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崇高是比优美更壮丽、更复杂、更深刻的审美范畴,它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以力量与气势取胜的美。崇高的审美理想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巨大的感染力,更易激起人们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因而在音乐美育中,要重视崇高审美教育,它对于培养和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爱国主义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音乐审美中的气功态贾纪文音乐审美,是音乐表演的最高范畴。音乐审美中的气功态,则是至达音乐审美高质量、高效应的最佳途径。音乐审美的存在方式,一般表现为同一时空限定下的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审美中介共同参与的音乐活动,亦即音乐会形式的音乐欣赏,谓其曰“比音...  相似文献   

3.
音乐体现了人类对共同价值的追求,中国古代乐制在乐律、乐德、礼乐三个方面为人类共同价值创辟典范。中国乐制追求极致的纯净与崇高,体现共同价值的趋同,揭示了人类对共同崇高价值的追求和向往;乐德具有明确的历史传承,并用于教化人民,推广于外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礼乐中的正义价值具备绝对公平和相对公平双重向度,符合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关系说和五行说,是实现共同幸福价值的工具。纯净、德性、秩序分别对应崇高、幸福、正义,在中国音乐中凝聚着人类美好的价值愿景。中国乐制最早从全人类的高度和共同价值的角度构建文化形态,体现了中国智慧的创造性和中华文明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感性与理性、个性与社会等崇高范畴的基本组成因素,在蔡元培和鲁迅早期的美学思想中,得到进一步对立发展,从而丰富了崇高范畴,完成了中国现代美学的起步  相似文献   

5.
伯克在西方美学史上首次将崇高与美两大美学范畴严格区别开来,全面、系统、深入地阐明了两者的特点。其独创性贡献在于:从人的情欲出发,探讨了崇高感与美感的不同心理生理基础,指出它们分别源于自我保存与社会交往两种本能情感;从感觉论和经验论出发,归纳出崇高与美的对象在感性形式上的迥异特征;从诗与画在物质手段、形象表现和审美效果上的差异比较中,论述了诗表现崇高与美的特点,从而在西方关于崇高与美两个范畴的比较研究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审美范畴是不同类型审美现象的主观反映,对人类的审美对象按其不同的审美特征及其给予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来划分,就形成审美对象的基本类型。其中,崇高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无论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中都表现出不同的具体形态,给审美主体造成不同的审美感受。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中潜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体育崇高美以其神圣性和庄严性构成了独特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7.
"崇高"是利奥塔后现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利奥塔重新阐发了康德崇高理论中的"不可表现"、"否定表现"等概念,利奥塔的崇高理论目的在于以对"不可表现之物"的呈现来挑战总体性和抵抗非人的状况,崇高在艺术层面上表现为对形式本身的追求,在形式对意义的悬搁中和不断创新之中实现对"不可表现之物"的见证。利奥塔是在后现代的语境中来重新探讨崇高问题的,但却把康德崇高理论中理性、道德的内涵放逐了,这导致了后现代崇高走向虚无的可能。崇高是西方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属西方文化形态,在中国文化观念中并没有西方之"崇高"范畴。  相似文献   

8.
孟凡玉,男,汉族,1964年4月生,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中国傩戏学会会员。孟凡玉教授主要从事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学、视唱练耳教学与研究,在《中国音乐学》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代表作主要有《两腔三调:安徽贵池荡里姚傩仪式音乐唱腔的原生分类概念及其文化内涵解析》(《中国音乐学》2008年第1期)、《从安徽贵池傩仪式看音乐活动中的个人创造》(《中央音乐学院学》2007年第1期)、《音乐人类学的范畴、理论和方法》(《民族艺术》2007年第3期)、《红楼梦中的仪式音乐及其文化内涵管窥》(《红楼梦学刊》2007年第2期)。  相似文献   

