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五四时期"现代"型话剧体式的主要特征,是抛开理性与逻辑的规范,以心理时空取代自然时空,在直觉、本能和潜意识的支配下,运用象征、隐喻和暗示的方法,结构戏剧动作,塑造人物形象,制造戏剧冲突,从而将剧作意蕴导向虚幻神秘的情绪和哲理层面,使剧作呈现极端个人化和无序化的艺术面貌.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戏剧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然而就戏剧在当时的社会地位而言 ,却属于下层文化范畴 ,戏剧的内容、形式以及演员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莎士比亚本人的命运和他被后世所公认的地位形成极大的反差。然而 ,莎士比亚戏剧的形成和发展 ,是文艺复兴革命的结果 ,又是这场革命所带来的思想意识形态最根本改变的动因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著名作家、诗人和剧作家赛福鼎·艾则孜的话剧创作生涯、发展阶段、主要作品的艺术特征 ,探讨其作品的特点、创作风格及赛福鼎·艾则孜戏剧创作在维吾尔戏剧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当代一些少数民族剧作家的作品,超时空、死、美、坚忍、命运、英雄主义、信仰与爱等主题,风格化的舞台演出,诗化的语言,这些可以说是象征主义戏剧的一般特征.在剧作中,它们和谐地融为了一体,创造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尤其是剧作中的反理性、反情节与反传统的戏剧艺术,更多的运用直觉、直感和象征的方法逼视人的潜意识深处,并尽力使其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与民族传统迥异的艺术表现,使得中国当代民族戏剧艺术走向了一个更为自觉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审美潜意识是人类深层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人类文化结晶在社会实践中的内化和积淀。它的结构主要是三个层次:1.内在表象世界;2.审美图式;3.审美意象。审美潜意识的"内在表象世界一各类审美图式一审美意象"结构形成了人类审美活动的规律性空间。  相似文献   

6.
除旧布新、西学东渐是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特色,西方文化是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同时印度文化也是当时中国文化向外学习的重要源泉之一.民国报刊主要介绍印度戏剧知识和印度经典剧作家;随着译介《沙恭达罗》等剧作的活动展开,并有了中印戏剧经典比较研究的成果.《沙恭达罗》在中国的成功上演,为戏剧跨文化接受塑造了成功的典范,反映出了文学间的互证、互识、互补.  相似文献   

7.
审美潜意识是人类深层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人类文化结晶在社会实践中的内化和积淀。它的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内在表象世界;2.审美图式(优美图式、崇高图式、滑稽图式、幽默图式、美的图式、丑的图式,形体图式、色彩图式,节奏图式、旋律图式……);3.审美意象。审美潜意识的"内在表象世界—各类审美图式—审美意象"结构形成了人类审美活动的规律性空间。  相似文献   

8.
鬼魂戏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一种特殊类别,具有非常独特的审美价值。鬼魂形象以幽邃奇异的"人物"丰富了戏剧艺术形象,更重要的是以鬼魂形象投射了人们被压抑的潜意识愿望;鬼魂戏以人与鬼的二元对立冲突表现出极为深刻的主题:人的现实是非人的存在,鬼才体现出人渴望的自由;鬼魂戏经久不衰的独特艺术魅力在于,它以鬼魂的非正常形象表现了"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心理。  相似文献   

9.
《庄子》寓言颇具戏剧性,其戏剧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寓言的代言性质与戏剧代言体如出一辙;二是寓言中有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层层推进的戏剧情节;三是多样的戏剧形式和风格.  相似文献   

10.
Ⅸ恋爱的犀牛》是近年来倍受瞩目的编剧廖一梅最重要的戏剧作品之一.1999年由先锋戏剧导演孟京辉执导搬上舞台,是中国剧坛的话题之作.自首演之后长演不衰,是最受欢迎的小剧场戏剧之一,被视为小剧场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11.
如果以表演作为戏剧的本质特征,仪式与戏剧这两个概念就出现了交叉甚至重叠,仪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戏剧。对仪式与戏剧关系的把握不能建立在表演形式的相似性上,而应该建立在内容或功能的差异性上。区分仪式与戏剧内容或功能差异的是仪式与戏剧体现的情感,仪式与戏剧情感的差异是集体性情感与个体性情感的差异,而集体性情感与个体性情感的差异是仪式与艺术的差异,这样,以表演为特征的戏剧实际上就包括作为仪式的戏剧与作为艺术的戏剧。  相似文献   

