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神会与妙悟: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鉴赏心理学范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会”是指鉴赏心理中的直观体验,它是基于老庄直觉论之上的审美把握方式;“妙悟”说则是唐宋以后在禅宗影响下形成的审美方式;古代文论的鉴赏理论从神会走向妙悟,是随着唐代中叶特别是宋代以的,士大夫的审美心理走向淡泊宁静而形成的,它们鲜明地标志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鉴赏心理与西方文论迥异的直观浑朴之特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论的分类迥异于西方诗学。中国文论知识谱系的构型没有按照从审美到艺术再到文学的演化样式逻辑地成型和展开。其特殊性在于 :它以文类的经验性区分而非反思性区分为核心 ,建构了极为发达的文体论知识体系 ;同时 ,它又以极其精致入微的审美性、鉴赏性区分建构了极为广阔的审美之思的言域  相似文献   

3.
胡风文论与<文心雕龙>都受到传统整体思维的影响和制约,具体体现为创作论上的"天人合一",作家论上的"内圣外王"和文艺本体论与功用论上的"体用合一".本文旨在厘清二者之间既有差异又存在相同之处的复杂关系,证明现代文论与传统文论之间割舍不断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4.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既阐明从"感物"说到"物色"说再到"心物交感"说发展逻辑,又构成"感物—物色—心物交感"结构逻辑."心物交感"作为思想观念、形象思维、创作方法、审美交流方式,在其文论批评体系中贯穿"文以明道"本体论、"神与物游"创作论、"情景交融"意象论、"因情立体,即体成势"文体论、"体性""风骨"作品论、"知音""通变"鉴赏论等内容."心物交感"既是"感物""言志"说集大成,更是会通"言志""感物"为整体之心物关系认识之集大成,建构了中国古代文论批评传统.  相似文献   

5.
"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贯穿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整个历程.先秦两汉时期的"丽",尚处于孕育和萌芽阶段."丽"在先秦时期作"形容词"、"数量词"、"动词"等属性论初具审美内蕴,但基本上未有意识地被纳入艺术审美视野."丽"在两汉时期文论视野中,在"文体论"、"鉴赏论"等层面,表现出审美质性,但几乎都是文论家们自发地对之理性把握,揭示的也是一些表面的、直接可感的审美属性,并不具备多方面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6.
"兴发感动"说是叶嘉莹继承中国传统"兴"论中的某些要素,并融合现象学、接受美学等西方文艺思想发展而成的一个诗学理论。这一理论既适用于创作、接受、评论三个环节,又为我们鉴赏和评论作家作品提供了一个衡量标准,而且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为我们在现代社会应对和运用中国传统文论提供了思想和方法上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当代学者和作家林非在其20余年间散文理论研究和散文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富有个性特征的完整、系统的散文理论观和艺术创作观。他的散文本质特征论使散文由一般“文章学”意义上的概念复归于文艺创作的范畴;他的散文艺术创作论丰富而全面;他的散文审美鉴赏论透出了恢复治中国古代文论的某种气息;他的散文使命论则显示了当代散文创作与时代、与生活、与建构新文化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文学活动的多维阐释》致力于文学理论的新建设 ,在文学基本问题的探索上 ,提出了“审美感性直观”的新话语 ;在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上 ,标举了“中西互阐”的研究范式 ;在文论研究的方法论上 ,突现了关系论、过程论、辩证论及审美体验———理解研究方法的一体化 ,表现出宏通的学术眼光和新致的思维路向  相似文献   

9.
谢灵运重视赋的创作 ,他的赋论散见于各篇赋中 :一是自觉的分类意识 ,把赋与其它文体区分开 ,又对赋本身进行分类 ;二是在发生论及本质上 ,强调感发作赋、赋以“通神” ;三是在风格论上不求华丽 ,“去饰取素” ,与六朝诗赋欲丽的审美倾向相悖 ;四是在价值论上 ,作赋是不朽之事 ;五是在鉴赏论上 ,作赋“托之有赏” ,鉴赏的意味更强  相似文献   

