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1994年第五期刊发了郝承敦《苏南冲突是“列宁格勒案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一文,本文则对此文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认为“列宁格勒案件”发生的原因与苏南冲突无关,而实由苏联党内斗争所致。具体而言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日丹诺夫与马林科夫之间的斗争;二是马林科夫、贝利亚与日丹诺夫的政治盟友沃兹涅先斯基、库兹涅佐夫之间的矛盾;三是沃兹涅先斯基、库兹涅佐夫与斯大林之间的冲突。这些党内的矛盾与斗争构成了“列宁格勒案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经历了四十多年的艰难曲折、起伏跌宕 ,它由南斯拉夫改革的“风起苹末” ,扩展为震动整个苏联东欧的改革风潮 ,从发端到受挫、从再现到停滞、从实进到演变 ,三次勃兴 ,三次受阻 ,最后在彻底革新社会主义 ,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旗号下 ,出现了向资本主义全面“和平演变”的结局。一、南斯拉夫从“工人自治”到“社会自治”再到危机与内战   2 0世纪 40年代末、50年代初南斯拉夫在铁托领导下 ,顶住了苏南冲突、经济困难、民族矛盾和国际封锁的重重压力 ,率先走上了革新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道路 ,拉开了苏、…  相似文献   

3.
铁托集团一方面以打手姿态出现,认为“近几十年来马克思主义思想落后于现代社会主义的发展了”。“只有南斯拉夫的反对斯大林专制的斗争在这一方面打开了第一个缺口,在实践和理论上实现了认真的、坚决的对斯大林主义的批评”。另一方面又把自己扮演成“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英雄”。如在他们“七大”通过的纲领序言中说:“……它力求从理论上总结南斯拉夫共产党(即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的一些基本经验,即它领导革命——改变社会经济基础,以及实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建设其  相似文献   

4.
传统马克思哲学研究模式是在非斯大林化运动中产生的,其认为自己的合法性和真理性来自列宁确立的研究原则。其实,与其说是列宁创造出了这些原则,不如说是斯大林按照自己的政治实用主义方式创造出了“列宁主义”。因此,苏联学术界在非斯大林化运动过程中逐步建构出来的传统马克思哲学研究模式,其本质不过是一种没有斯大林的斯大林主义。  相似文献   

5.
现在,在部分同志中存在一种观点,认为苏联模式和斯大林体制的“内涵”、“内容”,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这是把苏联模式、斯大林体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国外有识之士所说的“中国模式”相混淆,把两种不同社会主义模式框架下概念字面相同、而却有着完全不同内涵的东西混淆了。对此,我们是应当分辨清楚、不能含糊视之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斯大林模式之弊端及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曲折前进,构成了该世纪历史画卷的主页。斯大林模式的推行起初对苏联及其它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是令人惊奇的。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经济联系的日益广泛,其指导作用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也越来越难以奏效,其弊端对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苏联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简称,是世界上第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也是二战后除南斯拉夫外所有社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7.
孟宪平  姚巧华 《理论界》2007,43(6):172-174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曾经出现过新经济模式(即列宁模式)、托洛茨基等人提出的“超工业化模式”、布哈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主义模式。在这些模式中的人本意蕴是不相同的,新经济模式(列宁模式)因为列宁的去世以及其它等原因而中断,“超工业化模式”因为不符合人民的意愿而退出历史舞台,布哈林模式也随着斯大林对其人身的剥夺而湮灭,历史选择了斯大林模式并最终定格。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族主义模式因为偏离了苏联社会主义道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不仅没有成功,反而使苏联的社会主义人本实践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8.
论斯大林晚期苏联历史案件的特点郝承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的政治生活曾有过短暂的和谐时期。1947年5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布法令,废除死刑,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30年代苏共“党内斗争”的间接否定。但从1948年开始,苏联政治生活中又相继出...  相似文献   

