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旨在介绍在英国文坛上崭露头角的一批被称为"愤怒的青年"的作家,他们采用现实主义手法来揭示战后青年一代的追求和生活方式,与当时社会风气相契合,从而在英国文坛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2.
“愤怒的青年”(The Angry Young Men)是指20世纪50年代出现在英国文坛上的一批现实主义风格的青年作家,在英国战后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没有固定的团体组织,也没有统一的宗旨。他们来自于社会的中、下层,愤世嫉俗,发泄着20世纪50年代战后欧洲人们心中的空虚、迷茫、压抑、孤独和悲观的心情。“愤怒的青年”的出现,填补了英国文坛上继叶芝、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劳伦斯等文学大家之后曾一度出现的空白,使英国文坛在现实主义传统的复苏中又勃发出一片生机。  相似文献   

3.
艾伦·西利托是20世纪50年代英国文学界"愤怒的青年"的代表作家,以塑造"反英雄"人物形象享誉文坛。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上》以诺丁汉工人的悲惨生活为背景,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矛盾、为生存而不断反抗又最终妥协的"反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4.
摘要:约翰·奥斯本的《愤怒的回顾》开创了二战后英国戏剧创作的新领域,体现了剧作家奥斯本揭露社会问题、探寻真理的现实主义精神。剧中主人公吉米·波特成为“愤怒的青年”的典型代表,“吉米式愤怒”受到社会现实、阶级对立和存在主义思潮影响,反映了战后一代青年人的共同心声,其愤怒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  相似文献   

5.
“愤怒的青年”是英国当代文学史上涌现的一个个性鲜明的文学群体。他们虽然昙花一现,并且没有造就世界公认的文学大师,没有开拓性的写作手法,但是他们对于当代英国文学史的贡献却是引人瞩目和不可磨灭的,是当代英国文学史上“不可省略的一章”;他们的代表作品广为人知、经久不衰,是因为他们成功地映照了当代英国、尤其是五十年代的所谓“福利国家”的社会真实以及生活在这种社会真实中的普通英国人的广泛心理。  相似文献   

6.
斯坦贝克的小说《愤怒的葡萄》极富电影特征。其强烈的视觉效果及大量且独特的电影画面技巧使之成为西方经典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以电影化理论为基础,以同名电影《愤怒的葡萄》为参考,分析该小说中的电影元素,尤其是视觉艺术特征,并认为他的以《愤怒的葡萄》为典型的“电影小说”具有鲜明的视觉造型性,类似于电影中的全景、中景和特写。  相似文献   

7.
美国梦具有鲜明的美国特色,这种重要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美国青年努力实现从白手起家到富翁的梦想,因此美国梦也是贯穿美国文学始终的重要主题,然而大多作品只强调美国梦在物质上的实现或失败,而忽视了美国梦精神上的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愤怒的葡萄》中尽管移民们的物质梦想早已被粉碎,但他们从不放弃希望和努力的精神却早已升华。  相似文献   

8.
本文围绕中国新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争论这一主题,从两大派别的基本状况、争论的基本状况、争论的现实价值以及争论的余波与震荡四方面对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国思想界这一冲突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希望能勾勒出它的大体轮廓,为大家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思想平台。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视角对英汉"愤怒"隐喻的异同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分析了英汉"愤怒"的原型范畴模式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0.
"青年亚文化"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大众文化发展中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体现的是处于社会主流文化之外的青少年群体的生活方式、生存立场、道德准则、价值观念与人生信仰,它往往与嬉皮士青年、光头党、飞车党、朋克一族等青少年群体边缘性、颠覆性与对抗性的社会行为联系起来,展现了西方大众传媒与商业文化崛起过程中青少年群体对社会主流文化既剥离抗争同时又适应调和的文化体验过程。"青年亚文化"研究是"伯明翰学派"早期文化研究最有影响力的成果之一,它不但奠定了"伯明翰学派"在西方文化研究领域中的领军地位,而且充分体现了20世纪英国文化研究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1.
戏剧期刊属于抗战剧运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形成一大文化现象,应给予独立观照。但在历史进程中,一些刊物难免会遭受不同程度的遮蔽,影响其相关评述,中央青年剧社社刊《青年戏剧通讯》便是一例。官办属性使该刊在多方面享有资源优势,并占据重要地位。总体而言,《青年戏剧通讯》具有理论建设、剧社组织、戏剧文学等方面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斯坦贝克小说《愤怒的葡萄》在几个主要人物身上,体现了一种对人生的生存欲望,人类的相互依存、互助,生命的生生不息、坚忍不拔以及人类善良、仁爱精神的人性内涵,彰显了人道主义思想的光辉,从而人性在此得到了升华。  相似文献   

