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汉卿是元代伟大的戏曲艺术家,也是一个游弋在爱河中的钟情者。尽管他没有发表过情爱的理论,但是他的情爱观在他的剧中清晰可见。关汉卿的情爱观以“可意”、“相知”为基础,以“志诚”、“忠信”为准则,从而达到“愿得同心结”、“头白相守服”的境地。关汉卿情爱观的显著特点是:强调“肯做一心人,不转关”;主张男女平等,反对“男尊女卑”;为维护纯洁情爱基础上的婚姻不受侵犯,还得同来自外界的“破坏力”作斗争。关汉卿通过自己的爱情剧作,对情爱观作了超乎前人的、令人耳目一新的阐述,既不乏传统的精髓,又混和着时代的特点,更对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加强元曲的教学和研究,我与其他同志一起在1981年4月、1984年10月和今年5月,对关汉卿的故乡——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村进行了三次实地考察,收益甚大,其中之一便是对关汉卿的名、字、号已初步查明。 关汉卿是伍仁村的名门之首。在关宅(至今犹存,乡人称为“关家园”)的西北面是蒲水湖,为方便行人,关家在该湖的细腰处架设了一座两丈多长的草木小桥,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关家桥”。其村东是南北走向的磁河,历代水满长流。为利于客货运输,当时的商贾大户集资兴建了长约六丈的土木砖石结构的大桥——同济桥。为使后人永记建桥的布施者,在桥头树一“同济碑”。此碑一直完好地保存到新中国成  相似文献   

3.
关汉卿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他杰出的作品奠定了戏剧这一样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坚实基础。悲剧《窦娥冤》是他饮誉至今的代表作。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窦娥冤》……。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主人公之意志,则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窦娥的不幸遭遇,特  相似文献   

4.
关汉卿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戏剧大师。他生活在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元蒙统治时期。当时统治者野蛮残酷地剥削与压迫,使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目睹并感受了悲剧充斥各个角落的元代社会现实,对此他不能不发出了强烈的“呐喊”。这诚如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赫尔岑所说:“一个伟大的人生活在人类共同的生活里,他无法对世界的命运,对巨大的情势表示冷淡;他不能不理解当代的事件——这些东西对他有所影响,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尖锐、复杂、激烈的社会矛盾就是关汉卿戏剧创作的母体。他宁愿冒着“妄撰词曲”、“犯上恶言”,他怀着愤愤不平的抑郁心情,写出了一部部感人肺腑、动人  相似文献   

5.
<正> 关汉卿和以他为代人的元杂剧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突起的奇峰,这是怎样出现的呢?人们曾经作了不少探讨。长期以来,文艺总被认为是从属于政治的,影响所及,在元曲研究中形成一种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元代戏曲繁荣的契机,只有从民族和阶级的斗争中去探寻”。(《戏剧论丛》1958年第3辑《关汉卿学术研究座谈会记录》)如果不受这个“只有”论的约束,而去探寻“还有”什么契机,那就有被戴上“资产阶级”帽子的契机。本文尝试打破这个禁限,另从宋元瓦舍文艺的社会基础和书会才人的创作道路方面,探讨产生关汉卿的社会土壤和文艺渊源,勾勒关汉卿的生活环境和性格面貌。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关汉卿十八种杂剧中的“被”字句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具体分析了两大类“被”字句即“N被句”和“零被句”,发现关剧中被王力先生认为脱离常规的、没有定型的、后代逐渐淘汰的“零被句”占有“被”字句超过一半的比重,而且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使用。  相似文献   

7.
关汉卿婚恋剧中出现的众多"情种"形象,虽然没有某些女性形象那么鲜明,但作为同时代的产物,其中也不乏栩栩如生者.这些"情种"形象与社会的大背景、元代的文化政策、关汉卿本人的进步思想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一管笔在手,敢搦孙吳兵斗”——关汉卿散曲:《聘怀》关汉卿的戏剧創作代表了十三世紀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高峰。关汉卿的思想如高山森林,雄偉深沉;关汉卿的才情如汪洋大海,辽闊无边。这位戏剧大师的創作特色形成了中国戏曲艺术的优秀傳统。  相似文献   

9.
<正> 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元代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戏剧活动七百三十周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近日出版了校注《关汉卿全集》;这是一部颇有水平的关汉卿著作全集的校注本。校注者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吴国钦是著名戏曲史家王起先生的学生,有关戏曲研究的著述颇丰。他的这部用了五年时间校注的《关汉卿全集》的出版,也是我省学术界一项引人注目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因为史料不足,关汉卿的生卒年始终是众说纷纭的问题。已故的郑振铎先生把关的生年定在公元一二一四年;近年来甚至有同志把他的生年定得早到“公元一一九五年之后,一二○○年以前一段时间”;而已故的冯沅君先生却认为:“关汉卿即令年辈较早,总早不到金末,他的生年似应放在一二四○年左右。”因此,隋树森先生在他编的《全元散曲》里,才说关汉卿“然不知时在金世抑元世”。  相似文献   