9.
作者认为,苏联党的失败及苏联的解体,在意识形态领域主要是社会价值观的演变所致,即以斯大林模式为经济基础的"国家至上"的社会价值观,向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的演变.这个演变过程从赫鲁晓夫时期至勃列日涅夫时期完成,它给我们留下了沉痛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国家都走上改革的道路,首先是南斯拉夫,他最冲早破高度集中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开了改革的先河。继而,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保加利亚、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纷纷举起了改革的旗帜。即便是信誓旦旦地要和所谓“现代修正主义斗争到底”的阿尔巴尼亚,已再也不是“春风不度”的“玉门关”了(参见李忠杰、徐耀新等著《社会主义改革史》)。笔者认为,当代世界范围内蓬勃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世界上,苏联、中国、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等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不仅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被打破,而且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模式也被突破并获得新发展。随着多种所有制格局的出现和发展,传统的分配受到了致命冲击。面对“按经营效益分配”,“按资分配”、“级差收入”、“风险收入”等新分配形式的纷纷出现,理论界扬章宏论,莫衷一是。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与按劳分配存在着内在矛盾,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实行按劳分配:①有人却认为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更有利于按劳分配的贯彻执行;还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的按劳分配是不完全的按劳分配。本文就“按劳分配”及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消费品分配机制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英明领袖华主席在党的十一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四人帮’全面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外衣的反革命阴谋集团。”长期以来,“四人帮”打着“反修”的幌子,随心所欲地歪曲苏联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贩卖修正主义黑货。本文试图就列宁、斯大林领导时期苏联如何贯彻按劳分配的问题讲一些情况,批判“四人帮”的谬论,并供同志们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南斯拉夫将阿尔巴尼亚作为自己的卫星国,并试图将其纳入南斯拉夫版图之中。南阿关系的发展必然会削弱苏联在东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苏南产生矛盾。双方从利用阿党内部的代理人进行斗争,发展到两党两国之间的直接交锋。这场斗争的实质是双方争夺巴尔干地区。南主张建立以贝尔格莱德为中心并独立于苏联之外的巴尔干联邦的战略,同苏联维护自己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并进而将巴尔干国家纳入其版图之中的战略之间的冲突,是其斗争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4.
自从1948年南斯拉夫被排除出苏联阵营后,美国就开始将南斯拉夫与其他东欧国家区别对待,并探索新的对南斯拉夫政策。经过近十年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之后,艾森豪威尔政府于1958年制定了全面的对南斯拉夫政策,NSC5805/1文件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对南斯拉夫政策从行动到理论的全面完成,也标志着美国将南斯拉夫政策正式纳入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演变”政策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5.
从1948年开始,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之间的关系,由战后初期的友好合作迅速演变成反目相仇。双方之所以分道扬镳,一是南斯拉夫对阿尔巴尼亚的控制和干涉,并试图将阿并入其版图,严重损害了阿尔巴尼亚的主权和独立;二是苏南冲突的爆发为阿尔巴尼亚提供了一种历史性的机遇。阿尔巴尼亚借助苏联实力,摆脱南斯拉夫的控制;三是南阿两国围绕科索沃地区的归属问题所产生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目前对苏南冲突的研究,仅囿于苏南两党关系的框架内进行探讨,其研究广度尚嫌不够。对此,本文认为还应从当时东西方对抗的冷战背景中进行分析。冷战中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和采取何种战略等问题上的分歧,是其冲突的重要原因。从其特点来看,苏南冲突类似于东西方之间的对抗,带有浓厚的冷战色彩。在冲突中,南斯拉夫从冷战造成的东西方对抗的态势出发,借助于西方抗衡苏联,并逐步改变其冷战态度和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7.
今年十二月,是斯大林诞辰一百周年。斯大林对于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是有伟大功绩的。他的一生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家的一生。 斯大林尽管在后期犯了一些严重的错误,但总的来说,伟大、光荣、正确的一面在他身上还是占主要地位的。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斯大林于1931年和1935年,即苏联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先后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和“干部决定一切”两个口号。这“两个  相似文献   

18.
从20年代末至冷战初期美国人对斯大林主义和苏联对外政策的四种主要看法是: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观点、“热月”观点、“进化”观点和极权主义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战时,在美国占支配地位的是“热月”和“进化”观点,认为苏联的对外政策主要是自卫性质的,从而为同苏联结盟提供了理论依据。战后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和极权主义观点逐渐占了上风,它们特别强调苏联对外政策的扩张主义性质,从而为“遏制”政策的形成制造了舆论。不论哪一种解释,都是为特定的政治目的服务的。  相似文献   

19.
走出误区——“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斯大林模式”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由于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一开始即存在误区,把马恩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特别是第一阶段)基本特征的科学预测,硬套到经济技术文化相对落后的苏联,把可以超越资本主义制度误作为可以超越现代文明,结果导致战略选择上的严重错误,僵化的体制模式妨碍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至少应从斯大林模式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得到两点重要启示:一,现实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任何超越社会阶段的认识和实践都将受到历史规律的惩罚;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相似文献   

20.
南共綱領是一个反馬克思列宁主义的、彻头彻尾的修正主义的綱領,同时,又是同共产党和工人党的莫斯科会議的宣言相对抗的。但是,铁托集团却大言不惭地說自己是“創造性地”发展了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因为他們如果不披上馬克思列宁主义的外衣,就不能欺騙別人,不能实現铁托在普拉濱演說中暴露出来的野心。铁托在普拉濱的演說中曾經說过:“实际牵涉到的問題是:新的方針是否会在各国共产党得胜——这种方針实际上是在南斯拉夫开始的。”“現在的問題是:这条路线(按:就是所謂南斯拉夫路綫)得胜呢,还是斯大林路线再度得胜。南斯拉夫不能只管自己,它必須在各方面努力。”的确,在共产党执政的国家里,资产阶級民族主义的方針,修正主义路綫是在南斯拉夫开始的。他們还想从“各方面努力”,使这条背叛无产阶級利益的、背叛馬克思列宁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