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忱 《唐都学刊》2006,22(6):19-21
对唐初文坛华艳的文风,历来研究者们都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是这种文风的积极倡导者,他的文章也是华靡浮艳的。其实,唐太宗喜好美文不假,他的文学作品中也确实有风格卑弱之作,但其公文作品风格却比较质朴,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太一样。从公文内容与写作特色等方面对李世民公文文风的辨析,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谈唐太宗治国的领导艺术王威力唐太宗在位统治时期所形成的中国传统领导思想和领导艺术的突出贡献不在于原理或观念的创立和更新,而在于出色地将前人的真知的见付诸实践,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一、研究唐太宗的治国大义──民本思想,坚定树立人民群众是国家主人翁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政治上的唐太宗似乎早有定论,而文学上的唐太宗尚悬而未决。假如我们把梁、陈、隋三代帝王的诗作看作一个大背景,并从中探讨唐太宗的诗及其对转变诗风的作用,也许会对文学上的唐太宗作出近乎公允或比较合理的评价。一在这个大背景中,梁、陈作为前景,以萧衍、萧纲、陈后主的诗作为代表,梁、陈两朝是帝王宫体诗产生、发展以至堕落的时代;隋代作为后景,以隋炀帝的诗作为代表,如果套用闻一多先生“以宫体破宫体”的提法,隋朝则是“以山水破宫体”的时代(至于其程度、效果则又当别论)。梁、陈三主皆以宫体诗作见长。但其情况却各异。萧衍的宫体诗除《游女曲》  相似文献   

4.
唐初人才盛极一时,王夫之说:“唐多能臣,前有汉,后有宋,皆所不逮”,高度评价了贞观时期人才济济的盛况。究其原因,唐太宗卓越的人才观是个重大的推进因素。归结起来,兼明善恶、捨短取长,广开才路、善于驱驾;才行俱兼,任贤致治,大体上是唐太宗人才观的集中表现?探讨唐太宗的人才观,吸取其成功的用人经验,我们可以从中获得重要的历史启示。兼明善恶舍短取长人才能否得以施展才能,关键在于选用者的识拔能力,世称唐太宗明于知人、善于用人,征诸史实,殆非虚语。贞观晚年,他总结了自己的用人经验,深刻地指出:“用人主道,尤为未易。已之所谓贤,未必尽善;众之所谓毁,未必全恶。知能不举,则为失材;知恶不黜,则为祸始。又人才有长短,不必兼通。是以公绰优于大国之志,子产善为小邦之相。绛侯木讷卒安刘氏之宗,啬夫利口不任上林之令。捨短取长,然后为美。”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归纳起来主要是:知人要兼  相似文献   

5.
唐太宗为何竭诚纳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太宗的求谏、纳谏,一向被传为美谈。论者无不肯定他这方面的高尚品质,这没有不对之处。可是,唐太宗为何如此卑躬屈膝地听取巨下意见,论者多归之于他对“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深刻理解和认识。我们认为这是不全面的,没有点出其要害,唐太宗那样做是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的。那就是,他的行动是和他面临的处境有着密切关系的。唐太宗于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在玄武门亲手射杀长兄李建成,夺得帝位,制造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  相似文献   

6.
1949年,新中国诞生前夕,毛泽东谆谆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艰苦奋斗”是毛泽东同志在建国之初讲话文稿中经常出现的特色字眼,也是毛泽东的一个重要的“立国”思想。 初得天下,何以治天下?中国历史上贤明的开国者都曾用心探讨过这一问题。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初年告谓侍臣:“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他的“草创难守成亦难”之见解,去奢省费、澄清吏治之举措,不仅直接造成了唐初的“盛治”,也给后世以鉴镜。  相似文献   

7.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考论黄朴民《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又称《李卫公问对》、《唐李问对》、《李靖问对》,或简称《问对》,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内容相传为记录唐太宗和李靖关于军事问题的问答。在宋代神宗元丰年间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关于《唐太宗李卫公问...  相似文献   

8.
唐初贞观时期(六二七——六四九年)在法制方面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唐太宗贞观时期为我国封建史上的黄金时代,向有“贞观之治”之称。但在唐太宗即位初年,国库空虚,灾害不断,民生困苦,边防不宁,政权很不稳固。当时,“太子(李建成)派”的余党还“散亡在民间,虽更赦令,犹不自安”。“河北州县素事隐(建成)、巢(李元吉)者,……曹伏思乱”。就在他登基后的第二十天,北方的突厥骑兵四十万人,竟打到了长安城郊的渭水便桥,形势十分严峻。怎样收拾这副烂摊子,复兴被破坏了的经济文化,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成为贞观朝廷的头等大事。唐太宗在短短的时间里,调动了整个统治集团的积极因素,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贞观之初,民族关系比较复杂,民族矛盾也比较尖锐。魏徵吸取隋朝国力强盛却仅历二代而亡的教训,结合当时民生凋敝的现实状况,抓住唐初民族关系的主要方面,提出了以偃武修文、勿劳弊中国、以道御之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思想。这些思想大多为唐太宗所吸取,开创了经过魏晋南北朝之后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崭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在柏拉图和色诺芬看来,人们日常的饮食习惯并不仅仅影响身体的健康,它也与灵魂的美德息息相关。在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过程中,可以同时训练我们的"勇敢"和"节制"等伦理德性。贤明的立法者应该对此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李勣与八主     
曹印双 《唐都学刊》2008,24(4):11-13
考察李勣与翟让、李密、唐高祖、窦建德、李建成、唐太宗、李承乾、唐高宗的关系,发现李勤侍八主而不倒的关键在于他能在两难处境中,始终兼顾矛盾双方,积极采取合理的行为态度,真正游刃有余地运用了儒家中庸思想,使之地位始终不倒.  相似文献   

