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一支断箭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春秋战国时期,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擂响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支箭。父亲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家传宝箭,佩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相似文献   

2.
朱晖 《社区》2009,(20):30-30
1933年,他出生在美国芝加哥的黑人贫民窟。二战期间,芝加哥经济萧条。黑帮林立,街上每天都有斗殴和抢劫事件发生。他厌恶这一切,经常会对着天空中往返穿梭的飞机发呆。他想知道,这些飞机飞向何处?外面会有更美好的世界吗?他问父亲:“我为什么不能飞?”父亲说:“你没有翅膀。”他很沮丧,父亲又说:“孩子,只要有梦想,你也能飞。”  相似文献   

3.
杰斯出生在圣彼得堡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大学教授。虽然父亲的薪水不低,但一家老老少少十几口人都依赖于父亲,所以,他的家庭并不富裕,虽不至于挨饿,但也常常捉襟见肘:他至今都记得在他16岁生日的时候,父亲对他说了句“杰斯,生日快乐”。所谓的生日礼物也只是一支很普通的钢笔。而在他生日来临的前一段日子,他有意无意地向父亲透露出想买条牛仔裤的愿望,并在各方面都尽力表现很好。  相似文献   

4.
善良的种子     
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约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相似文献   

5.
王纯 《百姓生活》2014,(7):15-15
父亲是位农民。他幼年家中贫穷,没有上过学。幸亏,“生活是本无字书”,他从生活中汲取了诸多人生经验和生活智慧,令我至今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6.
父亲洗澡     
儿子满月那天早上,一阵时断时续的敲门声把我唤醒。门一开,父亲“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后还背着半只米袋,笑呵呵地站在我面前。父亲一到,岳父全家也相继起床,一个个和父亲问好。我带父亲进房看小宝宝。父亲小声地抱歉:“把你丈人家的早觉搅了,早知道你们还在睡,我在街上再遛达几圈。”我连忙安慰父亲:“不碍事。不碍事。”当父亲看到他孙子那张稚嫩红嘟嘟的小脸,两眼笑成了一条缝。午饭一吃完,父亲便提出要回家。我和岳父母再三挽留他住一宿,可他找出种种理由推诿,拎着蛇皮口袋就向外跑。岳母给我下了最后通牒:一定要留…  相似文献   

7.
解缙巧对     
解缙是我国明代的对联大师。他少年时候读书用功,不但诗词写得好,而且善于对对联。有一次,父亲领他去游泳,把衣服挂在河边大树上,随口说了句“千年老树当衣架”,解缙应声答道:“万里长江作浴盆。”父亲听后,非常高兴。有一次,要过年了,父亲要他去求人写一副对联,他说:“待儿自己写吧。”他见对门曹尚书府内有一簇竹林,就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曹尚书一见,十分恼火:“我家的竹林,倒被他用来写对联!”随即命人把竹子砍去。解缙见此情景,马上在每一联下加了一个字: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曹…  相似文献   

8.
萧军谈恋爱、女人和夫妻萧耘父亲正式约请建中到我家来时,是十年动乱刚刚开始后的一个多天,那年,。我23岁,他21岁。我向父亲介绍着说:“爸,这就是我的同事──王建中。”父亲伸出了宽厚而温暖的大手──接纳了他。从此,两辈人之间持续二十多年“忘年交”的生死...  相似文献   

9.
他去美国念电影学院时已经26岁了,这件事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父亲告诉他:纽约百老汇每年有几万人去争几个角色,电影这条路走不通。他义无反顾地去了,这个曾经羞涩腼腆的人漂洋过海去了美国。那么结果如何呢?  相似文献   

10.
许多人知道“鲤鱼恤”,可能不知道林百欣。许多人知道“亚视”,可能不知道林百欣。“鲤鱼”和“亚视”并非林百欣事业的全部。除开纺织业和电视传媒,他还经营房地产、餐馆酒店业等,且都业绩不俗。有人称林百欣“非洲王”(因为他在非洲服装生意骄人)、“媒体大亨”似乎都挂一漏万,套用戏剧中称呼好演员“千面人”一说,也许可以称林百欣为商海中的“千手人”,有点像佛教中的“千手观音”,无菲是说他神通广大而已。-\。一.”d:秀简——、、/cy,f,:3一J二,:ti-17)一二194年,林百欣来到了这个世界。其时,父亲林献之已是…  相似文献   

