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刘冰  栾景和 《学习与探索》2006,23(6):101-104
法律的恒久生命力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最终都趋同于把法律作为精神权威和行为规范的现象足以昭示法律之于人类社会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体现人类对法律的独特的理性价值追求。法律价值具有二重性:一重体现为法律中的人的理性价值追求;一重是法律具有满足主体追求的属性。前者表现为法律的内在价值,后者表现为法律的外在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探讨了域名与商标权冲突的表现形式、冲突的主要原因以及解决冲突的理性方法 ,以期构建一个更为完善的既能保护商标权又能保护域名的制度 ,以改善我国这方面立法相对滞后的不利现状。  相似文献   

3.
赵庆鸣  喻惠贤 《创新》2011,5(2):71-74,127
从西汉"引礼入法"到清末"礼法之争",两千多年来,儒家法律思想一脉相承地在我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虽然现代法治思想与儒家法律思想呈现出较大的冲突,但时代的发展也表明,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合理成分使它具有无限生命力,并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与现代社会发展的深层需求相融合。反思儒家法律思想与现代法治思想的深层融合点,挖掘传统法律文化鲜活的现实作用,对我国当代法治建设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试论法律合法冲突的制度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律的冲突可以分为违法冲突与合法冲突两类。法律的合法冲突主要由四个方面的因素而引发 :一是立法权限不明确 ,导致法律规范之间的合理冲突 ;二是立法授权不明确 ,由此引发“政出多门” ;三是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存在 ,使得相关立法依据条款界限不清 ;四是立法的连续过程 ,即法律的废、改、立引起相关规定难以及时配套。因而 ,如何通过相应的制度配置来消除法律之间的合法冲突 ,成为保障法制统一性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知情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以简约、明了的形式及时地表达了现代社会成员对信息资源的一种普遍的利益需求。但是,知情权至今仍未在中国法律体系得到应有的确认和保障。本文从法的基本价值出发,研究了知情权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价值、制约权力的价值、效益优化价值、促进正义的实现和民主进步的价值、及其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这对促进知情权制度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市场经济与法律效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时显群 《学术交流》2001,6(6):39-41
法律的效益价值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是法学研究的理论领域和方法论上的重大突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的效益价值应当被看做是法律的基本价值.法律的效益价值理论对于建立和健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法律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法律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法律规范与制度、法律设施等为内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过程.当代中国法律文化内在矛盾与冲突主要存在于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法律思想等隐型结构层面,这种内在冲突的根源在于不同法律文化的物质依附性和政治功能性不同.要解决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内在冲突,必须通过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中国公民的法律素质,提升整个社会的法律心理、法律意识和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8.
刘冰 《学习与探索》2007,3(3):106-109
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由于法律始终以公平正义为终极价值目标,并一直致力于维护、实现公平正义,因此依靠法律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有着充分的理论和实践根据的。公平正义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已经有所体现,并通过执法、立法和司法得以保障。应该继续加快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加强法律监督,通过法律实现公平正义。此外,要实现全社会的公平正义,还必须坚持法律与其他社会制度的相互配合。  相似文献   

9.
论国际知识产权的法律冲突及其侵权的法律适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产权的“地域性”使其在国际私法上具有许多争议,甚至涉及到知识产权领域法律冲突之有无。本文在评说各种观点基础上,分析了知识产权的“地域性”,认为知识产权的“地域性”与知识产权法律冲突之有无并无决定性关系。然后,在对法律冲突产生的本质进行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提出,知识产权也当然具有法律冲突,应受国际私法的调整。基于此,笔者进一步分析了知识产权侵权的法律适用,并对“权利请求保护地”作出界定理解。  相似文献   

10.
周林章 《社科纵横》2010,25(3):56-58,61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中包含着对当代革命军人的法律要求。这一法律要求根源于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我国宪法等法律的规定。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法律途径,在于加强和完善相关各个方面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1.
赵微 《求是学刊》2003,30(2):72-76
中国犯罪构成理论在构建之初学习前苏联的模式,认为犯罪与犯罪构成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而俄罗斯刑法理论已经修正了犯罪与犯罪构成的关系,认为犯罪的外延大于犯罪构成,犯罪构成中没能容纳的决定刑事责任大小的因素都由犯罪概念加以补充,这一理论进步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但中国刑法理论与前苏联及俄罗斯一样,都把犯罪构成作为刑事责任的根据,笔者认为,犯罪构成之外存在诸多影响刑事责任的成立及其程度的主、客观要素;司法实践证明,仅以犯罪构成来定罪而无视其他主、客观要素的价值 ,将不足以支持量刑.构筑合理的犯罪构成理论乃是中俄两国刑法理论走向成熟与发展的必经之途.  相似文献   

