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子水都威尼斯圣米开勒寺院的墓地里,安眠着一位与现代芭蕾舞音乐渊源很深的巨人——斯特拉文斯基。前言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lgorstravinsky,1882-1971)出生俄罗斯圣彼得堡附近的奥拉宁鲍姆镇,从小接受音乐教育,早年曾随里姆斯基一科萨柯夫学习。1910年写出《火鸟》,接着写出著名的两部芭蕾舞剧音乐《彼得鲁什卡》(1911)和《春之祭》(1913)组成了他的舞剧三部曲,奠定了他日后的成功。他1911年去了巴黎,1914年住在瑞士,1940年后住在加利福尼亚,1969年住在纽约,直到去世。斯特拉文斯基以其长寿的年龄横跨了半个二十世纪,…  相似文献   

2.
郭超 《中华魂》2014,(4):60-61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从1964年首演至今,已演出近4000场次,开启了芭蕾舞剧中国制造的先河。  相似文献   

3.
斯特拉文斯基以3部舞剧成名于世——《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学界从美学角度把此创作阶段定性为"他律的""情感表现的"音乐。而作为斯特拉文斯基最具争议与个性的新古典主义音乐创作阶段,却被学界定名为"形式主义"音乐。作为一个作曲家,两个创作时期的创作观念居然大相径庭,甚至有专家称他为"最善变的作曲家"。针对斯特拉文斯基第一创作阶段,从其创作背景及言论并参考国外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揭示出"形式——自律"观念并非在其第二创作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突然形成,而是在第一创作时期就已经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4.
先民通过给万物命名建立了“语言”与“存在”之间权威性的对应关系.《礼记》的祭礼命名系统讲究“用词细致有别”,祀天曰“郊”,祀地曰“社”,周代庙祭春曰“神”、秋曰“尝”,驱强鬼之祭曰“禓”,岁终合众神而祭之曰“蜡”,在军队驻扎地祭祀曰“杩”,祭有牲血之属曰“祭”、无牲血之属曰“荐”,于庙门旁祭祀曰“祊”等.祭祀文化弥漫于社会生活之一切领域,统治者通过各种祭礼建立与各种神灵、天地山川“隐秘的、神意的关联”,获得对土地、人民的“合法支配权”.尽管语言处在永无止境的变化中,但“最初的命名人”已将文化基因注入了“原始词语”,祭礼命名承载着古老而生命绵长的民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5.
楚辞《大招》和《招魂》文本之异同乃巫祭文化使然。"二招"共用于为楚怀王举行国丧活动的招魂礼,一事而二用。《招魂》用于野外,《大招》用于出殡前宫中举行的大型祭典。"二招"均为屈原据巫觋及巫官祭辞改创而成,并因招魂时地及行招者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体制和风格。其题旨均是: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明招怀王之魂,暗寓忠君爱国之意。  相似文献   

6.
《秦汉国家祭祀史稿》一书存在着对基本史料的误读、误用。如其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怀疑《史记·封禅书》所说秦国诸畤祭五色帝有误,进而判定"秦不祭五色帝",汉初才确立五色帝之祀。该书将武帝时代歌颂天地合祀的《惟泰元》《天地》两篇郊祀歌曲解为单纯歌颂"太一"之辞,进而认为太一地位甚至高于"天",这无疑拔高了汉武帝创立太一之祀的意义。在探讨西汉末年元始仪时,《秦汉国家祭祀史稿》还忽视了《三辅黄图》中关于元始仪的核心史料。此外,在阐释秦汉祭祀演变时,该书过度诠释了相关史料,夸大了秦汉东西祭祀格局之差异。  相似文献   

7.
《小城之春》是费穆的代表作品。无论在电影史意义上,还是审美艺术上,此电影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一直以来,《小城之春》的解读总是局限于有限的话语空间之内,研究者并没有注意到支撑整部电影的隐秘的文学话语。解读的缺陷迷乱了人们看透《小城之春》的眼睛,所以对于此部电影的全面解读需要在文学意味方面做深入的探讨,还原其既美丽又...  相似文献   

8.
宗庙是承载庙祭教化的祭享之所,宗庙文化是儒家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春秋》向来尊严庙制,胡安国在《春秋传》中对宗庙有一系列的解读,凸显出鲜明的经世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传承二程义理之学,以“理”释礼,因象明礼,使《春秋传》成为宋代春秋学由神秘思维转向义理解经的关键著作;第二,扬《春秋》万世之法,正君臣父子夫妇之名;第三,秉《春秋》大义,全君臣恩礼,在尊君抑臣的思想中并非一味压制臣下而讲恩义;第四,彰圣王之道,以民为本,提醒君主勤政修德。其精心诠释的理学思想、正名思想、尊君思想、民本思想对南宋走向中兴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据《中国青年报》2009年3月9日报道,“现在全国各地祭炎帝、祭大禹、祭伏羲、祭诸葛亮、祭包公、祭武则天、祭柳下惠,无所不祭。还振振有词,这是地方名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园说,“这浪费的都是公共财政,都是纳税人的钱啊!”  相似文献   

10.
空间作为一种有效介入文本叙事进程的手段,已在《诗经》农祭乐歌中运用实践.依托农祭仪式在实际场合的搬演流动,乐歌通过钩稽农祭仪式的意义关联事项,记录构拟出一系列可辨识感知的地理空间、精神空间等文学性空间,叙事空间遂之生成.由此,《诗经》农祭乐歌的叙事空间形态可分为豳地风俗直叙下的原始粗犷空间,祭祀仪式统摄的封闭肃穆空间,...  相似文献   

