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直道的考察和研究颇受学界重视,近年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其起点甘泉宫的考察,对沿直道佛教遗存的考察,对沿直道烽燧的考察,对直道修建起讫年代的考证,对秦直道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的探讨等方面,争论表现在秦直道路线走向问题上。目前仍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秦代直道的和平功能与昭君出塞的旅游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诚之 《阴山学刊》2006,19(1):59-64
秦直道是公元前212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令蒙恬监修的一条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在和平时期,秦直道沟通南北,促进了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融合,汉代的王昭君和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自愿和亲出塞北上时,曾经秦直道到漠北。它是一条“统一之道”、“帝王之道”、“民族团结之道”、“经济发展之道”、“萨拉乌素流域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融汇交流之道”和“红色旅游之道”。  相似文献   

3.
甘肃庆阳地区秦直道考察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89年4月—5月,在甘肃省教委高教二处的支持下,并得到庆阳师专、地区博物馆等单位的配合协助,我们对庆阳地区境内的秦直道进行了考察。潘振东、孙立峰、李红雄、陈瑞林、寇正勤等同志分别参加了部分考察工作。《史记》·《索引》苏林云:“正南北相直道也。”《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秦故道在庆州华池县西四十五里子午山上。自九原至云阳,千八百里。”子午岭南北走向,位于陕西与陇东之间,为泾洛两河的分水岭。它北起陕西省定边吴旗和志丹县,南至铜川、耀县、淳化、旬邑等县市,东有甘泉、富县、黄陵、宜君诸县西半部,西有甘肃华池、合水、宁县、正宁诸县的大部分或小部。考察证实,直道始终沿子午岭从南向北途经庆阳地区四县。  相似文献   

4.
丁德科 《人文杂志》2002,(5):105-109
作为周、秦、汉、唐京畿的秦地,是前期中国历史文化形成和充分发展的中心区域,长期处于政治进步、经济发达、文化先进的地位.唐以前秦地原始市场经济,基本上表现了中国原始市场经济的最快和最高水平,是中国原始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典型和缩影.这不仅从经济角度奠定了秦地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赋予秦学研究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斯《谏逐客书》说到秦王族消费喜好,体现出浓厚的外来文化因素,其中包括"骏良駃騠"。"駃騠"应是来自北方草原地区的畜种。"駃騠"的驯育,是北方草原民族的文化贡献。"駃騠"可能先入于秦,体现了秦与北方民族的交通往来和文化联系。汉武帝时代开通丝路,《盐铁论·力耕》所谓"骡驴馲駞,衔尾入塞;驒騱騵马,尽为我畜"的情形,可以看作中国古代畜产史上秦人引入"骏良駃騠"的续章。"駃騠"很可能是骡,也不能排除是野马等其他草原畜种的可能。相关考察,还有待于文献研究和动物考古相结合的进一步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秦国赘婿法律地位并非一直低下。秦立法剥夺其立户、受田宅等权利,强制其从军,始于秦统一六国后,直接原因为军事需要,深层次原因为文化认同、政治合法性建构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 史籍对秦直道的文字记载不多,《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载有两条:“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三十七年,始皇出游。……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行,遂从井陉,抵九原……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史记·六国年表》:“三十五年为直道,道九原,通甘泉”。《史记·蒙恬列传》记有两条:“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是秦以后"为群儒首"的第一位大儒,他继承先秦儒家的思想,开创了秦以后"独尊儒术"和汉唐经学的新格局,而且对宋代的"新儒学"即道学或理学也有重要影响.董仲舒在中国儒学与文化史上占有堪与孔子和朱熹比肩的重要地位.本文从八个方面对此予以论证,并且指出,崇尚道德与和谐、仁者爱人、以民为本是儒学一以贯之的最根本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9.
法家文化与秦王朝的兴亡密切相关,它在秦国历史上的作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秦孝公时期,商鞅以法家文化为指导实施变法,使秦国迅速壮大,为吞并六国、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确立了法家文化在秦国的主体地位;秦始皇时期,由于过度迷信并片面使用法家文化,实行君主专制,崇尚权术,严刑峻法,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二世而亡,同时也扼杀了法家文化的优点,极度膨胀了其不足。秦兴于法家,也败于法家,甚为遗憾!  相似文献   

10.
刘雨涛先生于《秦与华夏文化》(见《孔子研究》八八年第二期)一文中重申了蒙文通先生之说,认为秦乃非华夏之裔的西戎民族,秦文化是与华夏文化"不两立"的西戎文化,由于秦入主中原的结果,造成了华夏的"夷化"和华夏文化的"大质变",使法家学说即渊源于西北民族的戎狄之教在中国建立了统治地位,从而才导致了尧舜至孔孟时代形成的富有民主性和人民性的华夏文化的中断,形成了秦汉以后的绝对君主专制制度,秦汉以后形成的绝对君主专制主义不可完全归罪于体现着先秦华夏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宋明理学家之所以提出复兴孔孟儒学,正是为了复兴兴和发扬尧舜至孔孟时代富有民主性和人民性的华夏文化.显然,上述观点不仅涉及了如何认识秦的民族和文化的属性问题,而且涉及到了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秦统一中国的文化基础是戎狄文化还是华夏文化;秦汉以后居于中国文化主导地位的是戎狄文化还是华夏文化;如何认识和估价体现着中国  相似文献   