10.
以《红楼梦》回目的翻译为分析对象,将中国传统美学观点与现代语言学中的功能途径嫁接融合,打破文学语言的艺术性与科学性的对立,既重视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宏观感悟,又重微观分析,使文学翻译审美既感性又科学。认为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可以实现古典文论与现代语言科学观的相融,从而在译文中实现艺术性与科学性的并举。  相似文献   

11.
清初诗人王士禛任扬州推官的五年,是他毕生政治、文学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性的第一步。在这五年中,他利用自己的家世背景、社会地位和文学才能,积极地结交在当时拥有舆论影响力的江南遗民群体。除了频繁地在扬州举行歌咏宴集外,还借公务之便拜访、结识苏、常二府和金陵的遗民诗人,以“布衣交”赢得遗民群体的普遍赞赏。通过出版、批评和提携后进,他逐步树立起文坛领袖的形象,为日后雄踞文坛盟主的地位积累了必要的声望。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的杰出文艺理论家陆机、刘勰不仅深刻地论述了文艺创作的“神思”即创作的艺术思维 ,而且还客观而全面地阐析了艺术表现和作品的审美形式。陆机在《文赋》的序文中把“物———意———文”三者提炼成一组具有重要美学价值的命题 ,揭示了物象的充满生命力的变化对文思的影响 ,同时非常注重语言表现在传达作家文思中的审美功能。从物象到文思、再由文思到语言表现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刘勰在《神思》等篇章中。深刻阐述了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思维 (即“神思”)的运思过程与内在规律 ,而且揭示了“神思”与语言表现之间的密切关联。刘勰还在《原道》、《情采》等篇中对于“文”作为审美形式作了本体性的规定和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党怀英是金朝中叶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史学家和书法家,其文章和书法皆为当时第一,以高文大册主盟一世,在金代文坛占有重要地位。他为官清正,为诗隐逸,为书精绝,主持刊修《辽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4.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虽有西学背景,却放弃了西方文论的学理言说,从直观出发,整体把握,致力于开掘批评者与作者之间的灵魂共振;用隐喻与象征的形式表达生命体验,以艺术通达真理,呈现出鲜明的诗性特质。其文论的诗性品质正是中国诗学传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扬雄继孟子、荀子之后,明确提出明道、征圣、宗经的文学主张,进一步发展儒家的文学思想,同时吸收道家思想营养,崇尚自然。他论述文与质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强调华实相副、事辞相称的观点,发表心声心画、弸中彪外、因循革化的见解。他开始称赞司马相如的辞赋,后来批评汉赋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既肯定屈原的高尚品格和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又依经立论,有所异议。  相似文献   

16.
苏舜钦文学思想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舜钦文学思想的出发点是“文必归于道义”,因而强调文学创作的功利性;体裁上他倡导古文歌诗;表现方法上他反对雕琢繁缛的文风;诗歌风格方面他主张“豪迈哀顿”、“宏放”、“劲峭”。他的创作主张和实践在冲决浮靡的西昆诗风和文风、为宋诗的发展开辟新道路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汤显祖登上文坛之际正是后七子复古格调派兴盛的时期,他与复古派的王世贞兄弟的矛盾在后世的记载中被故意夸大。汤显祖的文学思想比较复杂,其诗、文与戏曲理论差别较大。在戏曲理论与创作方面提出尊情观,对公安派有明显的影响;可诗学理论则受李、何格调派影响比较明显,与王世贞兄弟分歧甚小。汤显祖整体文学思想具有明显的调和性。  相似文献   

18.
罗兰&#183;巴特的文本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特的文学理论尤其是他的“文本”理论独树一帜。他的“文本”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他把“作品”与“文本”加以区分,把“文本”看成动态的生成过程,并对“文本”作了详尽的分类。巴特的文本理论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重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赛义德,已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教授,世界闻名的文学、文化理论家和批评家,有着复杂而矛盾的特殊身份,其批评议题广泛,其中批评家的“现世性”强调批评家工作的定位以及批评家的作用,其特殊身份对该议题的选择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将在分析其身份的基础上解读其批评家的“现世性”这一议题。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文学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创造性。他从文学具有"不用之用"的功能和形象直观的特点出发,将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融汇于文学教育之中,坚持"教复非常教"的文学教学原则,开创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教学与创作相结合的大文学教育实践之路,对有效推进今天的文学教育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