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道德教化对预防职务犯罪无疑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但站在人性善的角度上将道德教化的作用绝对化和万能化,陷入道德理想主义的泥潭,将使职务犯罪预防的收效甚微。预防职务犯罪的关键是制约权力,而制约权力应着眼于人性恶的假设,从人性恶出发,用民主法制建设去遏制人性的弱点,以达到从根本上预防职务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在20世纪初年中国蓬勃兴起的社会主义思潮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的特色表现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中国儒家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它继承了“经世致用”精神;重视道德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提倡社会物质和道德教化协调发展;坚持“和而不同”、“过犹不及”的中庸哲学。这对于我们今天如何继承和发展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积极心理学是二十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新的心理学研究思潮,它关注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包括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征、积极社会环境。本文详细的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发展背景,研究状况,及其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4.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它注重研究人性的积极方面,倡导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这种思潮对于高校的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其启示主要体现在对人格教育目标、人格教育内容、人格教育方法、人格教育环境、人格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与明清之际人文主义思潮相呼应,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一书,肯定人情人性,具有封建社会晚期鲜明的时代文化特征;曲笔为文,鞭挞丑恶,深刻地反映了现实世界的种种矛盾,目的是匡正民俗,复淳世风。通过对笔记中伦理观念的嬗变和因果报应问题的文化意蕴作了揭示和评述,肯定了其反对以理窒欲的人文精神和劝善惩恶的警世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积极心理学:人性的理性复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积极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新近出现的一种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反对传统心理学有关人性的消极隐喻及其对消极心理研究的过度偏爱,强调人性的积极性,主张心理学重在研究和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而使人真正成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扬弃,是对人性的理性复归,反映了时代精神和需要。  相似文献   

7.
商鞅法家认识到人性逐利的客观现实,摈弃仁义而转向以法度为中心的人文,提出了“德明教行”的道德教化思想。在营筑德化的具体过程中,确立“壹教”为教化原则,重视实用的价值取向,奖励耕战,推重“立法化俗”的调控实践,依归因循,强调刑罚和教化之间保持适当张力的重要性,最终使“壹教”在微观和宏观的视域里得到整合,在静态和动态的样态下得到互动,意义积极而深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以显学墨家学派人性素丝论为代表的天赋自然论,认为人性本如丝,无分善恶;人性易受环境染习,可以为善,亦可为恶;人性的善恶完全是后天教育、环境熏陶的结果,后天的教育与环境之于人就像"染缸"与"素丝"。该思想是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出发去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的,强调了教化对于人的重要作用,是对"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个问题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9.
文言小说的创作动机是复杂多样的,"劝诫教化"就是其中之一.它从文言小说的诞生之日起,就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发展至宋代,终于成为普遍创作动机之一.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对提高小说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过分强调这一动机,对小说的发展又起了极大的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10.
周王权衰弱之后,民间疑天、怨天、问天思潮相继发生,儒家论天思潮由此兴起.孟子对"天"进行了形而上的改造,贯通"天"与"人性",提出了"天爵"理念,认为"天"赋予人"仁义忠信"四爵,从而论证了"天"作为"至善"的道德本体意义;荀子指出"天"生养万物的自然功能,认为"天行有常",并不干预主宰人事,但天赋人喜怒爱恶的本性,需要礼仪制度、伦理教化来规范人事。  相似文献   

11.
加达默尔在其《真理与方法》一书中论述的教化思想,是针对现代社会的现代自然科学方法造成的人性分裂而提出来的。他认为弥合现代人的人性分裂,必须以人文主义的教化思想来恢复完美的人性。孔子更是把文学的教化思想作为完善人性,实现伦理政治的得力工具。在完善人性这方面两者是相同的。但因两者所处时代不同,面对的社会状况也不一样,因此,加达默尔侧重人性中的感性,强调理性不要超越感性;而孔子侧重于人性中的理性,以理性来充实感性。另外,加达默尔注重主体的精神普遍性在艺术经验的理解和交流的过程中提升和转化,而孔子则侧重于文学艺术的工具地位及对人心的伦理道德塑造和实现伦理政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徽州村落教化的形式多样,如祠堂、族谱、学校、乡约等。它也呈现出自身的一些特色:村落教化走向生活化和规范化,经商与入仕并行不悖,注重对童蒙的教化,徽商成为地方教化的推动者。这些对徽州村落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保守主义是资本主义思潮中的重要流派 ,是自由主义之后对封建专制的又一种否定力量 ,也是对极端自由主义和理性激进主义的回应。保守传统和秩序中的自由是保守主义思潮的基本命题。它对人性、理性持悲观的看法 ,因而主张法治和有限政府 ,但不反对从传统秩序中吸取营养  相似文献   

