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用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解读莎士比亚的收山之作《暴风雨》,力求通过剖析文本中呈现的野蛮化他者和种族自恋的对比性写作,揭示文本中潜藏的殖民思维。指出《暴风雨》为盎格鲁·撒克逊种族神话奠定了种族自恋、丑化土著、面向海外的基调,并对后辈作家将帝国话语与白人神话联系在一起的殖民想像提供了生动指向。  相似文献   

2.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小说中对少数族裔者的客体他者化现象以及他者化主体自身为寻求主流精神归属的种种模仿行为,可以揭示隐匿在美国文化深层的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3.
以电影为切入点,分析了近年来西方电影中的中国元素,阐释西方电影在对中国进行描绘时所带有的东方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因素.认为在西方人眼中,东方文明依然是一种"他者"的存在,西方对东方依然具有很强的误读性,想在文化上再现他们殖民主义时代的"辉煌".对于中国人来说,要打破这种现状,必须重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并加强自身文化的输出.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明了殖民主义批评是一种政治批评 ,而作为当今西方显学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则是一种文化批评。深入研究了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范畴中的东方主义文化批评和女权主义文化批评 ,并指出了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批评对我们实现文化战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另一种东方主义:超越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遮蔽了另一种东方主义。西方文化传统中 ,有两种“东方主义” ,一种是否定的、意识形态性的东方主义 ,一种是肯定的、乌托邦式的东方主义。前者构筑低劣、被动、堕落、邪恶的东方形象 ,成为西方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精心谋划” ;后者却将东方理想化为幸福与智慧的乐园 ,成为超越与批判不同时代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乌托邦。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只关注否定的、意识形态性的东方主义 ,但是肯定的、乌托邦式的东方主义 ,在西方文化中历史更悠久、影响更深远 ,涉及的地域也更为广泛。它所表现的西方世界观念中特有的开放与包容性、正义与超越、自我怀疑与自我批判的精神 ,是西方文化创造性的生机所在 ,也是我们在现代化语境中真正值得反思、借鉴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着力从后殖民的角度 ,重新探讨莎士比亚最后一部伟大浪漫传奇剧《暴风雨》的现实文本意义。围绕种族、性别、他者等后殖民关键词 ,就剧中故事发生地的历史依据所体现的殖民主义象征意义、剧中代表人物蕴涵的殖民话语中东方主义思维方式、被歪曲表征的被殖民者形象、后殖民语境下被殖民者的悲哀四个层面探讨《暴风雨》的殖民主义主题。揭示了普洛斯彼罗代表的西方传统人文主义虚伪的一面 ,指出它在殖民时代所蕴涵的殖民者的霸权本质 ,透视了凯利班象征的被压抑的被扭曲的“东方世界”的文化起因。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意义上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是一个英雄 ,他以其顽强、坚韧和智慧与艰险的自然环境作斗争 ,最终成功地成为荒岛的主人。但在后殖民主义视野的观照下 ,鲁滨逊这一英雄形象被解构 ,而代之以早期殖民者形象。在旧殖民体系已然瓦解的今天 ,西方文化市场仍存在一种倾向 ,即持“西方中心论”者歧视、扭曲东方文化 ,只有那些符合其心目中所塑造的“东方形象”的东方文化产品才有可能进入西方文化市场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作家哈金的长篇小说《自由的生活》自问世来受到了亚裔文学作品批评界广泛的关注。本文采用后殖民理论的视角,即爱德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理论、斯皮瓦克的"属下"(subaltern)理论和霍米·巴巴的"杂糅性"(hybridity)和"模拟"(mimicry)理论分析《自由的生活》中作品人物在西方主流的美国社会中挣扎奋斗,寻求了解个体身份认同和差异文化融合的可行方式。  相似文献   