12.
唐太宗不但在政治方面开创了有名的贞观盛世,更是当时的文坛盟主,在文章方面亦颇多创新之举。他不但以实践者的身份在题材、内容、句式骈偶、用典等方面对六朝骈文旧习有所突破,并且提出了新的文风标准,其个人作品也颇有文采,这些情况均标示了唐初文学的渐变趋势,也表明了唐太宗在骈文发展史上的一席重要地位。李世民的文章题材广泛,内容充实,情感真切自然;为文骈散兼用,事典熟悉,使文章更为通脱流畅;反对六朝绮艳文风,倡导为文要庄和典丽,文章颇富文采。这些都对当时骈文乃至整个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秦本纪》在记述秦穆公之亡时对《左传》中《黄鸟》相关叙事文本的载录,一方面展示了秦穆公的"杀贤"之行,使其与前文近乎完美的形象形成极大反差;另一方面其中"秦不能复东征"的预言也与后文秦国最终"东征"成功的历史事实不符.这两重文本的矛盾并非是司马迁在叙事中的困境与失误,而是寄寓着太史公深刻的"过秦"思想,是其历史逻辑、著史考量与宏阔历史视野的综合展现.秦穆公贤明厚德,死后却留下"以人为殉"的污名,一生尽力伐晋,却屡屡受挫.司马迁以一国之事系于一人之身,暗示了秦文化的残暴与落后造就了秦穆公的悲剧,也为秦国最终二世而亡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4.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位的二十三年(公元627—649年)政绩卓著,历来为史学家所称顷,被誉为“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里最为突出的太平盛世之一。唐人吴竞编著的《贞观政要》分类编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的问答、争议和大臣的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设施等。它和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有关贞观政事的记载相比较,更为详细,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关唐太宗和唐初政治的重要资料。我们认为对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广大中青年干部来说,这是部很值得一读的史书,是可以从中受到裨益的  相似文献   

15.
<正> 唐帝国建立,版图辽阔,民族融合,“四夷降伏,海内义安”。这是唐太宗继高祖时平定中原后,又以大半生的精力征服或怀柔边境各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而出现的统一局面。民族和睦,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北方边塞重镇幽州,贞观时期各民族在这里聚居,向着显要名城发展。本文试就这一时期幽州城发展的史实,做简略的论述。一、唐太宗与幽州城形制的确立幽州治所为蓟城,也称幽州城,城址自魏晋以来没有扩大迁移,但其形制规模至唐代才  相似文献   

16.
《学问》2015,(2)
唐朝初年,唐朝与高句丽的关系十分不稳定。公元640年,陈大德受唐太宗之命,出使高句丽,一方面持节答谢高句丽太子桓权入唐,改善双方关系,一方面觇国虚实,为日后唐朝出征高句丽做好情报准备。陈大德不辱使命,缓和并稳定了唐丽关系,并著有一部史料价值极高的《奉使高丽记》遗世。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七七年夏天,我在《光明日报》《文学》副刊发表了一篇短文,题为《“秦王”辨》,批判“四人帮”。“四人帮”把李贺归到“法家”,论证之一,即《秦王饮酒》歌颂了秦始皇。文章主要驳这一点,并提出“秦王”当指唐太宗李世民。一位同志看了以后说,《秦王饮酒》是否写秦始皇,这是学术问题,可以讨论。文章却把它和“四人帮”挂在一起,作为批判文章来写,这不是商讨问题的态度,弄得不好,就流于简单化和主观武断。我听了觉得说得对。但文  相似文献   

18.
金世宗的人才思想隋喜文金世宗完颜雍,史家评价他是金代九君中最贤明的君主。尤其是他在用人上,反对循资守格,主张破格选拔和使用人才,有过一些精辟独到的见解,对今人颇有借鉴和启迪。金朝中期以前,像我国许多朝代那样,在用人上是严格地论资排辈的,形成一套讲资论...  相似文献   

19.
唐人小说以相当的篇幅塑造了隋唐时期的一系列帝王形象,其中隋炀帝、唐太宗和唐玄宗三者最为典型,各有其代表性.隋炀帝是纵欲亡国之君,唐太宗为英明创业之主,唐玄宗则前后期各居其半.三人的共性特征是皆绝顶聪明,其成为明君与昏君的关键就在于;在理智和欲望的冲突、碰撞中,何者取得主导地位.唐代士人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情节、传神的细节等小说艺术强化之,寄寓了企盼"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再现于当代的文化心理.唐人小说中的一系列帝王形象典型.蕴涵着丰厚的思想文化内涵,具有超时空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陈百川 《东西南北》2010,(11):16-17
武则天,名曌(音zhao,同照,武则天为自己造的字,意指日月当空),字明空,女,汉族,624年2月17日生,属相猴,宝瓶座,山西省文水县人,无学历,十四岁选秀进入皇宫,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五品嫔妃才人,二十六岁为死去的唐太宗恪守贞节,在陕西省西安市感业寺出家做尼姑,二十八岁,被唐高宗李冶重新招入皇宫,先后担任宫女,嫔妃昭仪,三十二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