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阳修的思想及其与北宋理学思潮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以往学界对这一方面的具体研究颇有欠缺。本文从哲学、经学、排佛道三个层面论述了欧阳修的思想,认为:其“不绝天于人,亦不以天参人”的天人观充满儒家的理性精神,是北宋理学“理本论”的直接理论先导;其以理性精神为标准衡量儒家经典传注的是非真伪,为经学中义理之学学风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修本胜之”的排佛道思想,虽然尚无法真正战胜佛道二教的影响,但却为稍后的理学家们加强儒家心性之学建设揭示了方向。因此,作者的结论是认为欧阳修是北宋理学思潮的最重要的开创者之一。  相似文献   

2.
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徽亳州)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整个城市都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惟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苦读。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不要错过了啊。”但这个学生只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学习了。果然,第二年,这个学生就中了进士,见到了皇帝。他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范仲淹。范仲淹入仕后,最初十年,一直担任地方上的小官员。他每到一地总是踏踏实实地做一些有…  相似文献   

3.
唐末五代,士风败坏。宋代帝王“与士大夫治天下”,从君王到士大夫都致力于士风的建设,最终形成了宋代知识分子新的精神风貌。宋代“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演化为宋人“以文为贵”的思想意识,为宋代士大夫营造了新的生存环境,成为宋代士风转变的时代文化大背景。范仲淹注重个人品德的自我修养和完善,并在一生的仕宦经历中身体力行,最终归纳为“先忧后乐”的精神风貌。北宋士风转变,至宋仁宗时期大致完成。范仲淹活跃于政坛,出将入相,逐渐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领袖人物。范仲淹以其言行对时人产生了深广的影响,成为时人学习的楷模,是这一转变过程完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试论明清回回理学兴起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回族是由历史上的“回回”穆斯林移民演变而来的。明清之际,正值该民族在经历了长期的中国化和本土化后其文化思想和民族意识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期间,该民族中涌现出了精通伊斯兰和儒家等多种文化并具有回汉双重文化气质的知识分子——“回儒”,正是他们,在伊斯兰哲学的基础上,同时也在宋明儒家理学的全面影响下,创造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理学体系——“回回理学”。这既是对其本民族,也是对中华民族的极大贡献,它也证明了回汉两族之间由来已久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范仲淹与北宋中期的儒学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萧姝 《社区》2013,(20):16-17
宁死也不默 .范仲淹早年立志,敢说敢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他纠偏勘误不辟祸患的信念。范仲淹入仕后。清楚地看到了宋王朝安享太平下的体制弊端.他不断向朝廷提出建议,这些建议.条条符合现实,条条都是治弊的猛药,体现了范仲淹作为一个政治家的睿智目光和心忧天下的报国情怀。  相似文献   

7.
萧姝 《社区》2013,(17):18-19
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奔波仕途,屡遭同僚抵牾,甚至他的朋友、同窗、老师对他言事无忌也颇多争议。他人官的推荐人晏殊就曾责备他“好奇邀名”;当朝另一位宰相吕夷简也说他“务名无实”。  相似文献   

8.
9.
北宋的官学系统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在庆历、熙宁、崇宁三次大规模的兴学运动中,地方官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由于朝廷对其发展的重视,到北宋末年,地方官学已相当发达。北宋地方官学从教师选聘、学生管理、教学方法等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为此后地方官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并对北宋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儒学政治实践的失败使朱子理想化的世界模式趋于幻灭,随之而来的悲观的氛围在明清易代之际引发“由虚转实”的思想趋向———此即清学之缘起。与宋明儒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清学的学者丧失了缔造一个天理流行的理想社会的信心和热情。传统的研究着眼于学术重心的移易以及问学方法的革新,由此忽略了儒道作为信念诚挚的政治运动的另一面相。  相似文献   

