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了海洋经济的战略地位,海洋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的问题成为海洋经济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在分析我国海洋经济及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海洋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是海洋经济发展、产业体系完善的必然结果,理清海洋经济统计口径的变动是研究海洋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的重要基础;陆海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受陆海自然环境、海洋产业对空间、技术等要素的依赖性等方面影响;结合我国海洋三次产业的发展前景,判断我国理想的海洋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为第二产业主导的"二、三、一"模式。本研究结论可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和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整顿经济秩序,治理经济环境中,要不要持续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这是广大农民十分关心的问题。黑龙江省乡镇企业近些年同全国一样,有了较快地发展。到1987年底总产值已达85.5亿元,并初步形成了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等在农村几乎无所不包的行业和产业。从业人员已有147万多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0%以上。迅速发展的乡镇企业,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转移农村多余劳动力,推动农民脱贫致富和以工补农,加快农村经济乃至全省整个经济的振兴,都开始显示出不可缺少和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我省乡镇企业毕竟是基础差,起  相似文献   

3.
“十一五”时期,我国物流产业将呈现快速发展之势,本土物流企业发展的重点将是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第三方物流将有较快发展。同时我国物流产业的管理应该是政府和行业协会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一、与农业割裂的乡镇企业目前我国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缺陷是:加工工业畸长,与城市企业在产品结构、技术档次上具有高度的同构性,第一、三产业均不发达。加上农村地区市场经济不发达、信层、不灵,加剧了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这种产业结构的突出表现,是地处农村的乡镇企业陷于与农业割裂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逐渐形成了两个主体:一是超小型的农户经济(2亿户,每户平均经营044公顷土地),二是乡镇企业。农业主要由家庭经营。而地处农村的乡镇企业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除了在某种出庭1\叶以“反哺农业”外…  相似文献   

5.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主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突出特点,是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邓小平同志指出:“乡镇企业每年都是百分之二十几的增长率,持续了几年,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他行业,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8页)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关键在于其运行机制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的产业结构虽然处于不同的演进阶段 ,但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两国产业间的比较优势差异正在不断缩小 ,即出现了由产业间垂直分工体系向产业内水平分工体系转变的趋势。这种变化必将使两国产业间的关联与互动关系进一步加强 ,并对两国产业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中日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一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进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不断地向“配第——克拉克定理”表示的方向演进 ,如表 1所示 :  表 1中国三次产业占 GDP的比重变化  (% )  1980 1985 1990 1995 1996 1997第一产业 30 .12 8.5 2 7…  相似文献   

7.
“四产业划分法”和由此得到的统计图表使以往关于“第三产业”的研究大为逊色。文章指出:通过“四产业划分法”——波拉特方法可以看出,真正的增长在第四产业——信息产业;从美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历史对照中可以看到,产业结构前倾发展、信息产业超前增长是日本经济腾飞的重要原因。文章还指出:有关增长极限的各种理论值得重视;低技术经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我国的产业结构状况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状况表现,我国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阶段,要实现经济的腾飞,必须采取重视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以提高我国经济的总体质量和实力。  相似文献   

