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后期德国学者姚斯、伊瑟尔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该理论着重将读者和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充分尊重读者的自主个性阅读,认为"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参与是不可思议的",而"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那么,读者又是怎样去参与呢?  相似文献   

2.
"自得"说是中国古代诗学中的一个概念。本文主要用审美接受的理论,考察了它的历史流变、审美内涵及价值。"自得"说要求读者按照自己的审美视野去理解作品。这已深刻表明文学接受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读者通过创造性想象进行自我参与的过程,据此作品才获得艺术生命。"自得"说标志着中国诗论中读者意识的成熟。  相似文献   

3.
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看,宋代诗话中的读者接受理论大体蕴涵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对读者包括知识储备、艺术同感力和想象力在内的文学接受能力的具体要求,对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作品作出创造性的理解和发挥的权利的肯定与张扬,对读者文学接受差异性问题的辩证认识。宋代诗话中的读者接受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蕴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是一种文艺批评理论,该理论认为,文艺作品是一个符号系统,存在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意义空间,有待读者通过创造性阅读来完成.另一方面又强调读者要通过创造性阅读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和审美发现,并且对创造性阅读的心理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根据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接受美学不仅适应于文艺作品,而且也可用于科学文献的解读,对于科学发现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本雅明的艺术思想中,有着对读者接受层面的独特认识和强调.他把作品的写作者、接受者纳入统一的阅读活动中,让接受者转化为写作的合作者,消费者转化为生产者,共同进入艺术生产的流程之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接受理论.在20世纪以前的整个西方文论基本忽略对读者接受研究的情况下,他的这一理论开启了西方文论中读者研究的先声.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8,(3):240-246
德国康士坦茨学派提出的"接受美学"理论将读者在阅读中的接受效果作为文学创作的推动力,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体现在读者的接受意识。这对于一直以"作者为中心"的西方文艺理论来说是一个新起点,同时也为当代电影叙事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接受美学提出的期待视野、审美距离、召唤结构等核心理论对中国当代电影叙事策略影响深远,从中国新锐导演在近期电影作品中构建的"陌生化"叙事结构,可以看出接受美学对电影作品在叙事结构的构建、视角的多元化等方面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接受美学虽然至今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等古训可知,中国古代文论已注意到作品的多义性和读者的因素.作为我国第一部自成体系的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不仅注意到了作品的多义性、读者的作用,而且<辨骚>、<知音>等篇实际上已从接受实际和理论层面上论述了自己的接受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冯利华 《天府新论》2010,(1):152-155
期待视野是读者的内在审美尺度,影响阅读兴趣,决定接受效果。明清小说理论蕴涵丰富的接受意识,相关探讨已涉及到读者的期待视野。这一时期,小说阅读群体与创作目的皆发生变化。为追求商业利润与“寓教于乐”的阅读效果,小说创作转向对接受者的关注,而过分注重迎合读者的期待视野,则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作品的艺术水准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接受理论,源远流长,理趣并生,接受静雅,妙悟静照,物我两融,天人契合。 其接授理论,瑾瑜纷呈:接受心境、接受方式、接受思维、接受移情、接受境界。各显奇彩,各尽其妙。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研究本文(作品)的理论,提出接受者(读者)中心论。把研究的视点从本文转移接受者。而中国古典美学,早已在读者身上做文章。 今天是历史的继续,古今中外皆然。历史往往会有惊人的相似。有人反对这种古。已有之的提法,然而接受美学重视读者确非独家专利。请看中国古典美学家在接受理论上的言简意赅之论。  相似文献   

10.
一、重建中国古代按受诗学的可能性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方文学研究领域内出现的一种新的理论学派,它由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尧斯和伊瑟尔等五位年轻的美学家首创。这派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研究文学问题,认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在阅读过程中由读者重新赋予的,读者是作品的“真正完成者”;接受美学还把上述思想推广到文学史的研究之中,认为整个文学史都是读者接受作品和作品在读者中产生影响、形成特定效果的历史。接受美学的一系列理论主张给西方的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因而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就…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存在一种“以水喻文”的批评范式。古代先哲在对水的自然特性的观审中,产生了各种微妙的审美体验和联想,铸就了东方文论独特而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第一,先贤对水之“清”的感悟,逐渐形成古典文论中的“清”“清浊”等系列范畴。大量与水相关的词语如“源”“流”“深”“浅”“渊”“浮”“润”“溢”“淡”“游”“清淡”“清秀”“清疏”“清逸”“清华”等也进入文学批评领域,这从一个侧面证明“水”与古代文学批评的密切关系。第二,水之“源流”启发了文学流派批评,古人一方面以“流派”为喻,阐释学术门类、文学风格的不同;另一方面则寻源溯流,阐释文学发展中的传承与创新关系。第三,“水无常形”催生了“文无常法”的文论观。宋代苏洵、苏轼父子或以“水机”喻“文心”,或以“风水相激”喻指创作中的“情文相激”,或以水之“随物赋形”喻指“自然成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苏轼《文说》)已经将“以水喻文”阐释得淋漓尽致了。总之,“以水喻文”折射的是基于中国本土的、活生生的审美经...  相似文献   

