。其改革反映出法国追求组织再造的卓越性与协同性、促进组织管理的自主性与平衡性、注重评估问责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和尊重学术发展的自由性与开放性等多重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6.
文章立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维度,分析了17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文学的理性价值立场及其艺术得失。从人的主体性来看,它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狂欢的一种矫正,同时也是西方文学史上一次别具一格的人的退却。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用悲剧和喜剧的方式,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上,共同谱写了一曲人与世界的和谐乐章。  相似文献   

17.
1958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中外合拍片,西方电影工作者首次介入中国电影创作。在整个世界处在冷战时期的氛围中,《风筝》所寻找的民族之间的沟通与理解,至少表现出了一种美好的意愿。  相似文献   

18.
有学者指出,中国在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占GDP比例比非洲贫困国家还低,“中国民生投入占GDP比例全球倒数第一”。又是一个“世界第一”,尽管是倒数,但还是一个第一。这样的世界第一,多少令人感到有些汗颜。这些年来,物价看涨,税负沉重,国家的财政收入每年都在飙升,何以社会保障偏偏就健全不起来,医院收费就降不下  相似文献   

19.
在新媒介技术驱使下,艺术形式不断创新发展,不同艺术之间的同质化与差异化成为比较艺术学研究的基础和重点。作为新兴艺术,电影与文学关系紧密,甚至长期被视为"文学附庸""可视化文学"。在20世纪英语世界文学与电影比较研究过程中,文学与电影之间的等级制度被打破,电影的艺术独特性被认可,成为独立的学术研究对象。这就使得文学与电影比较研究走向理论化,形成独特的学术话语体系,其话语流变、理论建构与研究范式等对于比较艺术学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韩博强 《今日南国》2010,(10):32-34
日前,一座还在建造中的“世界第一村级高楼”、中国排名第八的摩天大楼,将有着“天下第一村”之称的江苏华西村推向了舆论中心。华西人为何如此?是简单炫富,还是发展的要求?作为中国新农村建设和共同富裕的“样板”,华西人此举会否增大其与周边地区的差距,甚至让“共同富裕”走了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