9.
在审美教育中,美和崇高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崇高是人类对自己生存境域的心灵超越,因此它在人类的美育中必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席勒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中,崇高、美与人的自由和完善结合在一起。没有美,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就会不断地冲突,没有崇高,美就会使人沉溺于感性之中而忘记自己的尊严,美只有联合崇高,审美教育才成为一个整体。崇高使人走向最终的自由和完善,标志着审美教育的最终完成,所以它在审美教育中处于最高的地位。在享乐主义横行的时代,美育不应再仅仅强调纯粹的“美”育,而应该充分重视崇高在美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艺术中的崇高,是现实中的崇高的能动反映。以精神崇高为支柱的艺术中的崇高,是一些高品位的文艺作品产生撼人的魄力量的美学根据。社会主义的文艺不能不以崇高为主要美学品格,这是与党和国家提出的“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相一致的,传统的“崇高论”是跛足的理论。以艺术中的崇高言,它在伴随着痛感、不愉悦感的同时,也可以和情趣融合在一起,从而有时也能使审美主体直接产生“趣感”这种审美快感。独特的、巧妙的艺术构思和鲜活的人物语言或艺术语汇,是使崇高和情趣融合在一起的催化剂、中介物。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关于中西音乐美学史的研究必然涉及的三重视角:一是以自身为对象进行独立研究。探讨从自身文化氛围中产生出的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等;二是以对方审美理论的问题视角作为参照进行比较研究;三是用现代的音乐美学理论言说方式对历代音乐美学思想进行阐释性美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潮州弦诗乐是潮州音乐家族中的主要音乐品种,从弦诗乐的历史、名称、乐谱、板式和奏法、演奏姿势五个方面的渊源探索可以看出它有古代音乐特别是唐宋音乐的某些旧制遗风。  相似文献   

13.
歌唱与书法同属于艺术的范畴。歌唱是一种基本的、以人的嗓音来表达感情的音乐形式,它源远流长.与人类文化一样的久远。书法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艺术,它与音乐也有着不解之缘。正如当代书法家沈尹默在《书法论丛》中所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有画图的灿烂,无音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旷神怡”。因此,歌唱跟书法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美。  相似文献   

14.
在拜占庭帝国由兴盛到衰落的千年历史中,世俗音乐始终是人们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尽管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受到了教会及其基督教作家的严厉打击和尖刻的批评,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音乐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衍生下来,在音乐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留下了光彩夺目的印记。  相似文献   

15.
歌剧的诞生与声乐器乐等姊妹艺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是巴洛克时期音乐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巴洛克时期,歌剧首先在意大利产生后,并逐渐影响至法国、英国。本文着重介绍在巴洛克时期,歌剧在这些国家的发展概况及风格、流派。  相似文献   

16.
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追溯它产生的思想渊源,其以上古及三代礼乐文明德礼相依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内在精神资源,而以孔子的“仁学”和“德治”思想为直接传承,在这一传承过程中,曾子和予思的儒学思想则成为不可缺少的纽带,曾子修齐治本的政治伦理思想和子思的中和、致诚之道及民本思想为孟子仁政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艺术歌曲是在德国和奥地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音乐体裁形式,在音乐史上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了解其产生、发展演进的过程及创作背景,对目前的声乐演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运用现代声乐理论理解、分析我国最早出现的声乐理论专著——元代燕南芝庵纂写的《唱论》,研究其在我国民族民间歌唱艺术理论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及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9.
词与乐的关系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影响了词体本身的性质特征,也决定了词体的演化和蜕变。文人词摆脱音乐最终独立,这从音乐的角度讲,固然是一种遗憾,但从文学的角度讲,则又未尝不是一种解放或创新。对音乐的疏离虽然消弥了歌词"别是一家"的特立性,但同时却也确立了它在文学史、诗史上的独特地位,这正是词体文学性不断发展完善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学著作,其中记载音乐方面的史料异常丰富,因此也可以说《史记》是一部具有音乐文化意义的史书。《史记》中除了两个音乐专篇《乐书》《律书》之外,有70余篇涉及音乐,计220余处。内容涉及乐器,音乐人物及其音乐创作、表演活动,礼乐制度修订,音乐教育、音乐评论、音乐思想等方面。研究《史记》音乐文化,领略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音乐的旨意,厘清《史记》音乐文化的内容概况与特征,剖析《史记》音乐史料所蕴含的丰富的音乐文化信息,全面认知《史记》音乐文化在中国音乐史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价值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