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隐身人》与《隐身人手记》比较研究祝远德一、前言提起“隐身”,人们不禁会想到神话传说中的种种隐形变化之术:《封神演义》[1]中的神仙大都有五遁神功,金木水火土都能借以遁去;有些还有其他隐形术:或化清风,或变长虹,每当紧急关头都可飘然隐去,毫发无伤.《...  相似文献   

2.
有一则寓言: 花岗岩与佛像同处在一间庙宇,人们常常踩着花岗岩去拜佛像。花岗岩觉得很不公平,就对佛像说:“我们都是从一个采石场里出来的,为什么人们总是将我踩在脚底而去跪拜你呢?”佛像笑了笑说:“从采石场出来时,你只经过了四刀就可以成形,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割才成的佛。”  相似文献   

3.
呵护童趣     
大伙玩捉迷藏,人家小朋友都藏好了,你却坏坏地溜回家去了;为看蚂蚁搬家,你躲在墙角好奇地蹲了一整个下午,最后脚蹲麻了,你却哭起鼻子来了:你曾骄傲地宣布,你也会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但却老搞不明白“山里面到底有没有住着神仙”……  相似文献   

4.
刘绍义 《中华魂》2014,(22):39-39
古代“电”字真神奇 神仙和电。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再说了,把神仙说成电,也有亵渎神灵之嫌。其实,并非我胡说八道,“神”字和“电”字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都与“申”字有关。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中书写崂山的篇目都是关于道教的,蒲松龄通过对崂山人、仙、物、空间的构建,展现了崂山“神异”、“神仙”、“神圣”的不同形象。崂山篇目对道教的强调和对佛教的忽略,显示出崂山本土的“道盛佛衰”以及蒲松龄本人在道教影响下的新创举。  相似文献   

6.
清代王权极度膨胀,成为道教衰落的根本性因素之一。雍正视道教的神仙说为虚幻,仅利用道教的“教化”、“治病”等功能,将道教工具化,从而决定了道教衰落的命运。在平息佛道之争的过程中。雍正将道教归入佛教。最后,道教被排挤出“大传统”,遭到“小传统”中众多民间宗教的分解和吸收。  相似文献   

7.
“醉后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万事皆已定,浮生空自忙。”喝醉以后觉得世界比平时广大,进到神仙的酒壶里别是一番天地。一切事情都是命中注定的,人们却一生奔波空忙一场。  相似文献   

8.
赵锐 《金陵瞭望》2007,(19):13-14
黄晶没有想到,当年帮助中美建交的小小乒乓球,如今又会成为建设和谐社区的好媒介!自从有了乒乓球,鼓楼区颂德里社区就欢声笑语不断。别说那些平时就热衷体育锻炼的老人、孩子,就连那些过去连社区门往哪儿开都不知道的居民,现在竟然也有事没事常往活动中心跑了。人们都说:“咱颂德里的乒乓牌子要就此打出去!咱要打遍鼓楼,打遍南京!让大家见识见识颂德里人的风采!”  相似文献   

9.
由“阿弥陀佛”说到“21世纪”毛志成佛教信徒以及俗界众人,口头禅之一便是“阿弥陀佛”。但在实际上,此“禅”何意,怕是盲念者多,真知者少。弥陀佛是一尊佛的法号。此佛是何佛?答曰:未来佛。中国语汇中吸收了不少佛教用语,如“世界”、“幸福”、“真谛”、“觉...  相似文献   

10.
友分四品     
吴正清 《社区》2013,(26):1-1
有一天,一位信徒请教释迦牟尼佛:“如何才能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释迦牟尼佛说:“友有四品,不可不知。”  相似文献   

11.
苏丹 《今日南国》2005,(23):11-14
现代社会,做人要有争心,但有时候,不争也是一种争。颜正红,昨天还在汨罗江边刀耕火种,短短四年间,却摇身一变为深圳打印耗材行业的新贵、腰缠百万的小富婆。看着颜正红开着新买的“索纳塔”穿街过市,人们望洋兴叹。“小土鸡”变成风姿绰约的“姿色分子”,是什么在起着化学作用?颜正红笑着说:“宽容女人最受青睐,‘不争’女人最终会争得全世界!”  相似文献   

