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主要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民国词研究论文与著作进行一番述评,将学界对民国词研究分为以下方面:民国词的基础性研究、民国词学在传统向现代词学转变中的作用以及词学分期、民国词学研究与民国词学理论、词人词社与编纂词选、词学家.通过对这些研究的考察,可以发现民国词研究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尤其是词学家的个体研究成果丰硕,但是民国词的研究从总体上仍未进入深化阶段.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词学流派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编纂郡邑词征是词学流派扩大影响力、建构地方词学传统的重要方式。民国时期社会变动剧烈、传统文学观念备受冲击,当时新编出版的郡邑词征多是传统文人为保存文化而付出艰辛努力的结晶。民国郡邑词征从展示地方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及其对地域词创作产生的积极影响,广泛搜求地方词学资源以丰富地方词史的发展脉络,继承并发扬传统词学主张,反驳前人对当地词学的偏见并挖掘新生质素等方式为地方词学争取社会关注和认同。民国郡邑词征是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文献资源,其中呈现出的编纂经验和词学批评方式也值得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以来的民国词学研究,在文献整理与研究、词人词作研究、词史研究、词学史研究、词人词作辑编与选释研究、群体流派研究、词学传播接受研究和词学学术史研究八个领域呈现出主要成绩.虽然其相互间力量投入有多有少,考察切入深浅不一,优势与不足高低各异,但它们共同标示出民国词学研究的良好发展态势,呼唤与期待着研究者更多成果的呈现.  相似文献   

4.
清季民国词集校勘成果丰硕,《晚清民国词籍校勘研究》以具体文献文本为依据,细读详剖,对词集校勘做整体研究并做理论提升,同时对词集校勘值得商榷之处提出见解,这无疑对建构完整的词学体系富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清代关于"词学"的理解有一个从指向创作到研究的过程,在长期探索过程中基本形成了体制、创作、词史三大知识版块。清代词学的体系建构主要表现在汇编型词话上,到晚清逐渐从单一知识型逐渐向知识、思想兼具型转化,《艺概》《论词随笔》《人间词话》即是其表现。进入清末民国,因为现代教科书编写蔚成风气,词学体系建构亦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6.
民国词体革新风潮之中,胡适从语言变革入手,创作出白话词,并进一步演变成白话新诗。陈柱则在词为诗之变体的理论基础上对词进行变体式改造,提出自由词的词学理论和创作主张。胡适和陈柱代表了词体革新的两种不同方式,共同描绘着民国旧体词革新的图景。  相似文献   

7.
自上世纪初至今的百余年间,相对于其它时期的词体文学研究,晚清民国的词学研究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状态。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受到的关注极少,只是"零星"出现在各类文学史中;八九十年代渐渐引起一些学者重视,但尚未形成体系;新世纪以来,晚清民国词逐渐成为诸多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的研究对象,研究成果呈渐趋繁荣之势。只是和唐宋词研究相比,仍然显得非常薄弱,无论是词作文本文献的整理校勘,还是词人词论的具体研究,乃至对这个阶段词史的宏观认识,都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更加全面、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8.
晚清民国时期的津门词人高毓浵,奔走南北,参与上海、南京、北京、天津各大词社的唱和活动,与于当时主流词坛。其词以咏物、题画、酬唱、闲情为主,体物幽妙传神,格调清丽深婉。论词受常州词派词学思想影响甚深,尊词体,以清丽婉约为宗;重声律,以能入歌为准绳。博观慎取,不受时俗拘囿。出于敬乡之情和阐幽表微之义编纂《燕赵词征》,其规模虽小,却是燕赵词和词学研究的重要文献,对深入研究晚清民国词坛活动和词学思想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民国词人受常州词派及清季四家影响,作词多奉清真为圭臬.汪东为时风所染,服膺清真数十年如一日,其词学观多与词坛气韵相通,所作亦能得清真词"沉郁顿挫"之妙,堪称民国词坛宗周一派代表词人.  相似文献   

10.
"别是一家"的李清照词,在中国古典词学批评中,因时代审美趣尚的各异,评价有褒有贬,其主流词论,由宋元历明而至清,呈现出一个由重词法到重整体把握,再到重其词境的层深的历程。考察这一历程,能为今天的李清照研究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历史参照系。  相似文献   

