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冯利华 《天府新论》2010,(1):152-155
期待视野是读者的内在审美尺度,影响阅读兴趣,决定接受效果。明清小说理论蕴涵丰富的接受意识,相关探讨已涉及到读者的期待视野。这一时期,小说阅读群体与创作目的皆发生变化。为追求商业利润与“寓教于乐”的阅读效果,小说创作转向对接受者的关注,而过分注重迎合读者的期待视野,则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作品的艺术水准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2.
以往将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学说理论笼统称为"接受美学"是不确切的,可取的说法是将姚斯的"接受美学"与伊瑟尔的"审美反应理论"统称为"接受理论",而将两者视为"接受理论"的两支流。值得注意的是,接受理论的要义并不只是在于肯定文学接受使文学创作得以完成,并且通过反馈作用使文学创作得以完善和提升,更在于突破那种从创作到接受、再从接受回馈创作的封闭式的轮回,将文学接受进一步转换为新的"艺术生产"。接受理论的贡献在于表现出一种凝练批评范式的理论自觉,如姚斯的期待视野、视野交融,伊瑟尔的隐含的读者、召唤结构等概念的提出,奠定了接受理论在20世纪美学史、文论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中极具生长性和未来性的核心问题就是"生产""生产性"问题,与之相关的是"艺术生产"的概念,这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不无关系。凝练批评范式乃是孕育和催生新的生产、新的作品的深层机制,其内涵的反思性、批判性和建构性显示了文学批评的成色。就接受理论而言,批评范式的凝练与生产性批评的建构是相互适应的。  相似文献   

3.
“期待视野”是整个接受美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论支柱。是读者个人审美经验、社会群体意识和历史意识的综合反应。具有历史性、普遍性、发展性、可知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接受美学阐明了读者是一切文学活动的中心,而文学史是读者接受作品和作品产生影响相统一的历史。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它有鉴别的吸收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看,宋代诗话中的读者接受理论大体蕴涵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对读者包括知识储备、艺术同感力和想象力在内的文学接受能力的具体要求,对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作品作出创造性的理解和发挥的权利的肯定与张扬,对读者文学接受差异性问题的辩证认识。宋代诗话中的读者接受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蕴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5.
清人袁枚论旨重在强调在诗歌接受过程中,读者吸取精华,剔去糟粕,而后自己可以成为一名批评家,或成为一名作者,或者二者兼备。他在诗话中不止一次地阐述了好的读者在诗歌接受过程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好的读者既是接受者欣赏者,又会是一个好的批评者。他同时指出了一个好的读者必须具备的良好素养。  相似文献   

6.
论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斯的"接受美学",主要渊源于伽达默尔的理论,部分也受到包括结构主义在内的形式主义学派的影响。接受美学有三个重要的概念:文学的历史性,期待视野,文学演变。"文学的历史性"概念最具根本性,它是伽达默尔理解的历史性概念在文学史范围中的运用。"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中心概念,它有三个层次:期待系统、视野的变化、视野的重构。"期待系统"指的是读者所具有的对于文学体裁、形式、主题及语言的理解之综合。"文学演变"概念的涵义是:从单部作品进向文学系列,后继的作品解决前面的作品留下的形式的和道德的问题,并提出新问题。总的来说,姚斯理论的创造性并不明显。姚斯在理论及其论述上,也还存在着许多显见的缺陷:缺少一种社会性的、整体性的视野,未能说明美学接受的内在机制,忽视了审美的多元性及多线发展等。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理论渊源及其对教育的新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丽慧 《兰州学刊》2004,(3):274-276
本文在追溯了接受美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先驱的基础上 ,分析了接受美学给予教育的一些新启示。它包括教育必须从受教育者的需要出发 ;教育者必须认真对待受教育者的“期待视野” ;教育者必须关注学生的接受以及教育必须与时代同步等。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的方法论,在20世纪80年代末被引入中国翻译领域,但很少有人用它来解释儿童文学翻译.通过这个新视角对儿童文学翻译作尝试性研究,指出接受美学可以用于研究儿童文学翻译,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于芝涵 《殷都学刊》2020,(4):111-115
依照接受理论,早期会意字可视为一种特殊的召唤结构,根据字义与词义的关系,召唤的方式可以分为对等性召唤和构意性召唤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会意字通过认知的"同化——顺应——平衡"来实现接受。究其本质,早期会意字的接受过程是识字者的"期待视野"和字符形体的"召唤结构"达到"融合"的过程。当下的会意字教学需要从字源和文化分析,以便识字者更好理解和接受现代会意字。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接受美学思想,把传统意义上的处于配角地位的读者引向了文学活动中的中心。联系到在寒假过年期间湖南电视台热播的方言室内电视剧,本文试着用接受美学中的部分观点解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1.