11.
《楚辞》的《九歌》是楚国民間的祭歌,相傳經过屈原的加工,这是很多学者都承认的。它一共包括十一篇。《东皇太一》是祭“天之尊神”的,当是楚人祭天帝之歌;《云中君》是祭云神的;《湘君》是祭湘水男神的,《湘夫人》是祭湘水女神的。《大司命》是祭主管寿命之神的;《少司命》是祭主管子嗣之神的;《东君》是祭太阳神  相似文献   

12.
祭仲废立事件是《春秋》的著名公案.它跟中国许多权变个案不同的是,历代很多儒者都不同意《公羊传》以废君为行权的意见,多所攻诘.鉴于这个案例的高度争议性,所以有必要援引康德伦理学的说法,剖析祭仲行权在行动上的真实意义.透过图尔明的推理模式,以及经学史背景的简单梳理,人们可以发现:今本《公羊传》有关“君死国亡”的论断,作为“普遍性前提”的内在限制,既解释了《左传》在叙述上何以压倒《公羊传》,也解释了从汉至清不同儒者对祭仲的经传记载何以呈现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3.
《周颂·丰年》是《诗经》农事诗中比较重要的一篇。关于此诗的主旨,迄今为止,主要有"报祭宗庙"、"秋祭四方、冬祭八蜡"、"祀田祖、先农、方社之属"、"祭上帝"、"藏耤收"五大类观点。经考察诗歌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重点字词的含义以及诗歌的功用,可知,《丰年》是籍田收获后告祭先祖的诗。  相似文献   

14.
内地鸾书陆续面世,《救生船》、《起生丹》、《苦海金堤》、《拯世破迷宝诰》等载有扶鸾所得之赋篇,今谓之鸾赋。有《拟东方朔蟠桃会赋》、《东施效颦赋》、《赏春赋》、《张果老倒骑驴赋以题为韵》、《起生丹赋以"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为韵》等长篇及一般教训讽戒之作。其体裁有长篇兴寄、骚体、成相、齐言、杂言体等,用韵或严谨或随俗。鸾书并记录赋篇创作前后之人神交会之对话,如创作因缘、评语、训戒等,不乏活泼之人情事故,皆文学属性之显现。  相似文献   

15.
搬演受祭祖先的尸存在于祭祀全过程。与此相关,《诗经》祭祖诗中存在大量尸之主题。这一主题在《颂》中消隐,在《雅》中或显或隐于嘏辞而大量存在,祭祀诗和祭祖仪式的张力关系决定了尸之主题的呈现,进而影响了《诗经》诗体构型和结撰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朱熹《家礼》祠堂礼制的宗法制思想突出,要义有三:第一,祭祖制度.《家礼》祭至高祖的四时祭法以及冬至、立春、季秋三祭的规定,与程颐的观点一致.《家礼》大宗与小宗的祭祀秩序及宗族结构,与《礼记》别子宗法类似.第二,宗子之法."大夫不夺宗"可为《家礼》坚持选立嫡长子的宗子法提供理论支撑.受科举制影响,张载、程颐认为选立宗子更应偏重贤能、仕宦,并以"诸侯夺宗,圣庶夺嫡"作为礼制依据.宗子法的不同是其他人与《家礼》设想的宗族稳定社会秩序的不同作用方式的体现.第三,支子的祭祀权利.以王懋竑《家礼考误》为线索,《家礼》比《礼记》在重宗的前提下扩大了支子在代数、场所两个方面的祭祀权利.  相似文献   

17.
自先秦时候起,祭祀和丧葬礼仪便成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孔子对此就相当重视,有“祭如在”“事死如事生”的领悟.纳西族的《东巴经》在祭祀,特别是丧葬仪式上与《论语》有着同样的内涵,他们通过“祭如在”的仪式,表达着积极乐观看待死亡的态度,渗透着对生命本质意义的领悟和智慧.  相似文献   

18.
《诗经》通过多种方式传入楚地,并在楚人学习、传承中原之学的传统下广泛应用。楚地祭祖青铜器铭文在用韵、语词和句法等方面受《雅》《颂》影响颇深。这是《诗经》在楚地传播的重要结果。楚地青铜器《大武戚》的出土,既佐证了楚人以《大武舞》歆神祭祖的历史,又体现了楚人对《大武舞》表演的转化和创新,巫祭色彩十分浓郁。通过《诗经》在楚地传播发展的考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先秦时期中国两河文化的不同特点及其交流融合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深远影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1944年3月,郭沫若在国统区中心重庆发表《甲申三百年祭》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出现了不少以李自成起义为题材的戏剧作品,阿英的《李闯王》是艺术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本文对《李闯王》的人物形象、主题和编剧艺术进行了剖析,指出了该剧在艺术上的成功与不足。  相似文献   

20.
自异载孔子生年之《史记》问世,二千余年孔诞之争不决;然,《史记》“鲁襄公二十二年”者,何所据源,诚当考辨析明之。考《世本》载记孔子生年说,纯系子虚乌有。至今所见文献,可为《史记》“孔子生年”载记之源者,惟公、谷二传《春秋》耳;不过司马迁之误解《春秋》历纪,乃助后世曲纪孔子生辰千有余年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