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宋诗,清代“格调说”的盟主沈德潜表现出兼容并蓄的态度。他自言“未尝贬斥宋诗”,编选了《宋金三家诗选》,对苏轼、陆游等宋代诗人大加赞赏。在《清诗别裁集》中,沈氏也选了不少有宋诗风格的作品。但同时,沈德潜又坚定地保持着以唐诗为尊的立场。面对宋诗,沈德潜的根本态度是:宋诗可以存在,但只是在以盛唐为尊的基础上对诗坛的一种补充;宋诗也不是不可以学,但必须做出一定的限制,绝不能让学习宋诗成为诗坛的主流。总体来看,沈德潜之所以能成为清代“格调说”的盟主,原因之一正在于,他以较为合理的方式给宋诗以适度的生存空间,从而为盛唐之诗、为“格调”保留了更大、更确定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明代七子派在谈诗论文中重点关注了诗文如何书写这一问题,从李梦阳“尺尺寸寸”、何景明“舍筏登岸”到李攀龙“拟议以成其变化”、王世贞“文至临摹则丑矣”,七子派的诗文复古经历了由“拟议”到“新创”的不断修正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关诗文书写的起点是拟议还是新创的论争尤为激烈,成为明清诸诗文流派讨论的焦点。七子派成员从不同层面给予不同阐发,甚至追随七子派的陈子龙、沈德潜以及桐城派对这一问题也予以重点关注。围绕这一问题七子派与其他诗文流派在模拟与新创、有法与无法、直径与曲径等问题上有过论争,公安派又在此基础上将诗文书写由注重技术技巧的技法问题转化为宣泄情感情绪的情感问题,沈德潜等又将之提升为人格修养的德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而独特的人物。他平淡古朴却又不止于平淡古朴;其自然真淳,却又朴茂渊深。他归隐田园貌似淡泊,却又不止于淡泊。平淡中寓深刻,淡泊中寓豪放,极具复杂性。因此,千百年来,对他的研究与评价,可谓色彩纷呈,各异其说。清沈德潜《说诗(日卒)语》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方东树《昭昧詹言》云:“诗文须神气浑涵,不露圭角,汉魏以下,惟陶公能尔”。此中“渊深”“浑涵”正是陶诗具有深厚韵味的感人之处。那么其深刻处在哪儿  相似文献   

4.
《爝火录》是一部编年体的南明野史,清朝乾隆初年李天根纂辑。李天根原名大本,自号云墟散人。生卒年已无从确考,大约生活在清康熙、乾隆年间关于他的生平事迹,由于从未入仕,故其名既不见于史传,也无人替他作过墓志,虽有一些零星记载,而说法又多分歧。诸如他的籍贯,有人说江阴,有人说无锡;他的名字,有的作大本,有的作大木,又有作本、天根的。我们认为以沈德潜所撰《李芥轩墓志铭》(见《归愚文钞》卷17)所载为可信。芥轩是天根父亲李崧的字,他与德潜为好友,交往“垂四十年”,常以诗词相唱和。乾隆元年(1736)十一月,李崧…  相似文献   

5.
沈德潜的审美理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隆时期的诗学大家沈德潜 ,一向被视为“格调说”的倡导者 ,但他实际上在继承了严羽和明七子“格高调逸”理论的同时 ,又吸取了明清以来主性情、重创新的思想 ;他推崇杜甫“鲸鱼碧海”的风格 ,而又赏识清远宛然的诗境 ,主张壮美与优美的结合、格调与神韵的统一。他的审美理想 ,更能体现乾隆盛世的审美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6.
仁与礼是孔子思想的最深内核,同时也是他生命最高追求的一体两面。落实于个人修养,这“一体两面”又可具身化为外表的“容仪”与内心的“爱人”,合而言之即春秋君子所普遍追求的“威仪”人格。可以说正是因为继承与提升了前代君子的“威仪观”,才成就了孔子的思想与人格。而拥有儒家乃至中华文明至高人格象征的孔子却明言自己并非生而为圣,他经历过贫穷、卑贱的童年,也有过迷狂于族群主义的青年,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权力孜孜以求的中年,这些都是他生命境界提升之路上不可逃避的局限与障碍,他都一一克服。在“五十而知天命”的蜕变之后,他同时兼具的“殷商遗民”与“鲁国子民”的两种身份最终达成和解;在此基础上,他以身作则,完美地使殷、周两种文明相互交融。不仅如此,他还在关乎人的本质层面,在紧紧把握“三代”文明最深脉动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不可与鸟兽群”“九夷可以为君子”的人类情怀与“天下”意识。总之,从“威仪”视域出发,不仅可以鲜活地还原孔子的生命历程,使我们重新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更能从其人类情怀与“天下”的意识中,隐约看到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7.
这个人生大部分经历都在美国的中国人,他的目光和内心从未离开过中国,并始终有一个“中国创造”的梦想  相似文献   

8.
尽管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沈德潜诗歌思想常常被不言而喻地定位为“格调”说,但从其对自己诗歌思想的描述,对“格”、“调”,以及“格调”等概念的使用,对诗歌“复古”“关乎人伦日用及古今成败兴坏之故……所谓其言有物也”,而非体格声调、兴象风神的强调,以及对明诗的价值判断等方面看,沈德潜与“格调”说实有巨大差异。沈德潜对明诗,对明代的“格调”,所持乃反思态度,而非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9.
买票     
一个人去看电影。他买了票后,走进电影院,可是过了一会儿,又走出来买了一张票,再走进电影院。又过了一分钟,这个人再次走向售票口,又买了一张票。这次售票员就问他了:“你不是已经买了票了吗?干吗还要买啊?”那人很生气地说:“我怎么知道!每次我一走进电影院,就有一个人把我的票撕掉。”  相似文献   