12.
任晓根 《社区》2013,(21):8-9
大凡老旧社区,都“老”在有效管理的滞后。“各路神仙”随意进出,“牛皮癣”四处张贴,“叫卖声”不绝于耳,“停车难”天天困扰……生活在老旧社区的居民有说不完的“焕心事”和诉不清的“恼人隋”。  相似文献   

13.
孩子修理铺     
《阅读与作文》2010,(7):14-16
童话镇开了一家“孩子修理铺”,可成了爆炸新闻。人们都想:只听说修车的修鞋的,没听说过修孩子的!大家跑去一瞧,顿时吓了一跳! “哟,”一位爸爸说,“这不是修自行车的张大爷吗,您怎么修起孩子来了?”  相似文献   

14.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人们都把她向往……那里四季如春,那里鸟语花香,那里没有痛苦,那里没有忧伤,她的名字叫香巴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首民歌中所说的“美丽的地方”,世上真  相似文献   

15.
宋代理学家胡安国曾与佛僧有过密切的往来,在佛理上有着较高的造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胡安国理学思想的形成,也为他批判佛教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胡安国对佛教思想的吸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起不灭心之体,方起方灭心之用”对佛教“一心开二门”思想的吸收;二是“性善不与恶对”对佛教“性无善恶”论的吸收;三是“平常即是精妙”...  相似文献   

16.
谢胜瑜 《社区》2009,(2):26-26
有语录说的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可如今不是战争年代,主张“不怕活”与怂恿“不怕死”相比,显得更尊重生命,也更贴近现实。“不怕苦”这个道理人人都懂。苦瓜清火、苦情人心、苦难励志,“苦”如人生的补药,无论人们情愿不情愿,喝下了服过了,终究对身体和心灵会有好处,更何况,苦后边大多有甜做它的跟屁虫。  相似文献   

17.
廖育群 《市民》2007,(5):28-29
我与中医的缘分,始于幼时的耳提面命。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医坛则云:“熟读汤头三百首,不会开方也会开。”所以五六岁时即开始就着唐诗背“汤头”,其后继之以《药性赋》、十二经脉、针灸腧穴,  相似文献   

18.
妖精:对于现在的学生毕业就等于失恋的问题,你怎么看?陈陈:不要太过计较这一场失恋,要感谢对方曾经给你的恋爱的体验与经验。妖精: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人在讨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更有很多女生大学第四年基本就是相亲度过,你怎么看待?陈陈:这样做也无可厚非,毕竟人都是有惰性的,能够只用一分力气就能达到目标,为什么非要用三分四分?只是捷径不是每个人都能走的,不经过社会磨练,你的社会阅历与生存能力会存在很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道生法师著《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以阐明“法身无色”“佛无净土”。非但诸佛无净土,即使“随于所化,取彼之国”,也有“造、致”之别,而非自造。僧肇大师谓之“如来所修净土以无方为体……本其无方,佛土之真也”。吉藏大师则言“土以不土为体,要由不土,方得有土。即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也”“佛开三身,以身例土,而有三土”“法身栖中道第一义土”。佛无净土,即佛土外无土,心外无别法。以依正不二故,不仅有情皆有佛性,一切无情乃至草木,亦有佛性。一切众生成佛时,一切草木亦皆成佛。  相似文献   

20.
诗与禅     
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少诗人与诗论家同禅都有不解之缘。从佛教“普渡众生”的教义所涵盖的社会心理和民俗心理方面,从创作主体“心远地自偏”的人生体验、情感流向、人生向往同佛门“清净的禅定”境界的会通问题上,从道佛两家“无为”、“无欲”的人生态度与诗人“童心”相交的结合点上,即从文化与人生的角度,都充分显示出诗与禅的内在契机。禅渗透于诗,既是禅境与诗境的整合,也是禅道、诗道与人生之道的整合。没有禅就没有诗佛王维,有了禅才有陶诗的情怀,苏词的胸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