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8 毫秒
1.
余颖婷 《社区》2009,(34):46-46
2007年7月的一天,一位好友托我帮她买大学生村官考试用书,“大学生村官”,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因为好奇,我查询网络,了解到选聘的村官是从事农村和城市社区工作的,当时的我不太明白社区具体工作内容,还以为类似于社工、义工的工作。既可以做事业,又可以做公益,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我和好友一同去报了名。  相似文献   

2.
为自己生活,谁也抢不走你什么;为别人而活,永远没有自我。2003年以前,我应该是那种在别人眼里幸福的女人吧,丈夫是北大一个系的主任,儿子子尤聪颖可爱,那时的儿子虽然还未像后来那样出名,但在我们生活的圈子里,他早已是个小有名气的天才了。那时的我,生活中只有丈夫和儿子。2003年,子尤的父亲有了  相似文献   

3.
社科文荟     
不久前,一位朋友生病住院。我去探望她,我去时她的病房里刚来了一位70多岁的老大太,照顾老太太的是比她还大几岁的老伴,我不明白她身旁为何没有儿女,老太太说儿女不会照顾人,不如老伴知冷  相似文献   

4.
我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在音乐学院这样的音乐圣地浸泡了5年,毕业后虽然在北大担任“音乐教师”,实际上从此远离了贝多芬的世界。离开北大去美国洗碗、读书,硕士学位也与音乐有关,但毕业后还是没有从事音乐。过去十几年,从加拿大必胜客送比萨,到北京新东方搞咨询,我什么都做过,就是没有干过自己的本行。学一行,转一行,当代青年就业困惑的幽灵,其实早就在我的身上徘徊!  相似文献   

5.
也许是出生在寒冷冬季的缘故,铸就了我像腊梅一般傲立雪中的顽强精神与好胜性格。在校期间,我刻苦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同时还担任班长职务,并屡次获得校三好学生等荣誉。因为从那时候起,我就明白唯有从点滴小事做起、脚踏实地才有可能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道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相似文献   

6.
不知道是哪个讨厌的大嘴巴把我们进班不搞学习的事透露到了班主任那里,今天趁着同学们去打晚饭的时机,“老班”便早早地拿了张报纸——微服私访了。而我因为扭伤了脚,于是没去食堂,因而才知道了这个秘密,哈哈!这下有好戏看喽!我旁边的冯冲冲因为昨天和邓一波比赛吃冰棒,结果吃坏了肚子,今天就回家看病去了,恰好他又坐在这一组靠墙的一边,老班于是瞅准了这个好得不得了的地方,拿着报纸往头上一遮,装作个认真学习的“好学生”,最后还朝我“呵呵”“干笑”了两声,我当然明白老班这意思。一切准备就绪,而此时,同学们也陆续进班了——首先进来的…  相似文献   

7.
很多HR经常在我面前抱怨,企业不重视HR部门,不管大会小会HR部门是无法发表自己言论的.即使是大公司,HR总经理也很难进入公司决策层会议.HR部门的人员每天都忙的要死,老板还不高兴,因为老板不管过程,他重视的是你的结果.HR部门事务性工作比较多,除非是总监级的人物才有点时间去做点什么规划.但是话说回来,现在企业甚至有些外资企业的HR总监业务水平、专业技术水平根本跟不上企业发展需要.笔者一直在告诉一些HR,人力资源工作不是那么好做的,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  相似文献   

8.
五天工作制后还缺点啥?有人问我。我傻头傻脑一时愣转不过弯来。还以为是改革工时制出现了什么失误。那人伸出右手,神秘地用食指和拇指在我面前捻了几下:是不是缺点这个?我恍然大悟,明白了:那是一轮灿烂的太阳——金币。 政府决定从今年5月1日起实行五天工作制,有些自认为活得很累的国人自然是皆大欢喜。正像新华社那则消息说的,据社会调查显示:在增加一天工资和不增加工资,增加一天休息两者的选择中,80%以上的人选择后者。其实这20%的选择前者的人情况也不一样。有的是经济生活确实困难,情愿多  相似文献   

9.
成笙 《新天地》2012,(6):46
我从小就爱打扮,可也曾经历过盲目崇拜的阶段,流行什么,穿什么,那时候买衣服不讲究品质,买便宜的、买流行的。十多年前,第一次去意大利看展览会,走到一西班牙品牌展厅,那洋鬼子斜着眼睛看着我:牛仔裤、白波鞋、运动衣,"中国来的吧?我们不欢迎!你还是去买冒牌货去吧!"真是奇耻大辱!10年后,我才明白,只因不知道不同的场合应  相似文献   

10.
快乐成长     
我的学习生涯,是在1991年于上海市商业职业技术学校结束的。回想当时的我,其实并不十分清楚自己的未来是什么,茫然居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将成为南京东路某一商业企业的普通青年员工。因为,15年前还是讲究所学专业与工作分配相吻合,工作是不需个人多加关心的,当然,关心也是无能为力的。快乐之一:一技之长1991年7月,我被分配至南京路  相似文献   