10.
李钰欣 《新少年》2014,(11):18-19
一脸恣意生长的胡茬儿。不能掩盖内马尔脸上的青涩;两脚至关重要的破门,却又显现出他内心的成熟。在巴西足球世界杯首场比赛中,内马尔经受住了考验,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成人礼”。在所有人看来,这是内马尔的世界杯,他必将在自己的第一场世界杯比赛中大放异彩,可他因伤中途退赛却令亿万球迷为之·院惜。好在内马尔还年轻,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期待。  相似文献   

11.
沈德潜和王士禛是清代两大诗学派别的代表人物,两人的诗学主张都注重诗的意境.不同的是:沈德潜侧重诗的雅正、温柔敦厚教化之功,追求一种至性至情之美;王士稹侧重于诗的神韵之美,他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作为对诗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2.
认识李乃宙多年,欣赏他的画,更欣赏他的为人。画界朋友都笑称其“散仙”,虽不知这雅号的出处,却觉得用在他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从未见他起过急,发过火,更未听说过他与谁发生过口角,什么时候见到他都是乐呵呵的一张脸。印象中他是画家中最好说话的人,不论什么缘由索画,从来都是有求必应,而且不论有无报酬交出的都是精。L之作。一次,我请他为朋友的办公室画张“踏春图”,他二话没说很快就画好送来了。观赏的过程中我随口挑了处无伤大雅的毛病,没想到他回去後居然又重画了一张送来。虽说画张书对他而言并非难事,但从他住的定福…  相似文献   

13.
在纵贯古今的近两千二百年间,《大风歌》几乎被公誉为“天纵之英作”,而在论及它所表达了作者何种思想感情和思想内容时,则众说纷纭。 从太史公的笔触看,《大风歌》是一曲悲声,“及孝惠五年,思高祖之悲乐沛,以沛宫为高祖原庙”,唐人司马贞则认为《大风歌》是作者踌躇满志的抒怀,清人沈德潜曾以不定的口吻提出,《大风歌》表达了作者的追悔之意。他在《大风歌》的注脚中写道:“时帝春秋高,韩彭已诛,而孝惠仁弱,人心未定,思猛士其有悔心乎”。近人谈《大风歌》,大多赞成司马贞之情绪论,解释其内容几乎都取沈德潜“思猛士”之  相似文献   

14.
王昶是清代乾隆时期著名学者,师从沈德潜,是清代格调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清代格调派副将.他在诗文方面颇有成就,其《湖海诗传》所选诗歌可与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相承接.《蒲褐山房诗话》是其诗集中为诗人写的小传的集合,反映了他的诗学思想.概而述之,他的诗学思想大致包括诗歌内容要有风雅之旨,语言要清新典雅,意境要高远恬淡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命题自述] 最普通、最简单的语词往往最难以下定义。翻开《现代汉语词典》〈“潇洒”的释义是:(神情举止)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我认为,滞洒作为近来一种大红大紫的风度,是有其复杂内涵的。它是一种我们都可在内心感受到它,然而又必须借助语言才能就内心的体验意味着什么与他人达成一致的认识。少年小说在西方称之为成长小说,它应该是更多地表现少年内心的渴望与激情,并且能够昭示未来。梅子涵就把他对“潇洒”这一语词的注释化为近期的一系列少年小说,以他对少  相似文献   

16.
边塞诗人岑参,在盛唐诗坛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历来享有很高的声誉。与他同时代的诗人杜甫认为,他可与鲍照、谢眺媲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以为李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明代胡应麟赞美岑诗“清新俊逸,大是俊才”,清代沈德潜、翁方纲、方东树和刘熙载等人也  相似文献   

17.
纯纯 《人生与伴侣》2008,(10):48-50
30年前,他为广东第一例“艾滋妈妈”接生,一时间在广东引起了轩然大波,并扩散到全国,反响和争议都很大,此后,又有30多名“艾滋妈妈”从他手中抱过新生的孩子……  相似文献   

18.
尽管我不想对任何人带有偏见,但是雇佣史蒂芬仍让我忧心忡忡。他的介绍人再三向我保证,史蒂芬一定会做一名可靠的、信誉良好的餐馆伙计。可是我从来没有雇佣过有智力缺陷的员工,我敢肯定自己内心对他并不满意。我不敢想象顾客会如何看待他。他又矮又胖,表情呆板——他患有唐氏综合症,连说话都有点口吃。  相似文献   

19.
雷梦拉八岁     
新学期开始了,八岁的雷梦拉升入小学三年级。“我终于可以自己搭校车上学了。”一想到这儿,雷梦拉总是掩饰不住自己内心的兴奋。可姐姐碧翠西对此却不以为然,“你尽管得意吧,开学我可就要上中学了!”雷梦拉也不服气,立刻纠正道:“是初中,仅仅是初中而已。“小姐俩的对话“惊动”了爸爸昆比。他从厨房走出来,微笑着对两个女儿说:“你们俩谁也别得意,又不是只有你们才上学。”原来,昨天是昆比先生在智多超市做收银员的最后一天。今天起他就要“回锅”上大学了。他的志向是毕业后当一名美术教师。  相似文献   

20.
清代乾隆年间沈德潜选刻的《七子诗选》流传到日本后 ,有个日本人“见而嗜之” ,给沈德潜写信并通过沈氏向七子每人赠诗一首 ,当时传为佳话。但关于这个日本人的姓名官职 ,各家记载不一 ,或作“大学头默真迦” ,或作“国相高”。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有关文献资料的分析 ,考定此人就是沈德潜自订年谱中提到的“日本臣高彝” ,实为长崎的一个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