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当代文学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而将中国当代文学推介给世界读者则是出版社的重要使命。重庆出版集团“重述神话”系列图书的出版实践,就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典型案例。“重述神话”系列图书最初出版是成功的,然而,它最终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尤其是在市场反应与读者阅读体验方面均未取得预期效果。通过探究重庆出版集团的出版过程和梳理所出版文本的学理性,发现神话叙事手法错位、媚俗式书写与民族性眼光匮乏既影响了“重述神话”文本的质量,更直接影响了作品的市场接受与出版收益。虽然“重述神话”系列图书的“走出去”实践是一个失败的案例,但在学术机制引入、品牌塑造及文学的产业化转向等方面仍然能给人们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日本早期的“东方学”研究对原始儒家赖以生存的思想根基,如“圣王传说”进行了初步的颠覆性的研究,此种学术研究为日本明治维新后“脱亚入欧”社会思潮之反映。受此学术意识之影响,中国早期对神话认知成为启迪民智的工具之一,即通过改造或进行古史研究来达成某些政治夙愿。同时中日早期神话学者研究方法也有诸多趋同化的表现:如均遵从文字、音韵、训诂的传统考据法;共同推重欧洲汉学界惯用的历史与语言相结合的传统语文学研究法,而拒斥葛兰言使用的社会学与历史相结合的新方法。上述方法试图借助对材料或知识的梳理从而复原历史真相,是一种旨在追问真相的求真求实的科学主义态度,而此法对于本身以“神圣性或信仰性”为精神特质的神话来说,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3.
《美国田园牧歌》被称为菲利普.罗思在本世纪走近尾声时,为我们这个世纪所写的一首挽歌。其主人公斯威德是一位戴着明亮光环的痛苦的灵魂:一方面,他是美国道德准则的典范,一个沿着十七美国社先脚步求索的浪漫的寻梦人;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最让人同情的人,在他身上,不仅载动着哈姆雷特一样的性格悲学回响症盖茨比式的美国神话失败。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评价了澳大利亚著名作家皮得·凯里的小说《奥斯卡与露辛达》。在这部作品中,凯里重写了19世纪澳大利亚的殖民历史——现代性的移植,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和现代主义英雄神话进行了质疑和解构,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性的殖民历史的怀疑和否定。  相似文献   

5.
运用诺斯罗普·弗莱的神话演变理论对亨利·詹姆斯的中期作品《悲惨的缪斯》进行了探讨,发现其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单一神话的演变过程相吻合,《悲惨的缪斯》中神话与唯美主义的完美结合体现了詹姆斯对唯美主义的探索,这是詹姆斯在文学创作上的又一贡献。  相似文献   

6.
谢林反时康德和费希特哲学的理性至上,第一次把艺术和神话纳入到哲学的轨道,并把它放在哲学大厦的“拱顶石”的位置上,建立了完整的神话哲学;第一次把神话作为人类意识的一个发展阶段。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沿着谢林的神话哲学的方向,运用文化现象学的方法,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肯定了神话在艺术与哲学的关系中的独立价值,摒弃了谢林神话的形而上学的神秘主义色彩,揭示了神话符号所体现的人类生命的创造性意义;第二,对神话的文化学阐释,肯定了神话是人类的精神思维的方式,在现象学的视域中,使神话研究完全建立在人类经验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7.
日、月、星神话是天体神话的主体部分,民俗文化中积淀了丰富的天体神话内容;日月星神话是我国各民族现今流传最广泛的一部分,且神话的演变带来了民俗的变化和发展。太阳神话在民俗文化中的体现是对生的渴望,对阳光的向往;月亮神话是人们求圆满、完美的一种民俗观念;星体神话则是一种高层次精神追求和寄托的民俗理念。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创世神话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沉寂期后,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新的进展。近三十年的少数民族的创世神话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一是少数民族创世神话史料整理时期;二是少数民族创世神话理论方法探寻期;三是少数民族创世神话全面繁荣期。本文将对这三个时期做了较为全面的勾勒与评述,以彰显中国学者在少数民族创世神话研究方面的贡献与不足。  相似文献   

9.
神话作为文学的初始形态一直以各种形式存在着、传播着,起着作用并发生影响。建立在古老神话基础之上的现代主义神话具有“重新上升”的含义。托尼·莫里森在其《所罗门之歌》中,以古希腊的忒勒玛科斯神话、俄耳甫斯神话及单一神话为框架,一方面体现出现代主义神话“重新上升”的根本愿望;另一方面,通过这些神话的运用,对现实进行了更深的透视:“成人礼”神话嘲讽了正规教育对黑人的影响,俄耳甫斯神话嘲讽了现代精神荒原中苍白的爱情,而单一神话更使主人公密克曼的“英雄”身世蒙上了一层颇具讽刺的外衣  相似文献   

