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族原始宗教中的天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藏族先民由于世代繁衍生息在有着崇山峻岭之青藏高原,随时随地与山打交道,所以他们的原始自然崇拜也就以山崇拜为主.许多在自然界所产生的自然现象,也都被认为是山神所显示出来的神奇力量.诸如季节的变换、气温的冷暖、白昼与黑夜、日  相似文献   

2.
<正>人类诞生后在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内,只是依靠采集、狩猎获取生活资料.青海境内人类活动的遗迹,就目前已知资料,可追溯到约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那时柴达木盆地已有人类居住生活.①约一二万年前,昆仑山区、唐古拉山区一带也有人类劳动生息.那时青藏高原的气候大概比现在温暖湿润,丛林茂密,游食动物成群结队,成为人们猎获的对象;可食野生植物的果实、根茎等资源丰富,可供人们采集,因而适宜人类生存.1980年在贵南县境发现距今6700多年前的中石器时代遗存拉乙亥文化,当时人们仍使用打制的石器,以狩猎采集为生.该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有环颈雉、鼠兔、沙鼠、喜玛拉雅旱獭、狐、羊等,②这些动物应是当时人们主要捕食的对象.这里还出土了加工植物性食物的石研磨器,表明至少采集农业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3.
此刻,我耳边正传来韩红演唱的美妙歌曲《天路》,思绪也被带到了遥远的青藏高原。确实,通往西藏的公路、铁路和飞机为西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但西藏的进步和发展却又不是因为有了这些现代化的设施才开始的。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区一样,生活在西藏这片神奇土地上的人们在自己的进化史和文明建设史上也有过辉煌的成果和努力,他们为人类文明进步所做出的贡献,同样值得世界的其他地区和民族尊重和重视。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试验区发展循环经济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内最具现实开发价值的资源富集区,也是青海省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国家已将柴达木盆地列为循环经济实验区。本文通过对柴达木现状概括分析,认为柴达木实验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定位应是: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促进和支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试验区;以重化工作为发展循环经济优先领域,探索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功经验的试验区。发展的切入点首先是矿产资源开发模式的转变,即工业循环这一层面,并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解决的几个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试述叶蕃封建经济的形成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吐蕃王朝建立前青藏高原经济的发展 藏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分布在约占全国总面积四分之一的青藏高原上,聚居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五省区。距今大约五千多年以前,就有比较成熟的人类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这块土地上。这已经被一系列考古资料所证实。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青海南部沱沱河沿岸发现了许多旧石器。同年,又在西藏林芝发现了古代人类头骨。1966年起又相继在西藏地区的定日、聂拉木、那曲、阿里北部、墨脱、青海湟水流域及黄河沿岸等地出土的旧石器文化。1978年在西藏昌都卡若村等地发掘出许多具有高原特色的各种石器、骨器、陶器和贝壳、粟米等。上述这些石器分别属于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时代文件。这些文化说明,此时青藏高原上的人类活动是在有湖泊、河流、泉水等气候温暖湿润的自然环境中。这就为藏族先民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在青藏高原地区流传的许多神奇的传说,闻名世界的&lt;格萨尔王&gt;就是其中最为瑰丽的一部.这个记录了藏族史前社会状况的史诗,至今仍是破解史前藏民族社会组织结构、经济状况的钥匙.……  相似文献   

7.
新疆哈密五堡艾斯克霞尔南墓地因位于1999年发掘的艾斯克霞尔墓地以南的南湖戈壁而命名。墓地地处哈密五堡乡西南32千米、艾斯克霞尔墓地东南14千米处的南湖戈壁深处,2009年下半年已有部分墓葬遭到盗掘,2010年11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哈密文物局的协助下,对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相似文献   

8.
在柴达木盆地有一块神奇的地方,这就是察尔汗盐湖. 察尔汗盐湖,东西长140公里,南北长40多公里,总面积5856平方公里,比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还要大850多平方公里,是真正的"中华第一湖".  相似文献   

9.
郭小平 《天府新论》2004,(Z1):183-184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曹操的<短歌行>千百年来为人传唱,成为脍炙人口的经世之作,在思想艺术价值上存在着烛隐洞幽的亮点.这些亮点,照亮了人们思想深处潜伏着的渴望抒情的情思,使创作者与读者达到了审美上的深度愉悦.  相似文献   

10.
<正> 格尔木是青海省西部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地处青藏高原,与西藏毗邻。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它不仅是青海西部的交通枢纽,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的主战场,支援西南边防的后勤基地,而且是西藏在区外最重要的后勤基地。 解放以后,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固然  相似文献   