8.
一国生产力的发展,既有规模的增长,又有结构的变动。产业结构变动的均衡和非均衡协调是产业协调发展和产业质量提高的重要战略措施。“七五”期间,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产业结构的变动与经济总量的增长相伴而行,有关研究报告表明,“七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基本正常,产业结构变动的若干侧面基本符合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达国家提供的结构演变的一般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甘肃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不合理、三次产业内部各产业结构之间的比例不合理的现状 ,并相应提出了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我国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与资金的大量投入密切相关。1988年,全国乡镇企业资金投入已达3922.3亿元,比1979年增加8.30倍,年均递增28.11%,其间,乡镇企业总产值年均递增31.61%,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30.28%,所安排从业人员年均递增14.11%。现在,乡镇企业总产值已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1/4左右,乡镇工业在全国工业经济中已呈“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态势。显然,巨额资金的投入与积累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对乡镇企业宏观调控乏力,乡镇企业伴随投资膨胀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这也是促使中央采取治理整顿方针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对乡镇企业投资膨胀根源与后果剖析,并结合整治以来出现的情况,提出对乡镇企业投资调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明确提出“技术立国”方针的日本官方文件,是1980年3月日本通产省产业结构审议会制定的“80年代通商产业构想”。但是,“技术立国”作为一种思想、理论、方针、国策,则有着一个很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早在70年代初,当日本实现了持续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成长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大国”,基本完成了明治维新百年来追赶欧美先进国家的战略目标,在日本就展开了有关今后日本向何处去的大讨论,“技术立国”论就是在这场大讨论中产生的。进入80年代,尽管“技术立国”方针已被明确载入官方文件,但从日本科学技术的实际发展和一系列有关科学技术的官方文件可以看出,“技术立国”论仍处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12.
结构优化是我国“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在梳理和比较产业互动思想演进过程的基础上,指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模式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对结构优化的四点建议,并归纳出产业带动互动优化模式、产业耦合互动优化模式、产业融合互动优化模式等三种基于产业互动视角的结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3.
政府的扶持与科技型企业家的成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景韶 《探求》2000,(1):24-25
本世纪8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的技术力量导致全球经济、社会、观念的剧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创造了机遇。我国产业结构能否迅速优化,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能否迅速成长壮大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下世纪的综合国力和地位的关键问题。因此,要尽快形成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特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己品牌的高新技术企业,依靠科技进步,依靠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就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自从1978年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以来,我国陆续制定并实施了“星火”、“火炬”等8项国家计划;推行研究项目合同化管理及技术开发型研究所的企业化…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其发展势头之猛,令世人瞩目。现在,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已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六成,乡镇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左右,获得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社会地位。蓬勃兴起的乡镇企业,是十多年来我国农村改革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乡镇企业综合发展水平及发展率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我国乡镇企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总体格局是东部远高于中、西部,西部已赶上中部,但中、西部乡镇企业综合发展水平都较低;东部发展率最高,中部最低,地带间乡镇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和发展率差异较大。大部分省城乡镇企业综合发展水平和发展率低于平均水平,从聚类图可知,我国省城间乡镇企业综合发展水平和发展率呈"金字塔"形,即乡镇企业综合发展水平和发展率得分越低省域数越多,我国省城间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和发展率十分不平衡。  相似文献   

16.
沿海地区发展战略要求把乡镇企业甩到国际市场中去,参与国际交换与竞争。这是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但路子究竟怎么走,这要我们根据这一战略方针,结合浙江省省情加以认真探索。1.围绕国际市场需求,优化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决定产业。外向型经济是面向国际市场的商品经济,因此,乡镇企业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7.
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经过80年代的填补短缺阶段和90年代初的外部规模经济阶段,目前正处于发展方式转换和梯度转移中,由于资本与劳动的比较利益格局的变化,先发展的东部地区乡镇企业正遇到“资本代替劳动”和“技术创新”的挑战,而中西部后发展地区已具有重建劳动密集行业中心市场的大好机会。因此,就全局而言,乡镇企业的政策应反映这一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18.
一提起乡镇企业,就使人联想起它的灵活的经营机制。正是由于乡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形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利益风险机制、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能进能出的用工制度、能上能下的干部制度、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及“自我约束、自我积累、自我改造”的发展机制,才使其“异军突起”,迅速壮大。这支“老乡队”很快就占领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乡镇企业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在农村社会增加值中,它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是,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发展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其经营机制的优势逐渐退化,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9.
工业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进行测试与评价,从而明确工业化发展水平所处的阶段,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化发展进程。采用H.钱纳里和西蒙.库兹涅茨的工业化划分标准为测度方法,并选取人均GDP(美元)、三次产业GDP结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以及人口城市化水平4个主要指标进行衡量,参照工业化发展的具体数值,并以泉州市为例对其工业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实证分析。工业化的发展受到外部环境、体制改革、信息化、城市化等因素的影响,需要根据当前的制度、环境、产业结构等来确定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并制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提高第一产业发展水平,转型升级第二产业,增加第三产业发展比重,是其工业化转型升级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从我国经济发展、经济改革和经济开放三者相统一的角度,研究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尤其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我国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即“三化”)进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跨国公司对我国“三化”进程的影响是深远重大的,其中在工业化方面,跨国公司主要从产品、产业、技术这三个方面以及相应线路“产品产量增加→产业结构提升→工业技术进步”,来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由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向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转化;在市场化进程方面,跨国公司重点从企业、政府和生产要素这三个方面以及相应的线路“企业改革→政府职能转换→生产要素市场化”,来推动我国市场化进程由市场经济初步形成阶段向逐渐成熟阶段转化;在国际化方面,跨国公司从贸易、市场、投资三个方面,以及相应线路“贸易国际化→市场国际化→企业国际化”,来推动我国国际化进程由单向开放型阶段向全方位开放型阶段转化。研究结果还表明,跨国公司对我国“三化”进程的影响也具有复杂性,一些方面还存在潜在的负面效应。对此,本文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