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日本天皇制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狭义上的天皇制是指近代日本作为革命对象的专制君主制。广义上的天皇制是指以天皇为顶点的国家体制,包括古代天皇制、近代天皇制和战后天皇制。日本天皇制不仅是一种政治体制,更是日本文化的深层特质,具有政治权力和精神权威双重构造。  相似文献   

2.
日本把天皇作为本国皇帝的称号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制。日本天皇制大体上经历了古代、近代和当代三个历史阶段.古代天皇制时期,天皇作为最高统治者君临天下,但是,后来大权旁落到近臣乃至幕府手中。近代天皇制发展成日本式的君主立宪体制,当代天皇制则变为象征制.  相似文献   

3.
对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日本天皇制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概括,并对研究情况作简要评析.认为我国学者对日本天皇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研究中也存在很多不足.  相似文献   

4.
一以贯之的军国主义政策、战后美国的姑.息纵容等,是导致日本坚持对外扩张、美化侵华战争的原因.这些深层次的原因的存在,使今天的日本右翼势力更加猖獗.对此,深受其害的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应当保持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5.
战后 ,美国从切身利益出发 ,在实施对日占领过程中保留了天皇制。其原因既有美国对日本国情的深刻理解和客观判断 ,也有国际形势变化的重要影响。与历史上的天皇制相比 ,现代天皇制具有鲜明的象征性和民主性 ,它对战后日本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日本战败投降后 ,根据战后新宪法 ,天皇成为没有政治实权的国家的象征。导致象征天皇制生存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天皇和皇室努力与国民接近 ,统治集团极力维护和强化天皇权威 ,广大国民长期以来对天皇的崇仰感情是其中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日本近代天皇制军国主义继承和发展中世纪武家军国主义传统,以中世纪军国主义力行者的道德规范、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武士道,将国民的思想统一到忠于天皇和认同军国主义基本国策上。武士道指导下的“忠君爱国”教育、战争教育,营造战争氛围,激发战争意识,培植军国势力,军国主义物质载体急剧膨胀,军国主义基本国策成为官民一致的共识。在一切权力集中于天皇的军国主义战争体制下,军国主义旗手控制政权,军阀集团为所欲为,疯狂推行军国主义扩张政策。以军国主义作为财富源泉和发展动力,以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累累白骨,换取自己超常规的工业化成就。  相似文献   

8.
天皇制、国家神道、武士道和日本化的儒学与日本化的佛学等,是日本政治文化传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国家主义是日本政治文化传统的核心与主要特征,天皇制是日本形成国家主义政治文化传统的决定因素和统合力量。  相似文献   

9.
7世纪,日本推动构建以天皇为权力中心的宗教性国家体制“天皇制”,既是为了解决国内危机,将豪族联合国家改造为统一国家、将大臣大连执政的寡头政治改造为天皇专制的君主政治,确保天皇的统治地位千古不易、万世长存;同时也是为了应对中国和朝鲜从分裂走向统一并日益强大的国外压力,将豪族和一般民众团结在天皇周围,举全国之力对抗隋唐帝国和新罗王朝,“实现钦明在南鲜占有领土的愿望”,最终实现神武天皇“八纮一宇”诏敕宣布的国家目标,即“由天皇统一全世界”。  相似文献   

10.
略论近代日本的武士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日本武士道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形成、发展、崩溃三个阶段。明治政权建立后,对封建武士道加以改造、利用,把封建武士道变成了近代日本的军人精神和国民精神,成为维护天皇制和对外侵略的精神武器。本世纪30年代以后,武士道又与法西斯主义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具屈从性与野蛮性。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近代日本武士道也随之崩溃,但应防其死灰复燃。  相似文献   

11.
最早系统提出“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的,是战后被判为文化战犯嫌疑人的老牌右翼文人、作家林房雄。他在《大东亚战争肯定论》一书中提出了“东亚百年战争”的假说,认为日本算不上是“帝国主义”,也不存在“天皇制法西斯主义”;日本的“大东亚战争”是“自存自卫”的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纵然失败却是无悔的战争”。该书全面肯定和美化日本的侵略历史,是战后右翼思潮及军国主义史观死灰复燃的显著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2.
1931年11月4日至11月19日,代理黑龙江省政府主席马占山,率领黑龙江省爱国官兵,在江桥(今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江桥镇)奋起抗击日本军队的进攻,历经16天,毙伤日军1000多人。这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军队遭到的第一次重创。江桥抗战是中国军队第一次有组织、有准备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役,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促进和推动了抗日救亡高潮的到来,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江桥抗战理应作为中国人民14年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而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3.
民族解放推动着女性解放道路的发展,扩展女性的生命活动空间,同时,民族解放中统摄一切的民族主义立场又遮蔽、压抑了女性主体的位置和声音,民族主义或者现代民族国家理念与女性利益和需求之间呈现了多重复杂的关系.此期中国文坛的抗日叙事,男女作家的写作呈现着汇合中的错位.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一方面派遣大批共产党员回湖南恢复党的各级组织,另一方面十分关注湖南战局的变化,对国民党政府坚持湖南抗战予以充分的肯定;同时,先后派遣新四军和八路军南下支队到湖南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中共湖南各地党组织积极参加和领导湖南人民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建立抗日救亡团体,为坚持湖南抗战起了动员和组织群众的作用;各地党组织组建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为湖南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的影响是空前的。本文从中国的民族独立、民族整体的觉醒,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进步力量的成熟壮大,中国国际上地位的提高等四方面,论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迈向现代化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16.
战争从未让女子走开,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女子在战争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虽然,她们身份各异,社会地位各异,但是,当国难临头,大敌当前之际,她们都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日本自甲午战争后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积极推行“去中国化”的“皇民化运动”。“皇民化”中培植起来的“皇民”成了战后“台独”的骨干分子,日本成了“台独”的源头和主要活动基地。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右异势力一直视台湾海峡为自己的生命线,纵容和支持“台独”势力从事分裂活动,扮演了台海危机幕后黑手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蒋介石对未来中日战争的认识的分析,阐明了蒋介石采取对日妥协方针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同西汉抗击匈奴以及唐朝初期抗击突厥一样,都获得了对外自卫具有长远意义的成功。但抗日战争胜利是三次胜利中自卫一方在形势特别艰难的情况下取得的胜利。就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说,抗日战争集中了西汉抗击匈奴战争和唐朝初期抗击突厥战争的优点,并把这两个优点发挥到几乎是极致的程度。这是抗日战争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