12.
就法律规范层面而言,鉴定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法律属性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证据的收集方式,一是权力的行使方式。鉴定的这两种法律属性的价值追求是不同的,作为证据收集方式的价值追求是“公正”,而作为权力行使方式的价值追求是“效率”。从涉及刑事诉讼鉴定不同阶段的法律规范分析来看,鉴定正逐步从权力行使属性为主导向证据收集属性为主导过渡,但要真正实现其证据收集这一本质属性的回归,其前提是《刑事诉讼法》的价值追求的变化,即从“效率”到“公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法律责任内涵的复杂性决定了环境法律责任概念既指法律责任形式又表征一种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环境法律责任是综合性法律责任,包括环境民事责任、环境行政责任和环境刑事责任三种责任形式。多种责任形式的存在决定了追究环境法律责任不能适用统一的归责原则,而只能分别按照三种责任形式各自的归责原则完成环境法律责任的归结。协调适用三种环境法律责任形式,建立系统的环境法律责任机制是解决环境法律责任竞合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黑客问题是网络时代的产物 ,是法学研究者急需探讨的新课题。从概念入手 ,对黑客的各种定义予以归纳 ,并得出了自己的基本见解———黑客并不是破坏者 ,而只是闯入者。接着 ,文章从法律的特有视角描述了黑客行为发展的历史轨迹 ,并梳理了中国黑客现象的五大基本特征 ,即 :以网络安全技术为名 ;特别强调遵守法律 ;重视文化建设性向度 ;红客现象引人注目和黑客犯罪的日益突出。在此基础上 ,进而提炼出黑客现象在法律基础观念、法律价值评判及法律规制模式三个方面深刻的法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5.
法律修辞与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传新 《求是学刊》2012,39(3):84-90
论者通常把修辞与逻辑对立起来,很少论及二者如何统一于论证过程,而在法律领域尤其需要这种统一.法律的学科特点在于其推理前提的开放性和结论的封闭性,因而在法律推理过程中,需要通过修辞将开放的前提集合论证为可接受的封闭性前提集合,也需要通过逻辑根据封闭的前提得出必然的结论.文章通过对法律推理过程及其特点的分析,论证了法律修辞与逻辑的统一性,即逻辑是修辞,是最具说服力的一种修辞;修辞也是逻辑,是在无法直接进行演绎推理时所备选的逻辑.其目的都在于提高法律推理结论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6.
犯罪构成是用以确定某项犯罪成立的基本特征。清代刑案审理中,由于施用律例精神不同,以及律例本身存在缺陷,刑部与地方督抚之间时常对犯罪构成作出不同理解而致生分歧。双方在通过犯罪构成甄别罪名与罪刑时产生的矛盾,正可折射出清代中央与地方官员在对待律例施用,处置情、法关系方面的纠葛异同。  相似文献   

17.
杨继文 《创新》2011,5(4):87-91,135
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庭审是中心和重点。构建合理的庭审基础理论,对于刑事诉讼程序的研究具有基础价值和方法论意义。本文通过探讨刑事庭审的基础理论,试图从结构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视角,研究整体上的制度协调和微观意义上的制度协作,以求对现行的刑事诉讼体制的完善提供一种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18.
杜宇 《学术交流》2003,(10):26-32
作为经济犯罪的概念海外和国内学者对统一归纳和梳理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经济犯罪概念在本质上只能是刑法学概念,而不能是犯罪学概念,从而在界定的路径和方式上予以了根本性的廓清。进而,对经济犯罪的"本质结构"展开了讨论,并对经济犯罪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9.
王青林 《求是学刊》2004,31(1):74-79
法制下法治和法治下法制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存在。法制下法治之治理主体单一,法治下法制治理主体多元;法制下法治依赖国家法正义观支持,法治下法制依赖多维正义观支持;法制下法治以人为治理客体,法治下法制则以人和法律同为治理客体。在特定历史阶段,法制下法治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民主勃兴和社会转型的逐步推进,法制下法治已经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瓶颈,应为法治下法制的理论和实践所突破。法治下法制是多元法律规则并存于社会与依法办事之法治原则的结晶。通过各种法规则的冲突、互动和整合,法治自然会从理想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