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清朝北洋舰队同日本侵略者的联合舰队,在今辽宁海洋岛东北、大鹿岛西南海域,展开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决战。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甲午黄海海战。对于这次海战的战斗编队问题,曾经引起当时许多国家军事当局的重视。目前,我国史学界,对于北洋舰队的战斗编队问题,亦多有论述。我曾在《淡谈中日甲午黄海海战北洋舰队的战斗队形》和《浅析刘步蟾改阵》两文中指出:甲午海战北洋舰队的战斗队形  相似文献   

2.
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究竟采用何种阵形,这是一个长期聚讼纷纭而未得解决的问题.《江苏师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一、二期合刊号上,发表了吴如嵩同志的《谈谈中日甲午黄海海战北洋舰队的战斗队形》一文(以下简称《吴文》),根据《船阵图说》等资料,对北洋舰队的阵形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读后甚受启发.但是,《吴文》未能全而考察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阵形变化的实际过程,故所得结论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我们认为,通过对北洋舰队阵形的全面考察,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确实改变过阵形;(二)北洋舰队接敌时的阵形与议决拟改的阵形实际上并不一致.下面具体地谈谈我们对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阵形的看法,欢迎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从前某些学者一谈到黄海海战的失利,都笼统地归结于清朝统治者的腐朽,一谈到北洋舰队的覆灭就归结于李鸿章避战保舰。甲午中日海战中,李鸿章究竟为北洋舰队制定了什么样的作战方针?本文认为,甲午中日开战后的一个多月,李鸿章对比中日海军实力,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保船制敌"的作战方针。综观甲午中日海战的全过程,李鸿章在海战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未指示过北洋舰队通过"避战"而"避战"。恰恰相反,李鸿章一再命令北洋舰队主动"出击"、"截击"敌舰队。即使在威海被围,北洋舰队危急存亡之际,李鸿章还数次命令丁汝昌率领舰队和敌舰队"拼死一战"。因此,"避战保船"的不是李鸿章,而是北洋舰队的提督丁汝昌。  相似文献   

4.
作为北洋舰队的创始人,李鸿章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终于于1888年建成了位居世界第四位的海军舰队,使北洋防区实现了近代化。他忠于朝廷,但同时也热爱自己的祖国。在多灾多难、备受凌辱的国家中任国家重臣,他竭尽所能,却因多方原因最终亲手葬送了北洋舰队。客观而全面地分析李鸿章的海防思想与经营北洋舰队的功过,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5.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北洋舰队与日本侵略者的海军舰队在黄海的大东沟海面发生了激烈的海战,史称黄海海战。此役北洋舰队被击沉致远,经远等号军舰五艘,七千多吨的铁甲舰定远、镇远号被击伤,海军官兵伤亡一千余名。在李鸿章的投降路线指导下,黄海海战后,北洋舰队蛰伏港湾.不敢出海迎战,日本海军取得  相似文献   

6.
北洋舰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甲午海战是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近代海战。中国海军在甲午战争中,遭到惨败。从军事战略角度,分析李鸿章的海军战略思想,总结民族流血的教训,意义不言自明。一、关于海权问题1874年总理衙门创议,中国开始筹办近代海军。1885年正式设立“海军衙门”,实权操在李  相似文献   

7.
1894年甲午海战后,丁汝昌关于这场战争的战报与实际战况存在很大差距。除了客观因素外,丁汝昌的主观谎报是最主要的原因。表面上看,丁汝昌的谎报是他为了保住职位的虚夸,而在本质上却反映了当时“轻日”思想和“保船制敌”路线的矛盾和北洋舰队高级将领集体对清政府的欺骗。  相似文献   

8.
北洋舰队时称北洋水师或北洋海军,是清政府四支海军中最大的海军部队。 查许多中国近代史论著和辞书,对北洋舰队成军后所拥有舰只的记载,颇不一致,计有二十余(郭沫若:《中国史稿》第四册第105页)二十二、(牟安世:《洋务运动》第141—142)二十七、(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第113—114页)三十四、(孙克复、关捷:《甲午中日海战史》第29—30页)近五十、(戚其章:《北洋舰队》第27页)五十余艘,(郑昌淦:《中日甲午战争》第52页)诸说,均不确  相似文献   

9.
《可乐》2007,(11)
早在甲午海战之前,北洋舰队曾经两次访问日本。这两次访问不仅引发很多意想不到的故事,而且对日本刺激很深,某种程度上,对甲午海战的结局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丁汝昌统带北洋舰队十多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评价丁汝昌,主要看他在甲午战争时期的表现。我认为,甲午战争时期的丁汝昌,有功亦有过,功与过相比,过是主要的。 本着对甲午战争时期的丁汝昌应做全面分析的精神,本文对丁汝昌在这次战争中的主要表现,谈点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史学界诸同志。  相似文献   