14.
当代哲学一种基本思潮是对普遍人性进行彻底解构,宣告人要死、人该死和人不得不死。然而,当代哲学宣布人之死并未带来个体的真正诞生,脱离普遍性的孤独个体仍然不是人的真实存在,其同样导致了人的虚无化并走向了虚无主义。走出人性虚无主义困境,既要反对和批判脱离特殊性的普遍人性,也要反对和批判脱离普遍性的原子化个体,坚持普遍人性与特殊个人的统一,坚持特殊性包含于自身内的普遍人性。  相似文献   

15.
《心》是夏目漱石的后期代表性作品,它通过对年轻时期知识分子的先生、K和“我”的心理描写,反映了处于当时日本社会急剧转型期的青年人对爱情与亲情、对人性善恶,及在他人和自我关系处理方面的思考,和彷徨不安的心理状态.这部作品对当今的年轻人也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教本,其教化和启迪作用值得人们去重新翻阅,从中获得心灵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论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及其理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化就其基本特征而言是理性主义的或注重逻辑的。然而从近代开始,特别是在当代.非理性主义已成为一股强劲的哲学和社会思潮,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作为与经验表述、理性思考和逻辑分析相对立的非理性主义,尽管以意志、情绪、欲望、信仰、悟等方式表现出来,却同样在存在论、价值论甚至知识论等传统哲学领域中显示了自己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实事求是地界说这种思潮,特别是正确地对它作出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人性学说和道德问题有深刻的联系。文章认为要联系传统伦理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发展观来研究理性人性思想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思潮与神学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基督宗教神学理论所触及的热点之一。就其本有意向而言,后现代主义在社会运动、哲学反思诸领域表现出对宗教信仰及其神学理论的抨击和否定。但这种后现代思潮的反传统性和对现代性的批判精神,却出人意料地在当代神学中引起了积极反响,导致其神学发展引人注目的新动向。本文分析了当代新教神学和天主教神学对后现代思潮的正视、回应和重构,指出这种对后现代思潮的积极回应本身已说明,当代神学对重构西方精神及其价值体系仍有着巨大影响或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最新一轮自然主义运用演化论和神经科学等生物科学中的研究成果对人文学科提出了一些批评,"教化"的可能性及合法性是焦点之一。新自然主义认为,文明教化事业远非人们长期公认的那么重要,因为人的禀赋早已在漫长的演化中形成脑结构并固定下来;人与动物之间具有强连续性,人根本没有"自由"意志做违反自然"法则"之事,相反应当为其自然性感到骄傲和满足。教化作为对自然的干扰是无用而有害的,是"扭曲人性"。然而"新科学"在自然研究方面的成功并不能保证自然主义的"新思维"对人文学科的批判之有效性。人性固然有其自然的一面,但并不完全是自然的,它有超自然的维度,表现为追求自由并有责任意识。人之为人不是脑科学和演化论能充分说明的"事实",而必须靠文明教化来"生成"。  相似文献   

20.
善恶与教化──兼论基督教和儒学的人的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史上长期以来关于人性善恶的讨论,仔细考察起来,乃是思想步入的一个误区。通过对基督教和儒学的人的理论的考察,我们发现,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是先天的,善恶则是后天的,所以人性不可以言善恶。只有人的本质,即人的社会属性才可以言善恶,但抽象的谈论也没有什么意义。真正说来,人们只能说某人或某个团体的某些行为是善的或恶的。善恶的观念是通过教化而获得的,而教化又蕴含着内在悖论。所以人的理论的核心应当从关于人性善恶的虚假问题的讨论转移到对人的本质、人的行为和教化的思考上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