11.
我和社会学     
卢淑华 《社区》2012,(14):56-58
说来不可思议。我的最终职业生涯会是社会学。熟悉我的人。都会说,这个弯子转得可真大啊!我自幼善于数理,高考以数学满分成绩。录取了第一志愿:南京大学物理系。一年后又保送留苏。在莫斯科大学物理系学习五年,1960年回国后。分配在北京大学无线电系任教。 如果不是那场史无前例的“革命”。我一定会在北大无线电系,终其一生。四人帮倒台后,虽然政治上平了反,成了我国早期研制数字通信的技术骨干和主要业务负责人。但毕竟留下伤痕。最终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谢绝了层层挽留,离开了工作十八年的北大,1978年来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现代化所。  相似文献   

12.
朋友     
我有一位真真正正的好朋友,她能在思想上给我启发,行动上给我引导;学习上给我帮助。她是严冬里的一盆火;她是我痛苦时一声亲切的问候;她是我深陷泥沼中时的一只援助之手。她虽然比我小一点,但却很懂事,每当我心情不好,闷闷不乐的时候,她总能首先看出我的心思,从而和我谈心,我就会把自己遇到的不快,一股脑儿地说给她听。她每次都耐心地听我诉苦,还与我一起分担,同时引导我凡事都要往好处想,也会不时的给我安慰,使我感到了无比温暖。在学习上,她的成绩比我好,尤其是数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可以不摆“架子”。我有弄不明白的题目,就经常拿去…  相似文献   

13.
趁年休假去柏林旅游,投奔大学期间的德国留学生乌塔。旧友异地重逢,乌塔异常热情;食宿自不在话下,还亲自充当导游,带我领略枘林这座古老而现代化国际都市的独特魅力。那天去参观夏洛特堡皇宫。出门前,乌塔特意带了几本看完的旧书,说要送给图书馆。我不解:德国图书馆还接受民众捐赠?乌塔忙解释:不是捐赠,是换书来看。我更是一头雾水,只知道图书馆可以借书,没听说过"换书"。一时解释不清,乌塔一耸肩,领我出了门。在夏洛特堡区的一个小广场,乌塔径直走向街头  相似文献   

14.
观点     
《成才与就业》2014,(12):62-62
正我也明白,在家肯定什么都好,不用像现在这样,房子要合租,要去挤公交车。但我害怕回家后,人变得懒散,没有动力了,所以想先在外面磨磨。我是一个比较独立的人。趁着年轻,还有时间,想闯一闯。回家帮父母就算做得再好,始终跟自己闯是有差别的。或许暂时不回家,是因为我觉得自己还不够成熟,还需要磨炼。等我有了能耐,我会帮爸妈把  相似文献   

15.
西川 《可乐》2010,(4):20-20
我在北大念书时,32楼前有一家咖啡馆。每天晚上,宿舍里的同学熄灯入睡后,我就去咖啡馆写诗。我写了一首二百多行的长诗《雨季》,被骆一禾拿去发表在第一期的《十月》上。后来,我因为此诗得了“十月文学奖”的诗歌奖。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在吉首大学的讲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谢谢各位,我实际上算不上什么作家,说我是考古专家,也不是的.可以说,六十多年前,我是打烂仗出去的.二十五年前回来时,住在龙再宇同志家里,住了三天.这次回来,想看看家乡,向各方面学习.我不会说话,一直如此,三儿个人谈天还可以,遇到人多的时候,我就变成了哑巴,说不出什么.在座的有永玉同志、萧离同志,他们说说感受,一定比我深刻得多.  相似文献   

17.
观点     
《成才与就业》2013,(22):62-62
公司现在有两万多名员工,但我从来没看过任何人的简历,因为简历中虚假的成分太多,念这么多年书,不能证明自己能干什么。我反而很喜欢那种自认为平凡的人,因为他们愿意去学习,愿意去尝试。  相似文献   

18.
张胜利 《社区》2010,(10):48-49
因为偶然的机会,我进入了社区居委会工作,成为了一名社区工作者,对于社区建设,那时的我谈不上理解,甚至还很陌生,记得那时有人问我,你为何选择如此平凡的工作?我只是简单地回答:“为了生存。”转眼间,我在社区工作已经9年多。此时,如果再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因为理解——理解社区平凡中的那些不平凡的精神!”尽管我从事的是基层中最平凡的社区工作,但却是最贴近居民群众、能够为居民服务的一线工作。对我而言,这是不平凡而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假如没有战争,我是不会经商的。”李嘉诚如是说。 战争不期成就了李嘉诚的一个梦想,也击破了他的另一个梦想──求学。 清丽如画的汕头大学。 这里是李嘉诚的一个梦想之园。1981年李嘉诚出资兴建。 过多地谈论李嘉诚为汕大捐助了多少资金,肯定有悖於李嘉诚的初衷。 有人曾经向李嘉诚建议,与其斥巨资兴建汕人,还不如资助潮汕籍的年轻人到观华、北大去学习。因为即使出资再多,也不可能很快将 一个新兴大学的教育质量抬升到很高层次。李嘉诚说:“我与你想法不同,我对汕大的财政支持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善意的意志力…  相似文献   

20.
若兰 《新天地》2012,(6):36-37
我的婆婆今年88岁了,她患老年痴呆症已有12年了。婆婆刚开始糊涂的时候少,后来明白的时候少,现在就谁也不认识了。可是即使这样,她仍是我们家的笑星,这种生活笑中也有泪,虽然坎坷却有滋有味。婆婆虽然已经说不清我们和她是什么关系,可她知道我们是亲人,看见我们就笑。她的饭量一直很好,一天5顿饭(包括夜宵),身体一直很健康,她喜欢热闹,爱去人多的地方。记得有一次我带她去商场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