11.
论颜色词语     
颜色词语发展到今天,已经从起初的仅仅表示单一颜色到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通过颜色词,我们可以了解到其所承载的社会文化象征意义,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汉民族文化心理和感情色彩。本文从汉语颜色词的词义发展、语法特征、语用特点等几个方面来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2.
英汉商标词之等效翻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商标词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涉及到语言规律、地域文化、消费心理和审美取向等诸多因素。本文从语用翻译的角度 ,通过对英汉商标词的异同的分析 ,结合英汉语言文化的特点 ,来探讨取得商标译名与原商标词等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3.
"乌台诗案"改变了苏轼的政治命运,也改变了其词创作的价值取向,使词在文化品格和文化层次上发生改变,得以与传统的立志之诗并驾齐驱.实现了黄州词从"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吴梅早年即亲炙朱祖谋,其汇校梦窗词的举动、对梦窗词的体认,以及以苏辛救梦窗词晦涩密丽之弊的主张,莫不与清季民初词坛宗尚气韵相通.其沉郁悲壮、雄奇缜密的词风,亦即由此化出.且其长期执教南北上庠,民国诸多词家与学者多出其门,故吴梅在近现代词史中光前裕后的地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5.
文人词诞生于文化娱乐畸形繁荣的环境中,词文本以描摹女色、刻画闺闱之事,感发艳情为主,可以说从晚唐到苏轼以前,女性在词文化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正统文学观却拒绝词这一新型文学样态,论词者称词也必以贬斥为主,词为"艳科"、"作词为末技"、词为"小道"是唐宋文人达成的共识.这一共识基于趋于一致的深层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而其支点则在于女性在私有制中的附庸地位.  相似文献   

16.
律词辨正     
"律词"是近年词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其主要特征是同调之词定格定律,包括词有定章、章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等。从词体的全部构成要素与历史形态来看,并不存在普遍和绝对意义上的词律。作为文本特征的一种归纳与建构,"律"是诗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文体规范的必然要求。律词有其特定的构成要素、形成原因、适用范围与文体功能,是词乐分离之后对词体的一种重新界定。"律词"说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对词的文本特征与历史形态的认识,但不能将"律"视为词之为词的本质特征,更不能用律词指称所有词体。  相似文献   

17.
以女性为对象的词话缘起于清代,至民国蔚为风气,成为新兴的词学批评分支。民国女性词话在当下尚未引起应有的关注,缺乏总体性考察与认知。作为批评主体的词话作者,其性别从属直接关系到词话的立场、批评方法、审美观念等诸多方面。从他者的角度切入民国女性词话,可以看到男性作者在词史文献方面的贡献,但他们并没有进行正统观念下的美学批评,仅以闺秀词视之。女性作者则体现出主体性的张扬,自我意识的高涨使得女性词话呈现出强烈的个人特征,同时开拓了女性词学的格局与视野。殊途同归,双源合流,民国女性词话的繁荣是两性批评主体共同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载体,在受到文化影响的同时又注定会反映和传达出特定的文化内涵。基本颜色词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文化负载词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基本颜色词反映着社会习俗、宗教、价值体系等众多文化因素的不同。本文尝试以英语中的“Black”和汉语中的“黑”这一组基本颜色词为例,对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进行简要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9.
叠音词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此后关于叠音词的研究便绵延不绝,硕果累累。通过对叠音词的收录与整理、相关理论研究、专书研究、叠音词与修辞研究、语法研究、外语叠音词研究、文化艺术、方言研究、叠音词翻译等几个方面对叠音词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概述。  相似文献   

20.
民国以来传统词学视野中的词情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情"作为词作生发之本的标树,二是对词情表现特征与要求的论说,三是对"情"与其他创作因素关系的探讨。其中,第二个维面主要包括词情表现含蓄蕴藉与真实自然要求之论;第三个维面主要包括词作"情"与"景""意""辞"关系之论。上述几个维面继续多向度地展开了古典词情之论,标示出了传统词情论的有效延伸与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