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湟文化的历史地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就河湟文化的历史地理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河湟文化的产生有其历史地理的原因;地理环境是形成河湟文化特征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国学大师和文化巨人。他在美学、诗词学、戏曲史、甲骨学、敦煌学、古器物学、中国上古史、辽金元史和历史地理等学术领域,都做了开拓性的贡献。他尤其精于史学考证,在古代历史地理研究、西北历史地理考证、古代游记行记校释及治学方法等方面,在历史地理研究中都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近10多年来,西南、全国及港台学者对西南历史地理作了一些开拓性研究,取得了许多十分可喜的成果.一、西南历史政治地理方面取得的成果最为突出在政区沿革和地名索考方面方国瑜先生在《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一书中对从上古到明清今云南、贵州大部及四川西南部政区治地沿革、民族部落、山川、馆驿关津作了系统考释,征引广博,考征精辟,成为研究西南历史地理的必读之书.蒲孝荣的《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一书,对战国至建国初四川政区治地沿革作了系统爬梳和注释;吴光范的《云南地名探源》一书,对云南地名发展的特点作了深入探索,特别对傣、彝等民族地名作了开创性研究;史继忠执笔的《贵州通志·地理志·历史沿革》则对贵州从春秋到现在政区沿革和民族部落作了全面系统爬梳通释.  相似文献   

4.
地域文化的内容较为宽泛.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各民族、各地域文化共同创造的历史.宁夏地域独特,文化多元,文化的地域特色鲜明.宁夏历代移民开发不断推进黄河农业文明发展的同时,孕育了丰厚的地方历史文化.宁夏地域文化,是地方人文精神传承的道德追求和价值取向的体现.宁夏地域文化需要挖掘,需要传承,需要创新,这是时代的责任与使命所在.  相似文献   

5.
2010年12月3日至5日,由重庆市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委会、重庆市巴人博物馆、重庆师范大学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重庆市巴人博物馆承办的巴文化研讨会暨重庆市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委会第四届年会在重庆市九龙坡区巴国城九龙园区举行。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大学、陕西、四川、重庆、湖北、贵州等地各大高校、地方博物馆、文管所等二十多个相关研究机构和单位近80余名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与会代表围绕巴文化与重庆历史地理、巴文化与重庆及周边地区历史发展进程、重庆区域经济开发与借鉴三个年会主题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入研讨和互动交流,充分体现了各地专家学者对本次研讨会学术主题的热情关注与精深思考。  相似文献   

6.
徐少华同志的新著《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以下简称《南土》)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近年来区域历史地理以及楚文化研究领域中一部颅具特色的学术论著。有位教授曾这样评价《南土》一书:“10年辛苦不寻常,精雕细刻出佳作。”据笔者所知,徐少华同志自1982年就师从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石泉教授,先后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在读硕士期间,他就选定了这一课题,并进行了初步探索。在攻博期间,又继续从事这一方向的研究,在其导师的耳提面授、悉心指导下,以此命题撰写成博士论文,洋洋洒洒40余万字。后又经导师的指点,苦心磨砺,反复修改、补充,才于1993年底定稿。本书前后历时10余年,终于结出丰硕的果实。  相似文献   

7.
高曾伟先生主编的《中国民俗地理》已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书是中国民俗与地理研究领域的一支夺目的奇葩,更是从地理学角度研究民俗的起源、发展、传承及嬗变的独特之作。《中国民俗地理》一书立意新颖,结构严谨,内容翔实,寓学术性和可读性于一体。诚如书中所言,“此书深入浅出,文字流畅,雅俗共赏,可供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广大读者阅读,也可供大中专院校地理、历史、旅游等专业的学生及专业工作者参考”。该书吸收了民俗学、地理学研究领域的新成果,从新的角度剖析了居住、饮食、服饰、交通、农业生产、民间传统体育竞技…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深入分析我国历史上辉煌的科技成就的基础上,阐明了进行历史科技地理研究的必要性,初步构建了历史科技地理学科的轮廓,论述了历史科技地理的研究方法和学科地位。  相似文献   

9.
“数字人文”近几年在大陆学界的飞速发展已呈现出改变既有研究范式的现象,对于“数字人文”的迅速普及,历史地理信息化建设不应回避这一现象,而应该反思过去十余年间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笔者认为,历史地理信息化目前面临着发展停滞、创新不足、与研究实际不甚契合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通过扩大软件使用范围、改善数据挖掘的环境、进一步发挥个人研究者的作用等方法是可以得到改善和解决的。历史地理信息化的创新之路就是需要对“数字人文”“大数据”等理念进行大胆尝试,将静态、平面、塔式的历史地理信息化工作方式转变为动态、立体、网络式的工作成果和数据传播范式,进而开创历史地理信息化2.0时代。  相似文献   

10.
秦汉河东郡处于京畿边缘地区,交通便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与交通大发展相反的是,河东郡的文化在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儒学不兴”的状态。本文主要从地域沿革、交通地理和文化地理三个方面对秦汉河东郡的历史地理进行一个整体的梳理和介绍。  相似文献   