11.
<正> 宋元至明清时期新儒家的法律思想,曾引起新的变化,主要是宋朝形成了新的儒家学术思想——“理学”。宋明理学曾统治很长的时间成为这一时期的正统思想。这一阶段的法律思想,也深受“理学”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对“理学”作一概括的了解。研究“理学”的兴起与儒家法律思想的哲理化,对于我们今天深入理解儒家传统法律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生于宋太宗赵炅端拱二年(989年)。少年和青年时期,在极度艰苦的境遇中力学成才,二十七岁举进士,进入仕途。先后在地方、朝廷、军队任职,并三遭贬谪。范公一生忧国忧民,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治政、治军的成就,赢得了正直的士大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和信服。我国历史上,北宋庆历三至四年(1043—1044年)出现的一场政治改革,被称为“庆历新政”。它的主持人就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庆历新政”虽然仅仅搞了一年左右,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和西线战事而告吹了,然而,这场改革,不仅为后来王安石变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借鉴,同时,范仲淹在这场改革中所显露的丰富的人才思想,还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13.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他是北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因首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而名垂千古.他的这一名言又一直为后人所传诵并用以自勉.本文就此作一考察.1 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首先在其著名的《岳阳楼记》中以生动感人的语言表达出来.当时,正值“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再次贬出朝廷,和其他一些参与或支持  相似文献   

14.
晁迥是北宋初期的一位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他早年师从王禹 ,在诗歌创作方面学习白居易体。进入真宗朝 ,仕途通达 ,迹升清贵 ,成为西昆派诗人。晁迥承前启后 ,在宋初诗风的发展演变中 ,他是由白居易体到西昆体的一位过渡式的人物。在儒学的发展中 ,晁迥融会儒、释、道 ,强调穷理尽性 ,开宋代理学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15.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参知政事范仲淹主持了一次政治改革,史称“庆历新政”。这次改革虽然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但其影响较大的,还是对官僚制度的改革,故本文拟就这方面作一些论述。我们认为,范仲淹对官僚制度的改革,是企图通过限制官僚特权、裁汰冗滥官吏、改进选官方法等,以提高官员素质、改进政府工作、减少政费开支、缓和社会矛盾,从而挽救北宋政治的危机。这次改革,虽然前后只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但却充满了矛盾和斗争,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今天,我们分析、总结一下这一历史事件,还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商品经济的发展既可以带来思想学术的活跃,也带来了人们重利轻义的思想倾向。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理学是理学家对那时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的一种理性反思。这说明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是学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同时也说明真正的理学家并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  相似文献   

17.
文以明理与北宋理学──张耒文学思想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以明理是张耒文学思想的核心。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来,在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相继离世之后,独存于世,“士人就学者众”。张耒“诲人作文,以理为主”[1],明确指出,“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以文为寓理之具也,是故理胜者文不期工而工,理拙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介绍了五代、北宋初期居于甘肃河西走廊的藏族地方政权凉州六谷部的兴起、部落的构成,详尽地论述了六谷部与北宋中央王朝关系的建立、发展及结束等几个阶段,旨在说明北宋王朝和六谷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不仅有利于该地区的开发,同时密切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二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历史说明,历代王朝在建国初期,为了巩固政权,安定统治秩序,恢复社会生产,往往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一些改革,尤其是法制和吏治方面的改革,因而出现比较清明的政治。北宋初年,赵匡胤及其弟赵光义,面对五代遗留的官吏贪脏枉法,玩忽职守,贤愚不分,赏罚不明,吏治败坏的局面,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专制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一方面不断地完善各种立法,尤其是行政立  相似文献   

20.
试论冯友兰新理学对旧理学的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友兰的新理学是20世纪中国哲学的重要成果,新理学既是程朱旧理学的继承,又是它的新发展.本文在简要说明新理学对旧理学的继承、全面评述新理学的主要思想的基础上,着重从新理学之新与新理学之妙两个方面论述了新理学对旧理学的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