10.
《楚辞》神话在四个方面体现了南方地区的地域特点:一是原始质朴;二是鲜明的自我意识;三是敬鬼好巫风俗;四是太阳神崇拜。文化的地域差异能改变神话本初的面貌,交融民族性与个性,从而产生文化的变异。神话在这个方面的变异与神话历史化、仙话化分别以时间和空间两类不同的发展模式,使神话产生新的变化,同时也是神话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1.
神话批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以剑桥大学为中心的人类学说的研究成果的影响而兴起的。神话批评认为,神话的意义不在于起源,而在于后来的文学展开,神话批评有以下特点和需具备的前提:(1)对神话批评有知识体系的认同;(2)神话批评与批评家的象征体系的关系;(3)分类与分类理论的把握;(4)神话的社会及文化现象的特性;(5)神话批评与“目的的原因”;(6)对“原型”的追溯。神话批评的属性与方式。分析和掌握神话历史变化过程,并辨别出神话的原型及文学原型;对神话的种类及作品的结构形式进行具体的分析;把神话研究与社会、伦理价值研究结合在一起;把神话批评与心理学理论及心理学批评方法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西乌拉弯.毕马所著的十部著作囊括了台湾原住民各族的神话与传说,其内容之丰富,数量之繁多,想象之离奇,情节之怪异均堪称为中国乃至世界民族神话与传说宝库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前期的中国神话史研究者主要是茅盾和顾颉刚。茅盾的进化论是历史的视角,但其视野仅及原始社会;顾颉刚的专题神话史也是过程研究,注意到了神话发展的动力问题。20世纪后期,袁珂的广义神话学的观念拓展了神话学的空间。神话史研究着眼于神话与社会的互动,是在社会矛盾与神话的运动中把握神话历史发展轨迹的。对待原生态的神话和次生延续的神话,是神话史研究不得不辨析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国际中国神话学学术研讨会”将于2006年8月10日至16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这次活动包括学术研讨、考察。与会代表将考察泌阳县、桐柏县、淮阳县、新郑县等地。这些地方是中国神话流传广泛,并有许多活态传承和文化遗址,还可观看独具特色的民间神话人物的祭祀和庙会。会议将就以下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1·中国神话学百年回顾与展望;2·国际神话学对中国神话学的影响;3·中国神话学对国际神话学的贡献;4·中国神话学方法论研究;5·中国神话学本体研究;6·中国神…  相似文献   

15.
罗兰·巴尔特认为传统文学活动构造了一个以“作者”为中心的“写作神话”,为了解蔽这个资产阶级神话,他提出了“作者之死”的论断;于是,作者就转变为“抄写者”,与此相应,作品就成了文本。实际上,后期巴尔特称为“洋葱”或“踪迹”的文本是一个多中心且不断差异化的异质空间,其意义诠释具有无限播撒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它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后结构主义特质。  相似文献   

16.
杨利慧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神话学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之一,她20多年来致力于推进中国神话学的创新。从1990年代的女娲神话研究,到2000年以后译介域外学术理论并向外介绍中国神话;从开设相关课程并撰写神话学教材,到编纂中国神话母题索引;从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到当代语境下的神话主义探讨……杨利慧的学术实践不仅极大推动了中国神话学的发展,也直接促进了中国民俗学的当代转型。将其神话学思想置于中国民俗学转型的学术史语境中,就会看到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在神话研究领域的独特优势与魅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神话的特性之新诠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神话概念引入中国一个世纪,催生了中国神话学。从知识全球化立场看,由于“中国神话”概念理解上的偏差(多是就汉族的文本神话而言),对中国神话特征的把握存在问题。根据中国文化多民族多样性的事实,若存在一种作为国别神话的“中国神话”,其根本特征在于神话存在形态的多样性。据此归纳出中国神话在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相对应的四个辩证特征:古朴性与成熟性;信仰性与非信仰性;故事性与象征性;简与繁的辩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马克思关于古希腊神话的评价、神话的本体规定与历史规定等方面,阐释了马克思的神话理论,反驳了"新神话"还会产生等当代神话学研究中的一些浮躁观念。文中认为一个民族的艺术的特征,可能很早就在该民族的神话中被规定下来了;古希腊神话的魅力在于它再现古希腊人把人当作目的的天真;神话是早期人类把尚不能完全理解的抽象"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古代神话之所以产生于那个永不复返的历史阶段,是因物质生产水平不高,人们还不能实际地支配自然力,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自然观和社会观,即"神话地对待自然的态度"。这些历史条件的消失,宣告古代神话的终结。  相似文献   

19.
汉代是中国神话再度活跃的阶段,是其传播流变的黄金时期。在汉代,一些神话完成了由神话到仙话的飞跃发展,即有些神话首次出现仙话化的表现;一些已具有仙话化倾向的神话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强化。汉代神话仙话化倾向主要是受神仙方术思想的直接影响和神话载录者的侧面推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20.
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笔下女性人物伊丽莎白.班纳特的人格魅力在于她唤醒并凸现了女性沉睡已久的觉醒意识,击碎了长期以来文学作品中"男性优越"的神话,解构了男性中心话语权。同时,这一全新的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折射出当时英国社会一些不满现实的女性渴望获得自身的独立、自我价值得到肯定的强烈呼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