11.
玄鸟被很多学者认为是秦的图腾,其它关于秦图腾的说法,都不否认玄鸟是秦图腾,或从玄鸟说加以衍生。但图腾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首先是一种标记,用于一个氏族区别于其他氏族。在我国先秦时期,对鸟的喜爱与重视是一种普遍现象,不能认为它就是秦族独有的标记。与此相关的是,和图腾相关的思想观念在秦文化中也不见踪影。从秦族的形成时间来说,距图腾的兴盛期已很遥远了。所以,玄鸟不应该是秦图腾。本文认为玄鸟等传说的目的在于说明君主统治权力的合理性、合法性是天命神受,这是巫术思维的结果。秦在发展过程中,巫术文化因素融入了历史传说之中。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次揭橥事功话语在秦史中的特殊意义。文章认为 ,秦人事功精神建基于功利主义取向之上 ,凝聚了三晋法家思想精华 ,集中体现在秦历代有为君主对于创霸业帝之事功目标的恒定取向和韧性追求 ,又泛化为秦社会各阶层不同层次的事功意识。它既包容了震烁古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韬略 ,也表现出酷烈的非道德主义倾向。事功精神高度聚合了秦全社会的理想意志 ,构成秦人执着的民族情商 ,成为支撑其崛起壮大并最终担当一统华夏伟业的文化内驱力。伴随事功精神的异化和失落 ,秦帝国蹈入二世而亡的结局。  相似文献   

13.
秦汉时期法家的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子今 《社会科学》2004,(9):96-103
法家学说经历战国时期数次政治试验 ,在秦国获得成功。秦王朝统治时期 ,法家理论得以全面实践。秦的短促覆亡 ,使得政界和学界都特别看重法家学说的负面影响。然而从出土文献资料看 ,在汉初标榜黄老“无为”政治的另一面 ,又体现出对秦代法制的继承。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空前上升 ,但是法家理论依然发挥着一定的影响。汉宣帝所谓“本以霸王道杂之” ,就反映了这样的影响。东汉末年 ,法家学说的文化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又得以重新上升。  相似文献   

14.
<正> 党中央、国务院1983年4月批转的《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把发展海南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出来,海南人民政府也把旅游业同能源、交通一样列为重点开发项目之一.因此,进一步认识海南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和旅游业在海南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认真探索加快开拓海南旅游业的途径,具有明显的重要性、迫切性和现实意义.一、海南岛发展旅游业的特殊的有利条件海南岛——祖国的宝岛,象一颗明珠闪烁在万顷碧波的南海上.她不仅有丰富的地下矿藏,大量的热带作物,而且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特殊优势.  相似文献   

15.
秦汉时期陆路交通的管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形成了以驰道和直道为主干线,以重要商业城市为中心的陆路交通网,而且形成了一整套高效的管理系统。将作大匠和太常以负责皇帝的主要出行道路为职责;地方各级官员则负责各自辖区的交通建设。这种有序的管理体系在维护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地理角度看,基于水土资源优势,文化多发源于海岸或河谷平原盆地,并形成文化传播的主要通道。珠江—西江干支流一带早在秦汉及以前时代就通过其支流延伸的交通走廊,可能从西南陆路和东南海路与印度有着文化交流,成为南北和中外文化的交汇带,并融合创造和传播新文化。珠江—西江流域形成内部具有同质性的文化带,而且是与北方主流文化有所区别的具有佛禅特色和民俗文化或氏族文化底色的综合文化带。随着交通格局的变化和经济开发规模的扩大,岭南文化活动中心也随之发生变化,即沿珠江—西江带由西向东转移。  相似文献   

17.
缘于各自不同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环境,秦人与楚人在民俗文化、政治文化、价值文化上都存在明显差异。这种文化差异表现出了强烈的相互抵触性,它不仅构成了战国时期秦楚对抗的深层根源,也是秦统一天下后,楚人对秦政感觉不适,在反秦斗争中充当了主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齐文化与秦文化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秦两国文化属于两种类型不同的异质文化,齐偏功利,秦重战功;齐人治,秦法治;在经济、文化、风俗等理念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同时二者也存在着文化的同质性,从整体而言,二者均属于顽强进取的文化类型;从质的方面看,两国文化都注重务实。纵观东周,最早称霸的齐却被后起的秦国所吞灭,文化因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作用。任何一种区域文化都有其自身特定的规定性和一定环境、时代的适应性,而无优劣之分。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各国文化艺术各有千秋。秦能最终图得霸业,秦文化必然有其独到魅力。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与圆顶山秦贵族墓地为秦西陲陵区两大陵园,所出的秦西陲明器具有最典型的春秋早期秦文化艺术特征。从秦西陲陵区青铜器及金器的艺术特征出发,结合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因素,分析概括早期秦国文化艺术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0.
齐鲁文化是秦以来中国大一统文化的活水源头;源于齐而形成于秦汉时期的博士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政治、文化制度。西汉前期,以齐鲁地区士人为主的学者群融汇、吸收阴阳、黄老、法、方仙道等齐鲁诸家学说改铸儒学而成经学,通过博士制度,使齐鲁文化实现了与封建专制制度的结合,取得了政治上学术上的统治地位。其后,由先秦齐文化与鲁文化不同学风而引发的经学内部的经今古文之争,随着今文经学的庸俗化,日益崛起的古文经学派完成了统一经学的任务,最终实现了齐鲁文化的正统化;今文经学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其所依恃的博士制度于东汉末也归于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