12.
《创造周报》是以文艺批评和翻译为主要内容的一份文学期刊,它是在创造社"战斗"目的和出版方经济目的的双重促动下诞生的。创造社以《创造周报》为阵地展开了对新文学的批评和批评文体的建设。《创造周报》批评家以自身的批评实践指陈了新文学发展中的弊端,凸显了他们"自我表现"文学观对"五四"文学传统的继承与超越,实现了新文学一次意义重大的美学转型;同时,他们又以自觉而系统的对批评文体的科学建构,构划出一个近乎科学的完备的理论体系,推动了现代文学批评现代性的进程。他们对新文学现状忧思之深和批判的激烈,对现代文学批评重建的勇气和实绩,都使《创造周报》成为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茂林 《齐鲁学刊》2006,(4):108-111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女权主义运动为背景,从自然、环境、性别的多重视角进行文学研究,对现代社会中的自然压迫和性别压迫进行文化反思和批判,从而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男女平等意识。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开放性和交叉性为文学研究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其文学实践将帮助人们改造自然观和妇女观,最终实现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恒学 《云梦学刊》2006,27(1):105-108
北村的<愤怒>作为表现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小说,出版后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但是,作品的艺术内涵和精神指向却不能不使读者发生疑问到底该拿什么来拯救悲剧?作家以人道主义精神和忧患意识介入当下的悲剧现实难能可贵,但作品对这种悲剧现实的表现是却是第三者的,肤浅的.作品把李百义式的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理想主义人格"、"永恒的爱"视为消解和超越"愤怒"的最好途径,甚至视为"对于当今中国存在的矛盾来说,是一种最好、最高明的解决办法","是改变中国的唯一可能性",这只能是缘木求鱼的一厢情愿,作品也由宗教幻想走向了非理性.小说的出现及其评论也使人们对现今的创作与批评不能不进行一些深层次的反省.  相似文献   

15.
百年中国文论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冕 《东南学术》2000,(1):25-38
文学评论既指文学的“评”,也指文学的“论”,这是驱动文学发展的双翼。中国文学评论作为一个现代学科,出现于近代。近代文论的改良主义主张致力于“言文合一”的新文体的推进,其目的在于以文“觉民”。五四新文学运动从语言工具革命深入到人的文学的提倡。革命文学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转向,四十年代是革命文学的广泛实践、理论也趋于完备的时期。工农兵文艺是革命文艺的继续,它完成了文学的一体制。  相似文献   

16.
李晬光的《芝峰类说》(文章部)对文学的审视与批评,含纳了诗文创作理论、鉴赏理论、批评理论等各个方面。应力图从他的以“自然”、“真美”为准的本体论出发,从他的有关“感物自得论”、“创作构思论”、“自然情感表现论”、“审美鉴赏批评论”、“时代风貌论”等五个方面逐一揭示其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7.
"奇"是清代实学代表人物王源评点《左传》的关键词,在内容、形式评点中皆有体现。借助《左传》具体文本的评点,通过同类相联、正反对举的反复申述,王源将"奇"之内涵赋予"变""活""正"等多重意义,将传统的奇文观念"美文化",以奇诡、辞达、自然为奇文,使"奇"具备了多重文学批评的功能。身处易代,酷爱兵法,好奇人奇事奇文,一生坎壈,皆为王源尚奇批评生成之根源。对明清八股时文取士的不屑,对清初文坛亦步亦趋效法唐宋八大家的不满,使其《左传》奇文评点具备了不同时俗的意义,浸润了明确的针砭时弊与经世致用的色彩。王源《左传》评点之重"奇",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中国古代文论的典型性特征。对此进行考察,可望为揭橥评点的阐释范式、话语体系等提供可行性研究理路。  相似文献   

18.
论弗莱的"文学批评重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对诺思洛普@弗莱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原型批评上.从文学批评重构的角度分析,弗莱在西方文论史上的重要贡献表现在一、文学批评应是关于文学的理论,而不是创作的附庸,批评是关于文学的系统知识,具有主体性独立地位;二、批评应建构在关怀与自由、向心与离心的张力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新批评"及文献式批评的偏失.我国文化诗学建设应从中受到启发,力争在文学的内部与外部、自律与他律中取得协调,才能成为当代一种新的、科学的文学阐释系统.  相似文献   

19.
涂波 《北方论丛》2006,(1):43-47
从两组概念———“理、事、情”和“情、理、气”切入,讨论船山历史批评中的诗学内容,以及其史论与诗论在概念运用及思想方法上的相通性,可以发现:“理、事、情”和“情、理、气”是代表船山历史批评与文学批评方法的基本概念,二者相通处显示船山思想方法的层次性,其相异处则显示出史与诗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曾军 《云梦学刊》2003,24(1):64-68
对巴赫金接受史的研究应该在西学新潮的背景下,将之与中国当代文论话语转型的问题联系起来。我们提出一种“复调的接受史”作为对巴赫金接受史的描述方法,主张在尊重线性历史发展的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发展一种多元接受史观。并在对话性基础(需要/可能)、接受视野问题(知识背景/问题意识)、接受者问题(现实性接受者个体/想象性接受者群体)、接受者间的对话交流等问题上超越了现有的影响/接受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