集合论悖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1903年罗素悖论的发表动摇了数学的基础以来,各国学者经过100多年的艰辛努力,仍未找到导致罗素悖论等集合论悖论的逻辑原因,数学的大厦依然摇摇欲坠。本文力图通过对对立关系原则的精确定义,和对无限概念的深入阐释,有效地揭示并系统地论证导致集合论悖论的最终的逻辑根源,以将集合的层叠概念及其数学形式的展开系统奠定在牢固的哲学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2.
劳动价值论的一个"悖论"及其阐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传统理解的劳动价值理论实际上有两个劳动价值理论A,是指价值量的大小由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决定;劳动价值理论B,是指价值量的大小由商品生产所费时间决定.这两个理论在同质劳动下实际上是一致的,但社会劳动复杂和异质化时就不和谐相容的,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矛盾第一,两种劳动价值理论中包含着一个主观和客观的悖论;第二,按照劳动价值理论A,商品的价值量并不必然与生产率(或生产力)成反比;第三、劳动价值理论B发展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价值的理论难以用来衡量不同时代的劳动复杂程度差异对价值量创造的影响.为了弥补劳动异质时出现的这一悖论,本文作了一涵盖简单同质劳动和复杂异质劳动的整体系统的研究分析,发展了有效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最后,本文引入了"负价值"的概念,发展和充实了有效劳动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中伊瑟尔的文本审美阅读理论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同时又是美国读者反应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沃尔夫冈·伊瑟尔,他的现象学文本阅读理论,主要关注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另外,他还提出了"隐含的读者"等一系列富有创见的理论思想,深刻影响了美国读者反应批评.文本与读者在阅读行为中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成为伊瑟尔审美反应阅读理论的中心内容与核心理念,而具有鲜明现象学色彩的"文本的召唤结构"和"隐含的读者"则共同构成了伊瑟尔阅读理论的独特知识建构.作为对读者一极关注的文学理论,在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界、美学界刮起了一股强劲的理论风暴,并实现了文学批评研究第三次重心的转移,即从作者中心、文本中心到读者中心,并在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中产生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罗斯悖论与标准道义逻辑的语义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红 《晋阳学刊》2005,(4):50-53
罗斯悖论反映了道义逻辑标准系统的定理与直观有效性的冲突。之所以会产生罗斯悖论,首先是由于道义逻辑的基本概念在形式系统中的意义与日常语言中的用法不一致,其次,标准道义逻辑的语义理论不能充分刻画道义推理的特征,存在严重的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15.
教师应利用接受理论提高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的文论突出了审美和艺术的接受这一维度,提出了读者接受论、阅读现象学、审美经验论,对于西方文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但是,它片面地强调了读者接受和消费的一面,忽视了文学艺术的创造者和生产的一面,因而也陷入了片面性之中。我们在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文学艺术的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建构起文学话语实践论。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凸显,国际气候博弈在全球治理中日渐活跃.一些国家以中国不参与温室气体减排承诺为由,在国际上制造"中国气候威胁论".导入"内涵能源"概念这一分析变量不难发现,中国是内涵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净出口国,中国在存在巨大贸易顺差的同时,却存在着巨大的"生态逆差",所谓的中国气候威胁论存在着深层悖论.为此,中国要在国际层次上积极开展全球气候外交,在国内层次上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现象学美学的接受与中国新时期美学基本理论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宣国 《学术月刊》2012,(2):95-105
中国新时期美学理论的建构,受到现象学美学的深刻影响。现象学美学的诸多理念,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存在许多可以融合沟通的地方,有助于破除传统的美学观念,转变中国当代美学家的思维方式。叶朗建构"美在意象"的理论,强调审美活动是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张世英以"显隐说"而不是"典型说"的思维方式看待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突出想象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叶秀山将美和艺术看成是人与世界的基本交往形式,认为审美活动的意义首先在于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新实践美学"以存在论在补充实践论,将美看成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突出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都与现象学美学重视人与世界的本源关系,强调美就存在于现象中的思想密切相关。这一接受事实说明,现象学美学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设和思维方式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孟子把“恻隐之心”视为“仁之端”,试图在君子心性中为仁爱理想奠定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坚实起点。但依据儒家的血缘亲情精神,尤其是依据孟子在批判墨家时提出的“一本”原则和“爱有差等”原则,他的“侧隐”说不仅会像夷子的“爱无差等,施由亲始”说那样变成违反天理的“二本”,而且会像墨子的“兼爱”说那样沦为“无父”的“禽兽”,从而陷入深度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