11.
人类一切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空间和地理实体,人们为了区别某一地理实体与其他地理实体以适应互相交往的需要,根据一定的特点和规律给他们赋予名称,这就形成了地名。因此,地名是用语言来表述某一地理实体的专有名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地名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词汇,还包含着历史的、语言的、文化的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因此,探寻地名所包含的这些内容具有重要意义。苗语地名是苗族人民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地理实体的专有名词。它是苗族历史文化中不…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特有文化形态的依托和我体。能否挖掘、保护、梳理好历史文化资源,关系到城市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关涉到城市未来的发展与走向。历史文化资源,不但要挖掘、整理、保护,更要优化。优化历史文化资源,就是在文明的大背景下,系统梳理历史文化资源,理清历史发展脉络,理清文明发展足迹,理清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进而树立鲜明的城市文化形象,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历史经济地理为主线,兼及历史自然地理方面,论述了明代以来辽河流域的开发过程及其地理效应.以史为鉴,指出了今后区域开发应该注意的若干地理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章针对历史地理研究上限存在的分歧,指出:没有源头的历史地理学是不完整的历史地理学,它研究的范围应该包含史前地理(原始社会时期地理)。史前地理研究虽然困难,但可以借助其它学科的推动,譬如,可借助与它学科性质不同,但研究的时间、对象、任务、方法和凭借资料有相同或相通之处的史前环境考古的研究成果,而且还可以借鉴其它学科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和新的技术手段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评述陈正祥所著<中国文化地理>一书,分析陈正祥在书中所表现出的文化分析的思维、观念和方法;并企图探讨中国文化的一些基本问题和文化史研究的范式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从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影响力、生产者的生态保护意识及地理标志的文化价值三个方面,剖析了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指出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乡村文明”为阶段性目标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是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的时代契机。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视域来看,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发展之路不应该是一条单调的发展之路,而是兼及经济、生态与文化等内容在内的多样化的发展之路:其一,建立若干适当的产业集群,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其二,积极保护原产地的自然环境,倡导生态农业;其三,深入挖掘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历史意蕴,塑造鲜明的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7.
《图说中国文化基础》一书内涵广博,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等诸多门类,全面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起与发展;该书特色鲜明,是一部融学术性、趣味性、审美性、普适性为一体的中国文化基础读本。  相似文献   

18.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7,(6):F0002-F0002,F0003
2007年9月15日,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与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文史学院共同发起的“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在我校顺利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宁夏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宁夏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及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历史博物馆等文博系统的专业人士,共80多名代表出席了此次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19.
地方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讲,地理学从两个层面研究地方:一是作为空间层级中的地点、位置,二是作为一个具有独特品质的空间。当今最炙手可热的人本主义地理学家段义孚在1975年就曾强调:地方是由经验建构的意义的中心。地方不仅是通过眼睛和思想感知,同时也是通过客观化的经验用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感知。因此,作为独特品质空间的地方,正如段义孚所言,其意义在于它是可以感知的,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视觉、味觉、听觉直接感知,还可以借助文学、诗歌间接感知,在感知基础上形成特有的地方意象。尽管可感知的方式很多,但事实上,经典的文化地理研究更愿意直接或间接地采用视觉的方式去获取地方性知识,形成地方意象,力图以“上帝的视角”来考察文化现象的地域特征,分析其地域差异的空间特点。这样的研究倾向当然与我们以往试图用客观、科学的方法认识地方、解释地方,以使我们能够较为直观方便地把握纷繁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及其与区域之间的关系这一理念有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那些无法用文本表达,甚至难于用明确的语言表达的鲜活文化现象,比如气味、声音等,在这样的研究范式下被遮蔽了。进入新世纪以来,历史地理学者开始将目光投向原本并不能成为主流研究范畴的声音、图像等,将之纳入到自己的研究中来。由于声音在感知地方、获取地方记忆中的作用与意义十分关键,从声音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中可以透视出人与地方之间的关联。因此,本期专题的两篇文章,试图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声音在文化地理研究中的意义。《地方、政治与声音景观:近代陕北民歌的传播及其演变》从声音景观的角度入手,分析陕北民歌在近代中国政治的运作下,从一个地方性的声音景观,发展成为遍布全国的声音景观。作者透过陕北民歌在传播过程中的去地方性的表象,体察到它正是通过与中国共产党及其根据地关联,而一直维持着与陕北地方之间的密切关系。声音与地方之间的勾连跃然纸上。《晋陕蒙汉族民歌核心区析论》以经典文化地理学的方式,分析位于晋陕蒙交界地区的汉族民歌及其分布,在复原其地域特征及其内部区域差异的基础上,从地理区位、自然环境、历史特点、政区设置和方言分区等因素,剖析这一汉族民歌核心区形成的基础。声音与区域环境之间的关系昭然若揭。这两篇文章所研究的区域相近、主题类似,但由于切入点不同,更因为两位作者分别来自历史学和音乐学,有着不尽相同的研究旨趣,因此两篇文章所呈现出的文化地理面貌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这样的学术对话,对促进跨多个一级学科的历史文化地理学发展大有禆益,同时也展示了学科交叉融合所带来的学术进步和学术魅力。至于两篇文章的细微之处所表达出的作者的观点与洞见,还望读者详加审视,并给予教正。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地理标志作为一种知识产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明的传承。本文从地理标志的概念、特征、保护价值等方面入手,介绍了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历史及现状,并分别从地域分布、产品类型和批准时间三个角度,着重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发展情况,并就相关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