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村汉族和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赛 《民族研究》2006,(5):31-40
本文采用2002年全国农村村寨大样本的调查数据,对我国农村汉族和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说明:与1998年相比,2002年无论是全国平均水平还是汉族和各个少数民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都是明显扩大的,但少数民族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慢于汉族村的平均水平。在所选取的7个少数民族中,壮族和苗族的劳动力转移规模超出了汉族村的平均水平,而彝族、满族、回族(主要是位于新疆的回族)、维吾尔族则低于汉族村的平均水平,表现出固守家园的特征。相对闭塞的生活环境和较低的教育水平不利于少数民族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发展,西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滞缓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民主改革到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西部大开发至今这3个阶段.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境,例如农牧民文化素质偏低、产业支撑乏力、社会意识制约劳动力转移等.只有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难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才能促进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西藏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历史和制度等因素作用,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程滞缓而漫长,整体呈现出数量少、形式单一的特点。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宏观经济大背景的改变,农村劳动力非农业就业的渠道和机会得到极大增加,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农业和资源状况以及西藏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形成的现实环境,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当前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七大主要特征,面对今后西藏农村劳动转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关于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军 《民族论坛》2003,(5):53-54
麻阳苗族自治县位于湘黔边界的湖南省西部,全县总面积1568平方公里,辖18乡6镇,总人口35.6万人,是省定贫困县。全县农业人口31.61万人,耕地面积25.5万亩。近年来,该县把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有力地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但在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据调查,麻阳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达8.5万余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0%。2002年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在3…  相似文献   

5.
6.
随着农牧业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牧区劳动力过剩问题日趋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区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和农村牧区的稳定,也阻碍了我区城镇化的进程。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快速工业化阶段内蒙古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指出当前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基于配弟—克拉克定理,提出加快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 一、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困境之解一——劳务输出民族地区在发展商品经济的道路上,阻隔重重,步履艰难。据初步考察,面临一种难以迅速发展的困境,这困境由六大因素构成。 1、思想观念上的桎梏。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思想上存在两方面的限制:一是延续了几千年的植根于中国土壤的重农轻商的“农本商末”的思想。继以时日,又有“知足常乐”的小农思想产生,恋土恋乡风气甚重。二是基于对商品经济的陌生,疑虑重重,瞻前顾后,放不开手脚。同时怀疑政策有变,举足未定。与此有关的是政策上确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部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农村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时期,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成为西部大开发和农民增收不容忽视的难题,同时也是其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只有顺利转移出农村的劳动力才能缓解人口过多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压力.因此,探索影响西部地区实际需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是现实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中国从八、九十年代以来的"民工潮"转变为近几年的"民工荒",这对中国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提出了巨大的挑战,2003年以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金三角等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所出现的"民工荒"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民工荒"的出现有着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原因。本文分析了"民工荒"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的相应对策和措施。它也更促使我们去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这部分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刘如云 《民族论坛》2005,(10):58-59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是国家为扶持西部贫困地区“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而设立的专项工程。即从2004年起,用4年左右的时间,在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的前提下,新建、改扩建一批以农村中小学为主的寄宿制学校,使各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均衡化,办学行为规范化;使确需在校寄宿的学生能进入具备条件的寄宿制学校学习,从而缩小各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的差距,提升农村薄弱学校综合办学能力,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一、湘西自治州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由于经济和历史的原因,湘西自治州教育投…  相似文献   

11.
石一婷  马尚林 《民族学刊》2020,11(5):19-25, 131-132
目前,在凉山彝区,外出务工是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许多家庭通过外出务工脱贫致富。在当地无力承担和消化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外出务工的现象将长期存在,正确认识彝区劳动力转移的合理性非常必要。为此笔者对四川凉山的冕宁、盐源等地彝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村寨通过田野调查方式,了解当地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和现状,掌握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思路和具体措施。应该建立劳动力转移的社会支持系统,继续不懈地积极推进劳动力转移工作。继续加大各级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劳动力转移的市场竞争力。加强法制教育,促进用人机构和彝族群众增强法制意识,依法促进彝族务工者的城市融入。进一步强化乡镇劳务开发工作体系建设,加强跨区域合作,倡导有序输出,规范对劳务经纪人的管理,强化劳务培训质量,提高彝族务工人员素质,保护彝族务工人员的合法益。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在工业经济低迷、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背景下,古丈县仍然属于一个以农业、农村经济为主导的农业县。截止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233元,而可支配收入的现金收入只有696元,全县还有1.65万人未解决温饱。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传统的“小而全”的家庭经营,依赖调整产业结  相似文献   

13.
多庆 《西藏研究》2002,(2):106-110
农民的非农业化是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国内而言 ,沿海较发达的不少省市也是通过农民的非农业化走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前列的。相比之下 ,我区的农民非农业化进程却极为缓慢。 2 0 0 1年我区共有农牧民劳动力 1 0 0多万 ,劳动力在西藏农牧区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较高 (劳动力包括整劳力和半劳力 ) ,尤其在偏远的农牧区。因此 ,探讨具有西藏特色的农民就业之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一、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截止 2 0 0 1年底 ,西藏农牧业人口总数达2 ,1 93 ,988人 ;劳动力人数 1 ,0 51 ,875人 ,其中男劳动力为 51 1 ,70 5人…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广大农民不再是被紧紧禁锢在土地上的单纯的农业生产者,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被“隐性化”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凸显出来。加速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是目前我国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特点对农村劳动力过剩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大湘西旅游资源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比较优势,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创新乡村旅游形式,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协作、企业经营、农户加盟"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扩大农村的就业机会,构建并优化劳动力就地转移互动模式,不失为符合大湘西实际,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农村中的主体力量,而未升学的初中毕业生是新农村建设主体力量的主要来源,但他们只是潜在的主体.为此,必须对其实施主体性教育思想下的职业技术教育,以期对其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18.
北安市主星朝鲜族乡党委、乡政府为更好的指导劳务输出工作,变指令为服务,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走出家门去赚钱”,利用亲缘和语言优势,到国外和沿海开放城市打工。乡政府每年开办2—3期劳务经济人队伍培训班,并通过网络中介组织积极推进劳动力转移。主星朝鲜族乡打工农民从韩国的建  相似文献   

19.
制约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民素质。那么这些地方农民劳动力素质状况如何?在现阶段应采取什么对策来提高他们的素质?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的基本情况,开展脱贫致富工作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是运用社会主义初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经济较落后地区,农牧业人口所占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多,需要向二、三产业转移。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除受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外,还有其特有的制约因素:受教育程度及双语水平低;从事行业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弱;城市融入性差;劳动力转移模式单一;第二、三产业发展不足;技能培训难以满足市场需要等。因此,实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要加强几方面的建设: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规范劳动力市场;提升民族地区教育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