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经济较落后地区,农牧业人口所占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多,需要向二、三产业转移。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除受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外,还有其特有的制约因素:受教育程度及双语水平低;从事行业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弱;城市融入性差;劳动力转移模式单一;第二、三产业发展不足;技能培训难以满足市场需要等。因此,实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要加强几方面的建设: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规范劳动力市场;提升民族地区教育层次。  相似文献   

2.
关于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军 《民族论坛》2003,(5):53-54
麻阳苗族自治县位于湘黔边界的湖南省西部,全县总面积1568平方公里,辖18乡6镇,总人口35.6万人,是省定贫困县。全县农业人口31.61万人,耕地面积25.5万亩。近年来,该县把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有力地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但在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据调查,麻阳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达8.5万余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0%。2002年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在3…  相似文献   

3.
以云南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研究代表,研究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第一产业从业比重)对国民生产总值(即经济增长)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有正的作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每降低1%,能增加云南国民生产总值304.4亿元,增加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146.5元。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差距、农业机械总动力在0.01显著水平上负相关,且相关程度较高,而与城镇人口比重和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呈正相关。云南城镇人口比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和全国城镇人口比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正好相反,全国城镇人口比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呈高度负相关,说明云南地区二三产业相对发展缓慢,不能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西部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农村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时期,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成为西部大开发和农民增收不容忽视的难题,同时也是其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只有顺利转移出农村的劳动力才能缓解人口过多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压力.因此,探索影响西部地区实际需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是现实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但其中也存在着劳动力转移组织化偏低、劳动力素质偏低、盲目转移、工作环境差且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对此,政府必须了解当地农牧民群众的实际转移情况,紧密结合他们的实际需求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才可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浅谈欠发达地区农业的出路白雪(马列教研部)与发达地区农业相比,欠发达地区农业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其它产业如乡镇企业等发展相对落后。农业自然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农产品商品化率非常低,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由此必然导致农村人均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牧业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牧区劳动力过剩问题日趋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区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和农村牧区的稳定,也阻碍了我区城镇化的进程。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快速工业化阶段内蒙古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指出当前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基于配弟—克拉克定理,提出加快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我国的西部普遍存在生态脆弱、生产落后、经济发展缓慢贫困现象普遍的问题。近几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问题,但是,由于西部自然条件以及政策措施落实的不到位,有些地区的贫困程度仍然很严重。我们怀着历史的使命感专程奔赴甘肃特有民族——保安族地区大河家镇,以大墩村为个案对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展开了深入调查研究。我们看到,农村劳动力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是一条成本低、见效快、引导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抓好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民族经济稳步持续发展杨安位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决定,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要由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既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决策,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实质上是向经济发展滞后和不发达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10.
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和要求,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湖南民族地区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任务还十分艰巨。根据目前湖南民族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现状,当前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关键:一是要继续提高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的效益,增强农业和农村的内部增收能力;二是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具体来讲,要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一)围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加快调整优化民族地区的农业结构。从近期来看,调整优化民族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仍…  相似文献   

11.
马艳 《青海民族研究》2007,18(4):99-101
本文以保安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为主线,以其过程中的社会变迁与家庭关系问题为切入点,初步探析西部地区小民族在加速实现城市化以及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家庭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问题出现的原因、影响以及表现形式,为小民族的发展提出一个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2.
跟随全国整体城镇化趋势,拉萨开始了既有普遍意义,又兼具自身特色的城镇化进程.本文认为,拉萨已走上弹性城镇化道路.基于这一论断,文章从拉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区域生态保护和地区国防安全三个角度讨论拉萨弹性城镇化的重要意义.并认为拉萨市城乡经济具有季节上高度互补性特征,政府主导的农村就业转移政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形塑弹性城镇化的重要条件.然而,由于拉萨城镇化处于起步阶段,弹性城镇化依然存在城镇经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拉力不足、农村经济对剩余劳动力推力不足,城乡交通不便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不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多庆 《西藏研究》2002,(2):106-110
农民的非农业化是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国内而言 ,沿海较发达的不少省市也是通过农民的非农业化走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前列的。相比之下 ,我区的农民非农业化进程却极为缓慢。 2 0 0 1年我区共有农牧民劳动力 1 0 0多万 ,劳动力在西藏农牧区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较高 (劳动力包括整劳力和半劳力 ) ,尤其在偏远的农牧区。因此 ,探讨具有西藏特色的农民就业之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一、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截止 2 0 0 1年底 ,西藏农牧业人口总数达2 ,1 93 ,988人 ;劳动力人数 1 ,0 51 ,875人 ,其中男劳动力为 51 1 ,70 5人…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源开发与农业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开发人力资源,对于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关系重大,人力资源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生产力,是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开发人力资源也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农业经济的一种战略性措施。而要做到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必须重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改革农村教育体制,搞好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真正发挥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的基础还比较脆…  相似文献   

15.
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西藏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历史和制度等因素作用,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程滞缓而漫长,整体呈现出数量少、形式单一的特点。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宏观经济大背景的改变,农村劳动力非农业就业的渠道和机会得到极大增加,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农业和资源状况以及西藏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形成的现实环境,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当前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七大主要特征,面对今后西藏农村劳动转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加快产业发展是其核心内容,产业发展不仅是加快现代农业和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而且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恰恰是经济发展问题、产业发展问题,具体表现为:产业单一、市场化水平低;集体经济严重匮乏;农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劳动力转移问题。在研讨民族地区村镇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对策:应以小城镇化为切入点,加快民族地区的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王娜 《西藏研究》2013,(1):54-61
"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农业人口过剩,农民就业不足。西藏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既有同全国一样的急迫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总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比重的下降,西藏需要转移的农牧区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庞大的农牧业人口与有限的农牧业资源形成尖锐矛盾,成为"三农"问题的症结。  相似文献   

18.
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农村经济成就斐然,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多层面变迁和农村产业结构演进以及农业科技的持续进步,是推动西藏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农村发展资金支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西藏农村经济得以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在现代化社会,城市化、都市化只是译法上的差别,本质是乡村城市化,基本涵义是相同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准,是一定区域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是产业结构转变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过程,也是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不断扩散和传播的过程。概言之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西部地区起步较早的成都金牛区城市化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如农业劳动力转移不力,农村集体经济的转型发展问题,城市管理,农转非人员城市生活方式的适应等等的探讨,为东部地区的乡村城市化提供可以借鉴参考的经验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