11.
现代人因永不知足地追求物质财富而永远得不到内心的宁静和幸福,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关心自己.正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关心自己,也就不懂得关爱地球.人类文明因此而在生态危机中越陷越深.为能走出现代文明的危机,必须破除现代性的三大错误信念--经济主义、独断理性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破除了这些错误信念,才能实现"人性革命".实现了"人性革命",人们才能学会"关心自己"."关心自己"就是修己进德,就是"觉知自己深处的真实",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以求得平衡".当多数人都懂得关心自己时,地球生物圈就能得到休养生息.  相似文献   

12.
关注新时期当代文学的人,一定会注意到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回归自然”的口号,已成为今天许多中国当代作家描写不尽、咏叹不尽的主题。张承志以他的戈壁、草原、冰川、峡谷、大坂,构建起内陆型、高纬度的自然空间;韩少功、古华、何立伟以蛮荒、浑沌未开,构建起“新湘西世界”;马原、扎西达娃们描绘的是带点魔幻色彩的“青藏高原世界”;甚至向以秀丽著称的钱塘江流域,在李杭育的笔下,也变成了以风、云、潮、浪构成的“葛川江世界”。当代某些作家们对自然表现出一往情深。诚然,他们受到西方“自然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明清漕运对运河沿岸城市的影响——以天津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漕运是明清王朝统治的经济命脉,每年数万名漕运人员驾驶上万只漕船运载着数百万石漕粮在运河上经过,从而对运河沿岸城市产生了多方面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一是漕运人员在运送漕粮的同时带运的大量南方土宜及其额外私自夹带的货物进入运河沿岸城市,从而促进了后者商业的发展;二是受南方漕运人员的影响.运河沿岸的人们不仅能够听懂而且学会了一些南方语言;三是随着漕船的北上,南方地区信仰的妈祖被传到北方并得到发展;四是由于漕运活动,文人学者写下了很多关于运河沿岸漕船汇集、漕运景观以及运河畅阻情况的诗歌.  相似文献   

14.
随着盛夏的到来,海岛游无疑成为最炙手可热的旅行选择之一.在炎炎夏日,人们来到海边享受海风与海水给我们带来的舒适与清凉.海岛游虽然美好,但是夏日炎热的天气、多变的海流与锋利的贝壳、沙石却会对游客造成伤害.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在旅程中遇到这些麻烦呢?  相似文献   

15.
曹淑慧 《南方论刊》2006,(11):53-54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络明星。他们在众多网友的追捧中“一夜成名”,但也在“昙花一现”后马上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那么,这些曾经追捧他们但最后又抛弃他们的人们是出于一种什么心理呢?本文探讨了这些网络受众的几种心理状态,并找出了产生这些心理状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历史上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各个民族都为高原的开发和进步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藏族在各民族中人口数量最多.藏族服饰文化与其他民族服饰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本身也是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的过程.综观整个青藏高原,在时间上从古到今,各民族之间的服饰文化联系是密切的;在空间上各民族之间的服饰变化是不断的.本文从历史地理的视角,就青藏高原历史地理环境与藏族服饰之关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教育从来没有象今天一样受人关注,也从来没有象今天一样被人们寄予了如此之多的希望,仿佛教育是一根神奇的“魔棒”.当然,人们对教育的厚望本身无可厚非,但教育究竟能否满足人们的愿望就另当别论了.  相似文献   

18.
王永宽 《中州学刊》2008,(3):182-186
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神话传说故事之一.2007年10月"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使这一古老神话在当代又引起广泛的议论和思考.嫦娥身上集中体现着人们的理想与愿望,也体现着人们的审美追求.奔月故事反映了先民们对于宇宙自然的丰富幻想和神奇想象.嫦娥奔月传说故事演变过程中显示出中国人的崇月心态与折桂情结.人们由嫦娥奔月之后的仙界生活引发联想与感慨,突出地表现出人世间的伦理意识;在对嫦娥其人的认识与理解方面体现了人道主义的思想倾向和人性精神.在人类文化史上,世人的欲望在仙凡之界游走,反复互动而没有止境,嫦娥奔月故事的流传也不会停息,还将不断演绎出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祖国的西北部,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这里有辽远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有空阔的沙漠和湿润的绿洲,有浩瀚的戈壁和绵延绝塞的长城,有长青的草原和终年积雪的山脉,还有长途跋涉的骆驼队和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这一切都是那样和谐、那样独特地统一在这块土地上。也正是这块土地,哺育了具有西部特色的文学艺术——它以其鲜明突出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正>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一种区别于海洋民族的大陆民族的文化”,理由是:“我们的先民自古生活在东亚大陆上,这里东濒茫茫沧海,西北横亘漫漫戈壁,西南耸立着世界上最险峻的青藏高原。这种一面临海,其他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造成了一种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