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印度与中国在近代的交往中合作与冲突兼而有之。若以古典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来观察,则两个相邻而同时崛起的大国势必走向冲突,而当今印中关系虽屡有龃龉,却能异中求同,摆脱古典理论的僵局。这样独特的交往风貌,源于两个文明古国在吸收近代民族国家理论之前就已拥有丰厚的历史与文化视野。在印度方面,与西方现实主义不同的是,其知识界自诗哲泰戈尔创立中国学院以来便一直以强调精神文明的观点来认识中国,即使是这样的观点也使其对中国的认识尚有不够全面之处,而中国出乎预料的行为进一步带动了知识界的讨论,形成今日印度和中国研究社群的多元风貌。 相似文献
3.
日本战败之后,经历战争的一代知识分子曾经为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而致力于思想与知识生产,但随着世代更迭,战争记忆的传承在思想史上经历了一个断裂时期,而日本的学院体制也妨碍了其中国观的建设性发展。竹内好在这个时期敏锐地察觉到,日本社会对中国日益失去探求心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危险,即在日本,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未知国度”。中日之间为了真正消除战争,相互理解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友好的层面,竹内好设想的“内在于日本的中国”至今对我们仍具有认识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观念的提出,已不同于歌德和马克思当年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它既包含有那种世界主义的乌托邦理想,同时又是一种消解中心、多元并存,以全球化眼光看待本土经验的文学实践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场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地域文化的大合唱,也是一场文化战争,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6.
7.
以日本遗孤为题材的《大地之子》是山崎丰子"战争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也是在中日都产生很大社会影响的作品之一。作品取材于中国东北,故事置于二战后至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大背景下。山崎丰子从生活在中国东北的战争遗孤陆一心的视角解读"二战后遗症"——日本遗孤问题,并描写了冬季严寒,土地广袤的东北自然风貌特点,塑造了大爱、宽容的东北人形象。《大地之子》将中国东北描写得鲜活、生动,比较客观地展现了当时中国东北的风貌。但是对战争的描写具有一定的民族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乱世英雄的道德光环与悲剧结局--论中国古代战争小说的英雄崇拜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雄崇拜是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但每一个民族基于各自的政治历史、文化传统和宗教意识,又有不同的英雄崇拜标准.以<三国演义>、<水浒传>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战争小说对于英雄的崇拜不仅仅是崇智和崇力,更注重英雄的伦理道德标准.由于过分强调英雄的道德修养,同时又无以调和高尚的道德理想与严酷的现实生活的矛盾,使英雄们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的对话<吕西斯>的开场部分即彰显出作者在情节设计和场景设置方面的精巧用心,众所周知,柏拉图对话的开场总是与对话的主旨紧密相联,对话表面的情境与内部的情节动力相互交织.本文紧扣<吕西斯>开场部分的戏剧化场景及情节描述,分析<吕西斯>的戏剧化特征,试图揭示柏拉图的哲学思考与戏剧性对话场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我叫市川真,说起我家三代人与中国的缘分,与许多日本老百姓家庭一样,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日本和中国这邻邦靠得太近,你打哈欠我就着凉,我咳嗽你就发烧,关系如此密切,大家都和中国有或深或浅的缘分。和平年代还好些,可以从中享受,战争年代就苦了,大家颇受磨难。我父亲那辈是个不幸的年代,负面的话题不胜枚举,有些事情不好写或者不宜写。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在清末法制改革过程中,中国对大陆法系的德国法的继受,而这种继受是通过直接向德国学习和通过日本为中介向德国学习两个途径实现的,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对清末中国法制改革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此后中国的法制始终遵循着大陆法系的模式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近代天皇制政府为了增强其统治的“正统性”和“有效性”,拾起复兴中的神道教义,鼓吹“天照大神”庇护下的“皇国神运”。伴随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对外侵略扩张,神道与明治政府结合得愈加紧密,逐步成为君临天下的“国家神道”,进而国家神道终于超越了所有宗教信仰,成为国教。“德意日法西斯军事同盟”形成后,天皇制政府为了将日本国民牢牢地捆绑在军国主义战车上,在实行严酷的政治专制的同时,以国家神道统摄民众的精神世界,使近代日本国家发展走向歧途。 相似文献
13.
1987年2月27日,中央军委召开常务会议,专题听取总参谋部关于全军“七五”期间装备规划的汇报。按照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性,会议对各军兵种装备发展的优先顺序排了个座次,依次为陆军、空军、二炮、海军。这是当时中国各军兵种地位的真实写照。“打仗主要靠陆军。”这次会议上,一位军委领导这样表态。此外,空军和二炮也是重点。海军呢?“海军也要上,但放后点。核潜艇不要造新的了,把现有的维护好;航空母舰,这个想法到21世纪再说。” 相似文献
14.
2014年6月末,陈宪忠回国了。这个当过15年兵、在伊拉克生活了整整30年的中国人,已经习惯了这个国家从未间断的枪炮声,"就当放鞭炮。"对于他在当地的坚持,新华社2007年曾报道说:"陈宪忠目睹过哄抢、枪袭、爆炸、绑架,但是他希望在伊拉克有所作为的志向似乎一直没变。"不过,在2014年伊拉克的新一轮动荡中,陈宪忠最终决定离开。自从1988年两伊战争结束,在伊拉克的中国人随着接连不断的战乱,像候鸟一样在亚洲的两端往来。20多年过去了,参与这种迁徙的中国人越来越多。目前, 相似文献
15.
16.
基于投入产出法,以二氧化硫作为污染的代表性指标,测算2004—2010年中国制造业各部门的直接污染排放系数、完全污染排放系数及出口贸易隐含污染,利用结构分解法将隐含污染变化量分解为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2004—2008年,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隐含污染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即超过一半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是由贸易伙伴国的进口需求引起的。我国制造业各部门的直接污染排放系数和完全污染排放系数都有所下降,说明各部门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规模效应促使出口贸易隐含污染排放增加,技术效应促使制造业出口贸易隐含污染排放减少。未来,应当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加强引导,实施绿色贸易政策;构建新的污染排放责任归属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中国法律史研究创新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正茂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1):100-109
本文认为,传统观点把法律史当作阶级压迫史看待,掩盖了法律史的真正本质。法律在人类争取自由的艰难历程中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法律史是人类解放自身的历史”。中国法制史有三个重要特点:吏民兼治而以治吏为主,赏罚并行而以激励为先,律例并行而常以例破律。基于上述认识,作者指出有必要重新认识中华法系的地位及作用,破除西方中心主义的偏见,创建适合转型期中国国情的“中华发展法系”。 相似文献
18.
19.
国防教育在国防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未来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国防教育较之机械化战争条件下,国防教育的方式、手段发生一系列新变化,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主要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学术界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中国(大陆)学术界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情况的综述和评论。文中 回顾了中国学术界“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史,对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在此基 础上,总结了中国学术界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的特点,并对该研究所反映出的中国学者的 历史认识、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学者的反思进行了评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