11.
试论关汉卿杂剧叙事的时空控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关汉卿杂剧的研究历来多停留在“表现了怎样的内容”这一层次,而对其“怎样表现内容”的研究,虽有涉及,稍显薄弱。从叙事学的角度考察,关汉卿杂剧以顺叙为基本叙述手段,同时,还采用了追叙、预叙、概要、间断等时空控制机制,进行了有机的调节。而这一切又是受演员讲故事的显在叙述模式及元杂剧体制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虽然关于元剧产生的时间,历来说法不一,或曰金代,或曰蒙古时期,或曰元代。但是,对于关汉卿在元剧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家却有着一致的看法。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将关汉卿列于“前辈才人”五十六人之首。明人朱权《太和正音谱》称其“初为杂剧之始”。朱有燉《元宫词》也说:“初调音律是汉卿”。  相似文献   

13.
在关汉卿的内心,已不再有任何对传统的依恋,他只是把传统作为攻击的目标。如果说杜仁杰"善谑"背后闪现的矛盾和痛苦、白朴一度追求后的消沉和迷惘皆显示出他们在反传统的同时并没有找到新的出路和建立起全新的价值观的话,关汉卿却找到并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时代文人群体性心理挫折,关汉卿没有也不可能避免,但他并没有被折服,从而"倒退"和"降低了行为水平"(如王和卿部分作品),而是进行了升华,在一代艺术创新中否定传统,在挑战中寻找自己独立的人格,他代表了虽失意却仍积极追求生命真谛的一代文人。  相似文献   

14.
(一)银筝女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套数有“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句,体会它的意思,应该是:理筝姑娘在台前弹筝,笑着靠在屏风上;“银”是筝、台、屏的饰物,言其贵重。银筝女,即理筝的女郎。(二)“银筝凤闲”和“绣被常悭”□□关汉卿《双调沉醉东风》有“伴夜月银  相似文献   

15.
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他的一生创作很丰富。为人民写下了六十多部杂剧,而今虽流传下来唯有十八种,但这些作品所塑造的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尤其广大普通妇女形象,并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所揭示社会内容的深刻性,独特性,迄今仍在我国戏剧文学史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显示了关汉卿作为伟大戏剧家的历史功绩。正如王季思对关汉卿高度评价的那样:“它(指作品)内容包含的丰富和艺术创作上的成就,确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关汉卿,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关于关汉卿的籍贯,有大都(今北京市)、解州(在今山西运城)、祁州(在今河北)等不同说法。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杂剧而外,他还创作了许多散曲,今存小令50多首,完整的套曲12篇。由于他的伟大成就。关汉卿被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同时关汉卿的戏剧创作在中国戏剧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元杂剧的鼻祖”;关汉卿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也享有极高盛誉,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相似文献   

17.
元剧四题     
一、《望江亭》中的“扮南戏”关汉卿《望江亭》杂剧的第三折,顾曲斋本、息机子本皆在张千、衙内、李稍合唱了〔马鞍儿〕这只套外小曲之后,作如是收尾:张稍云:黄昏无旅店,亲随云:今夜宿谁家?衙内云:这厮每(们)扮南戏哪!张永鑫《关汉卿与南戏》一文,即据此得出结论:“关汉卿知道有一种相异于杂剧的南戏存在,也掌握了南戏的某些特点,否则不会把李稍、亲随的演戏称为‘南戏’。”陈  相似文献   

18.
关汉卿散曲的文化意蕴及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汉卿是元代曲坛的泰斗,其散曲作品与其剧曲一样,皆为当时曲坛上相应生辉的奇葩。但相比之下,其散曲的研究,未免显得有些冷落沉寂,且评价不高,这是不大公平的。无论是从“言志”还是从“缘情”的角度说,关汉卿的散曲都是其心灵的投影,同时又有特定时代文化的折光。因此,要想剖析其散  相似文献   

19.
金末元初杂剧崛起于北方,以大都为中心,旁若真定、平阳、东平,亦为北曲先兴之地。若论杂剧的先导和旗手,当推关汉卿。故后人誉之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名扬“四大神洲”,他简直成了当时北京城里乃至全国的“文化部长”了!随着蒙古  相似文献   

20.
诗词名句,引起人们的特别爱好,读者在品味名句之余,往往要穷根溯源,找出它的最初出处。上海辞书出版社陈光森等编的《中国古代名句辞典》,为读者查找名句提供了方便。偶一翻检,发现了两处错误。该书756页载名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注明出处是元·关汉卿《蝴蝶梦·楔子》。检《宋诗纪事》卷九十载徐守信《绝句》:“汲汲光阴似水流,随时得过便须体.儿孙自有儿孙计,莫与儿孙作马牛。”徐守信,北宋嘉祐时人,比关汉卿早了二百多年。显然关汉卿囚袭了徐的诗句,虽然改了四个字,却似有点金成铁之嫌。又该书730页载名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注明出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