12.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其审美价值究竟偏向于文学性还是剧场性,其功能究竟是重启蒙还是重娱乐,这历来是争议不休、难有定论的问题。即使在今天,中国一些戏剧学专家依然因为各自侧重点的不同,从而看到了当代中国戏剧的两种迥然不同的走向。通过对中国近代以来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戏剧进行分析,发现这两种走向其实并不矛盾,相反是整合。当今,在中国戏剧创作中文学与舞台、启蒙与娱乐间对立、偏废的现象正逐渐消淡,二者的融合与统一日益成为一种明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女性主义戏剧批评出现了一种新的发展动向,即对被认定为女性主义的戏剧进行重估。重估女性主义戏剧,主要是从三个层面展开的:一是对被主流文化认同的女性主义戏剧作品进行重估,检视它是否与女性主义戏剧观念相一致;二是对被认定为是女性主义戏剧的作品进行重估,检视它是否能成为“一个女性主义事件”;三是对女性主义戏剧批评进行重估,检视它是否运用了女性主义戏剧理论和方法来观察戏剧历史、戏剧创作、戏剧文本、戏剧表演、戏剧体制和戏剧团体等问题或现象。  相似文献   

14.
浅析戏曲的民俗传承——以山西雁北一带的民间戏曲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岁时民俗与礼仪民俗是民间戏曲孕育发展的土壤。本文以雁北一带流行或曾经流行的民间戏曲为例,从传承的角度分析了雁北戏曲与民俗的关系,探讨在这块土地上民俗事项的存在状况对戏曲传承产生的重要影响,认为戏曲的保护与传承,不是保护传承人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戏曲生存的民俗土壤也应是保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观众对电视剧的审美接受主要是通过对电视剧的艺术形象的认识和感受来完成的。电视剧作为一种再现性的艺术形态,其艺术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电视剧的成败。由于生活本身的大部分是平淡的,因此电视剧在表现现实生活时,就要富有刺激性和浪漫性,也就是电视剧要通过曲折的情节和浪漫的情怀,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进而完成电视剧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  相似文献   

16.
务头浅议     
务头 ,中国古代曲学的重要术语。虽然数百年来关于务头的解说众多 ,但是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通过对有代表性的说法加以考证 ,并结合其原意对这一概念予以全面揭示。认定务头是宋元戏曲艺人的行话或“黑话” ,指曲中的紧要之处和关键字句 ;在音律上 ,务头多体现出抑扬顿挫的特色 ,同时要施“俊语”于其上 ,务头是同时涵盖形式和内容即戏曲音乐和唱词的综合性概念  相似文献   

17.
相声是中国喜剧的典型代表,一直被定位在“语言的艺术”,事实上它不单纯是一种语言艺术,其艺术本体介乎表演艺术和叙事艺术之间:是听觉艺术,也是视觉艺术;其戏剧情境极具开放性,表演元素兼容并服务于叙述元素;它包含了叙述体和戏剧体并存的两种结构;相声演员将叙述者和角色集于一身。总之,相声成为兼容了戏剧体和叙述体成为典型的兼体艺术——“叙述体戏剧”。  相似文献   

18.
“停顿”是一个重要的戏剧术语 ,系指人物没有台词、没有明显的形体动作。众所周知 ,戏剧是动作艺术 ,动作乃戏剧之最基本要素 ,而“停顿”无疑是整个戏剧动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戏剧内在情节发展环节的视角而论 ,“停顿”堪称剧作家使戏剧富有“节奏化”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 ;而若就刻画人物的视角推敲 ,“停顿”则不失为剧作家揭示人物复杂诡秘之内心世界的特殊而独到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之一  相似文献   

19.
张彭春是中国话剧创作的第一人,他于1915年创作的三幕话剧《外侮》,比现代文学史上认定的中国第一部话剧作品提前了四年;张彭春是中国话剧的第一任导演,自从他1916年回国加入南开新剧团后,便实行欧美现代戏剧流行的导演制;在中外戏剧双向交流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张彭春也是第一人。或许是由于他“所务太广”的原因,或许是由于他的国民党政府官员的特殊身份,使他对中国话剧的杰出贡献,始终没能引起有关学者、专家的关注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戏文是异于宋金杂剧、始趋成熟的戏剧形式。一般认为,戏文产生于宋徽宗宣和之后、南渡之际的温州地区。对前者,学界异议不大,但缺乏必要的申论;对后者,学界有“温州”、“杭州”两说。本论从几则材料的分析入手,对我国古代始趋成熟戏剧形式产生的时地,作一番简要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