13.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出人意料地击败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经济因素看,全球化导致美国传统制造业岗位流失,部分蓝领工人从中产阶层沦为"愤怒的白人",这在美国传统制造业地区的"锈带"尤为突出。"愤怒的白人"可能是特朗普险胜希拉里赢得"锈带"诸州,进而根据美国特殊的总统选举制度得以当选的关键。然而,特朗普提出的"让制造业回到美国"的口号很可能难以落实,"愤怒的白人"的处境也很难因特朗普的胜选而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4.
将帅冲突可能并不是说书人开篇时敲响的一记"惊堂木","阿基琉斯的愤怒"与其说是匠意独具,莫若说是一个时代的诗心凝聚。"话古"的诗人,将所思投向转型期的希腊社会,古老的力之崇拜与新的执政理念,还有关系深远的财富意识交响并奏。荷马赢得了"希腊文明体制创建者"(维科语)的荣耀。  相似文献   

15.
《殽之战》是《大学语文》中的重要篇目。本文试就其中“勤而无所,必有悖心”数句的解释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专家同好商讨。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以来,国内对"新批评"译介,存在着"观念至上"的倾向,即过度强调对其批评理论的译介,严重忽视了其批评实践的价值。这一倾向的后果是,既影响了国内学界对"新批评"的认识,又严重制约了我们对"新批评"的理解、接受和运用。改变"新批评"译介、研究和运用中的"观念至上"倾向,使其真正"中国化",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7.
张抗抗《作女》中的陶桃,是一个渴望结婚,渴望嫁个有钱、有文化、有地位男人的女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凭着女人的身体和容貌从东北小镇一路“作”到首都北京。在遇到理想中的结婚对象“郑达磊”后,更是费尽心机迎合取悦。这样“作”的结果是她最终结婚了,但结婚的对象不是郑达磊。文章主要就张抗抗《作女》中的陶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开物成务,以前民用”是章太炎在解读经典时所提出来的理念.在他的理解下,经典的意义进入到他自己的意义世界之中,经典本身也具有完全的现在性和现实的旨向性.在推究道家之意的《原道》一文中,章太炎通过诠释“弃前识”和“不尚贤”,以此驳斥康有为等今文经学派“无缘而妄意度”的行事方式以及反对革命、倡导变法立宪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对于《孟子》所说的"孔子作《春秋》"一事,学界从认同到质疑,经历了长期争议。从诠释学角度看,孔子"作"《春秋》实际上是以述为作,借文本诠释成就观念创新。孔子"作"《春秋》,使鲁史《春秋》的属性及其功能发生了重大转向,即由侧重历史和实证向侧重政治和诠释的转向。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过去,后者注重现在;前者注重客观,后者注重主观;前者注重记事,后者注重诠释;前者注重史料真实,后者注重政治启迪。孔子"作"《春秋》,就是通过诠释《春秋》,以"窃取《春秋》之义"的形式,对鲁史官的资料选择和意义表述进行契合时代的再诠释,即在"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的无奈中,用褒、贬、讥、绝、讳的方式,阐发和表达自己对社会政治的思想倾向和理想追求,它们包括:尊王尊君的政治秩序、灾异谴告的权力约束、倡导亲迎的伦理秩序,以及由地缘区别到文化差异的新夷夏观。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的《闲情赋》这样热烈地、坦白地歌颂爱情的作品,在古代文人创作里,实为不多,把她说成淫诗,打入冷宫一千四百多年是不应该的。《闲情赋》既不是艳辞淫诗,也不是“忠臣恋主”;她不是美玉中的微瑕,而是众多美玉中的和氏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