11.
论丁汝昌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生前,曾受到“卿贰科道连章纠劾”,抨击他“性情浮华,毫无韬略”,“畏葸无能,巧滑避敌”(《中日战争》刊第3册、第67、96页)。并受到革职留任处分。1895年他在威海卫兵败自杀殉国后,八十多年来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异词。有人赞扬他“英名左邓同千古”(《旧廨吊忠》),也有人认为他不谙海事,指挥无能,是李鸿章妥协路线的忠实执行者;统率海军,任令腐化,对甲午战争的失败应负重大责任。直到最近有的论者还责难他在抗击日本侵略问题上“阳奉阴违”(《历史研究》1980年第4期)。如此可见,怎样评价丁汝昌,特别是如何评价他统率北洋舰队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功过,还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正确评价丁汝昌,不仅关系他个人的荣辱,也牵涉北洋舰队广大将士的声誉。本文准备对丁汝昌作一粗浅评论,以就正于大雅。  相似文献   

12.
经过明治维新 ,有了强大海军的日本 ,为了切断中国与朝鲜之间传统的宗藩关系 ,以朝鲜为跳板进攻中国 ,挑起丰岛海战 ,使甲午战争爆发。在丰岛海战中 ,处于劣势的中国舰队 ,进行了英勇抵抗 ,打击了骄横的日本舰队。因双方实力相差悬殊 ,中国的旗舰济远号管带方伯谦 ,在作战失利后 ,又放弃了护航任务 ,一味退走 ,致使中方在海战中损失惨重 ,80 0多名船载陆军官兵葬身海底。北洋舰队的爱国官兵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复仇情绪。李鸿章却畏敌 ,放弃了制海权 ,导致中国在整个甲午战争中的失败。  相似文献   

13.
刘公岛散记     
小住威海市,不能不去看看刘公岛。 作为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的基地,一百多年前这里发生过著名的中日甲午海战。战争以北洋舰队的覆没宣告结束,之后李鸿章代表腐败的清朝廷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对刘公岛都有一种非常复杂的“甲午情结”。 为了永远铭记甲午之耻,为了弘扬我甲午将士悲壮的爱国主义精神,1985年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筹建并开始向游人开放。1995年2月,共青团中央将之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1997年6月11日,香港回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黄海海战在甲午战争史研究中历来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关于黄海海战胜负的问题,历来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各抒己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讨论了学者们关于黄海海战的胜负问题的看法,吸取了前辈的看法。最后得出了北洋舰队在与日本海军的对抗中遭遇了巨大的挫折,居于失败地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作为海军的主力,清政府经营多年并耗资巨大的北洋舰队在战争中全军覆没。所余之南洋水师与广东水师,舰小船破,根本不堪外洋作战,实力远不能与北洋水师相比。清朝海军名存实亡。那么,从甲午战后到1912年清朝垮  相似文献   

16.
赫德很欣赏琅威理的才干,极力向英国外交部、海军部说明,为了英国在华的巨大利益,将琅威理推荐给李鸿章,担任了北洋舰队的总查,期望琅威理能像他控制中国海关一样控制中国海军。琅威理工作相当出色,但他在李鸿章未能满足他指挥实权之际愤而辞职,使赫德大为失望。  相似文献   

17.
王琦 《新天地》2016,(2):54-55
时下年代剧《少帅》正在荧屏热映,该剧讲述的是张学良一生的传奇故事.说起张学良,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民国的军阀们,本期就让我们走近历史上这群“大帅”“少帅”们. “大帅”满地走 实际上民国时期是没有元帅这个军衔的,北洋军阀都奉行北洋军制,序列里面最高的只是上将军衔,后来南京国民政府延续了北洋军制,也没有元帅军衔.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海军,有一支舰队与中国近在咫尺,不时地和我国发生瓜葛。它就是举世皆知的第七舰队。现在,让我们回头看看它的“舰迹”。 1943年3月15日,美国海军以太平洋西南部队为基础创立了第七舰队,尔后在著名的菲律宾莱特海湾战役中大显身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7年,第七舰队一度改名为美国西太平洋海军部队,直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前,又正式更名为第七舰队。该舰队隶属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和太平洋总部,活动范围横跨东经160度以西的太平洋和印  相似文献   

19.
1870年11月12日,清政府的对外官制有重大调整,三口通商大臣被裁,直隶总督李鸿章授钦差,兼理通商事务,即在直隶总督的本差之外,兼任北洋大臣,一身二任,治内御外,治所也分为保定和天津两处。此乃清朝官职前所未有的特例,预示着清朝外交的变通,复成为“北洋”概念转换的节点,并开启汉族大臣介入晚清外交的新局。北洋大臣事同创始,责任綦重,成为具有处理国家外交、国防、兵工性质的职衔,职掌范围远远超过直隶总督。李鸿章身后,“北洋”的概念又有流变与放大。  相似文献   

20.
北洋新军兵役制度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洋新军兵役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比较完全近代意义上的兵役制度 ,它的产生是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条件下 ,诸多旧兵役制被迫演变、改革的结果。也是清王朝“中体西用”指导思想在军事制度方面的体现和反映。北洋新军兵役制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