9.
约瑟夫·奥尼尔的《地之国》被认为是近年来最出色的表现9.11事件后美国的作品之一,但字里行间表现出的后殖民主义特征才是其最引人瞩目之处。小说以回忆录的方式记叙了两个不同肤色、不同阶层的男人在美国的境遇和友谊。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出发,从移民的美国梦想、身份建构和文化认同几个方面阐释作品的深刻内涵,探索众多移民在西方文化中心论依旧盛行的今天,在全球化的时代获得物质和精神双重满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肯尼亚第一位总统肯雅塔的寓言故事《丛林里的绅士们》,可以发现其作品对东方学立场上的"他者"形象的颠覆和强烈的民族文化、民族独立思想。  相似文献   

11.
文学经典文本并非独立存在,它与这个世界的众多方面,如政治、社会、文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从萨义德的后殖民理论角度出发,分析狄更斯在维多利亚时期的大英帝国历史背景下的写作,挖掘其小说中蕴涵的殖民话语与帝国意识。这种解读不仅有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好地欣赏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文学内涵,更有助于我们摆脱以往纯学科研究的局限性,拓展文学研究的领域与空间。  相似文献   

12.
《吉姆老爷》的后殖民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拉德的《吉姆老爷》编造在亚洲重建殖民主义秩序的白色神话 ,乃是 1 9世纪英国小说帝国叙事的重要文化档案。不过 ,由于康拉德只是一个来自欧洲边缘的帝国雇员 ,所以他的小说在宣扬帝国意识的同时又伴随着一种破坏性的解构  相似文献   

13.
《往年纪事》是俄罗斯最早的史书之一。它记录了罗斯的起源和国家的建立。以往的评论往往只涉及它的历史作用和它的文学性,而如果从福科的话语理论的角度,从民族的、宗教的和性别三个方面分析作者编撰历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话语意识形态,最终得出结论认为,历史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是由受说者的意识形态所影响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批评性话语分析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最近20年来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它旨在透过话语的表面形式,揭露隐藏在话语背后的社会原因,以及存在在话语之中的权力关系。文章主要阐述了批评话语分析的历史与现状、理论基础、话语观,等等。  相似文献   

15.
语境的理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以语言的方式而存在.语境是言语活动的环境以及言语活动所创造的能够引发语言滋生复议的"语义场".语境从形式上分大境和小境.一个文本是一个大境,构成文章的字、词、句、段甚至标点,分别又各是一个小境,数个小境合起来组成一个大境.从内容上语境又分内境与外境.内境主要指语义信息,而外境主要指话语结构的有关背景知识.语境是审美的.一个优美语境必然具有蕴合性、感染性和启迪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6.
大多数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都选用政治新闻、经济新闻作为分析的文本,却极少采用体育新闻、娱乐新闻、自然灾难新闻等来作为研究对象.文章选取灾难性新闻语篇为分析对象,以期对现有的批评性新闻语篇分析做个补充.文章旨在通过研究美国媒体对汶川地震事件的报道,来论证主观性同样存在于貌似"中性"的灾难性新闻语篇中,并揭示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电影《黄石的孩子》对中国抗战的历史蓄意进行误读。影片中的后殖民话语令人生厌;虚无主义的历史观别有用心;抽象的人性论阐释其实质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渗透。跨文化流传中,影视传媒历史之维的失真,可以通过症候式阅读,在比较文学视域下运用后殖民理论解释,发掘其深层原因。应当警惕后殖民话语霸权对中国历史的歪曲,提高国人有效利用影视平台对外宣传国家形象的意识。  相似文献   

18.
被认为是当今世界十大作家之一的戈迪默作为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得主曾是中国学界广泛关注的对象,但紧随其“高出镜率”的却是“低研究度”,对其文学的研究未能真正深入展开,个中症结:意识形态化的遮蔽、地域性认同的疏阔、理论标签式阅读的空洞等,正是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中的通病。  相似文献   

19.
图式是人的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知识的组织形式,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周围事物的基础。分析了图式与语篇听辨的关系,指出图式是口译职业技能的重要基础,并对其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