11.
16岁那年,他看到了张艺谋的电影《红高梁》,那些具有强烈画面感的镜头,以及让人心动的故事情节,唤起了他内心全部的热情。从此,他对电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立志要从事电影事业,高考前,他对父亲说:“爸,我想考北京电影学院。”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作家,平时对他要求极严格,听儿子这么一说,便回道:“考电影学院不是那么容易的,你别想什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高小宝 《社区》2013,(11):31-31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两个人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个人是我家的亲戚,是位木匠,在我们那一带名气很响。有一年,我家要做一些家具。把他请了来。父母对他特别尊敬。我颇不以为然地问父亲为什么要那么周到.父亲说:“我敬的是他的人品和本事!”就因为父亲这句话.我暗暗对他多了关注。随着他完工成型的家具越来越多。我开始对他的手艺佩服起来。  相似文献   

13.
朱晖 《可乐》2010,(5):35-35
少年时期,他便展示出过人的足球天赋。一次,父亲带他到当地的一家足球俱乐部玩,恰逢俱乐部组建少年队,就请求让儿子试试。教练拒绝说:“他只有五岁,太小了,并且那么瘦弱,不合适。”父亲再三请求,教练无奈地回答:“那就试试。如果有人踢他,我随时把他换下来。”他没有被换下,因为他第二次得球就连续过人,直至把球送进对方球门。教练当即录用了他。  相似文献   

14.
光阴少一寸     
崔永元 《可乐》2010,(8):37-37
齐含笑大我一岁。他父亲是军医,家里自然医书成架,这让他有了骄傲的资本。一个下午,太阳晒人,我们钻进他的小屋,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了几句。他忽然发问:“男生女生有什么不同?”我答得飞快:“女的头发长。”他仰天大笑。笑声没停,他就捧来医书,说:“你自己看吧。”天哪,我就这么启蒙了。上高中后,我每天放学照例去找他玩。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华裔美国小说中父亲形象的研究基本分为三类:鞭笞美国主流文学中华裔男性被“阉割”的“他者”唐敖形象;颂扬好战的“关公”、嗜血的“李逵”等中国古代侠义男性主体意识英雄形象;探讨中国“书生”的精神特质熏构美国华裔父亲形象的可能性。这些研究仍是聚焦延续近半个世纪的“赵汤之战”,忽视了华裔美国小说中“理想父亲形象”由缺席、错位到独立的历时动态建构过程。华裔父亲形象的动态变迁勾勒了华裔作家们的一条自我身份定位的轨迹,影响了华裔文学在不同时空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池田大作提出把人的心与心联结起来的“精神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新道路,从他坚信“内修”的东方文化价值、身体力行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重视民众力量和价值三个方面,可以领略池田大作旨在通过沟通东西方文化、推进建立和平世界的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17.
毛可斌 《金陵瞭望》2006,(14):45-45
在同事眼里,他是“办案能手”、“拼命三郎”;在被查对象眼里,他是“可以掏心里话的人”:在领导眼里.他是全市纪检监察干部的缩影、典型代表:在家人眼里,他是个“经常不回家的人”……他,就是市纪委纪栓监察员骆志国。  相似文献   

18.
美国对台政策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十年代后期以来,伴随着国际政治力量的消长、国际政治秩序格局的变幻,美国的对台政策经历了从策划“自治”到观望待变,从“弃蒋”转而“扶蒋”,从“介入”到有条件的“不介入”等阶段性变化。文章从历史的层面分析了美国对台政策的生成及其演变的深层次原因:一是缘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即建立符合美国需要的“有关世界的体系并予以实施”,维护所谓“自由制度”或“自由世界”不受侵犯,建立有利于美国的军备控制体系;一是意识形态驱使,即维护非共产主义世界的边界,控制非共产主义力量与共产主义力量的对比。  相似文献   

19.
书评     
一个真实的奥巴马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直到度过了他的性格成型期,奥巴马将美国视为一种统治并毁灭全球的力量。他开始将美国军方视为新殖民主义占领的一种工具。他采纳了父亲的立场一自由市场是经济掠夺的代号。奥巴马开始将富人们视为一个压迫阶级,美国国内的一股新殖民主义力量。他开始痛恨企业,认为它们是经济控制和剥削的机构性机制。  相似文献   

20.
华盛顿在走向总统宝座的道路上,也许你很难相信,他曾经为自己的“鼻子、眼睛”制定了“行为规范”。乔治·华盛顿是美国建国后的第一任总统,被称为“建国之父”。华盛顿具有领袖人物的超凡才能和品质,靠实干起家。在200多年的美国历史上,人民一致称赞他是“战争时期第一人,和平时期第一人,同胞心中第一人,一位举世无双的伟人”。美国现在的首都华盛顿,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但是,他并不是一生下来就如此优秀。乔治·华盛顿欢乐的童年,被投下了沉重的黑影。他刚满10岁,父亲就去世了。父亲为人正直,对朋友讲信义,他的好品格给了小乔治十分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