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家左邻小两口,结婚才三四年,就提前进入了“痒婚”阶段。他们隔三差五吵架,不遮不掩,什么话都骂得出口,有时甚至会大打出手。如果有一周没听到他们的争吵声,那绝对是有一方不在家。  相似文献   

2.
韦盖利 《今日南国》2013,(10):51-51
现在人们骂某人头脑不好,往往会说“你肺子进水了”。这一说法最早是由隋朝的侯白提出来的,《太平广记》中记载了“州举秀才”侯白对越国公杨素讲的一则笑话。杨素问侯白:“现在有一个大坑,有几百尺深,你如果进去的话,你有什么办法出来呢?”侯白说:“我只要用一根针,在脑袋上扎个洞,把头脑中的水放出来,放满一坑,就可以浮水上来了。”杨素就问他:“头脑中哪里有那么多水?”侯白就说:“要是头脑里没那么多水,那为什么肯跳进那么深的坑里去呢?”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全书中的詈骂语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了对《红楼梦》中的詈骂语相对客观全面的归类方法,探讨了影响詈骂语使用的因素及其所反映的市民文化。  相似文献   

4.
小说,历来是被封建统治者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但清太宗却命大学士达海、范文程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孟子》、《通鉴》、《六韬》一起译成满文,作为必读书之一;封建士大夫骂《水浒》诲盗,骂《红楼梦》诲淫,却不骂《三国》;而且有的还引用《三国》故事入诗入文入奏章。这当然是因为《三国》讲的是帝王将相的故事,宣扬封建道德忠义的缘故。然而,直到今天,《三国》也为人民群众所欢迎:农民起义,从它学到战  相似文献   

5.
詈骂本为粗言俗语,有污耳目,而《聊斋志异》中,詈骂花样百出,形态纷呈,经过作者的精雕细琢,已经上升为一种艺术手段,成为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呈现出刻画人物、转折关节、搞笑娱乐、以骂行慈、发怒泄愤等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6.
裘影萍 《社区》2012,(35):9-9
“杜撰”这一词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没有根据的编造;虚构。但是,“杜撰”这个词语与姓杜的人有关,而且还是姓杜的人撰写出来的东西。“杜撰”这一词起源于唐五代。与杜光庭有关。杜光庭(850。933年),字圣宾,号东瀛子,浙江缙云人。唐懿宗时,考进士未中,后到天台山入道。杜光庭精通儒、道典籍,在四川做道士时,出于维护道教的目的,编撰神话故事阐扬道教,存世的有《灵异记》《神仙感遇记》《墉城集仙记》等;对道教仪则、应验方面的著录有《道德真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广成集》等.  相似文献   

7.
《人生与伴侣》2013,(11):33-33
提起赵丽颖,观众的脑海里总会不自觉地浮现出灵动、甜美、清秀、可爱等词汇,这个来自河北廊坊的小妮子,在娱乐圈摸爬滚打多年,有着漫长的打酱油生涯,终于在2013年凭借一部热播古装大戏《陆贞传奇》红透大江南北,并随着《追鱼传奇》、《陆贞传奇》等多部关注度极高的影视作品轮番问世,使她当仁不让地成为时下人气最高的内地当红小花旦之一,  相似文献   

8.
凤舞 《百姓生活》2013,(11):41-42
胡馨月原是大学音乐专业的学生,姜波是小镇上的“豆腐哥”。一次偶然的邂逅,胡馨月被姜波卖豆腐的吆喝声所吸引,他们由此相识并成为朋友。后来,大学毕业留校任教的胡馨月不但辞职来到小镇嫁给了姜波,成为名副其实的“豆腐西施”,而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教丈夫唱歌。经过几年艰苦磨炼,他们终于携手走上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和《非常6+1》的舞台。他们的爱情故事,和他们的歌声一样感动了千万电视观众……  相似文献   

9.
苏轼有才、有识、有胆。黄庭坚说:“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豫章黄先生文集》卷19 《答洪驹父书》)曾敏行说:“东坡多雅谑。”(《独醒杂志》)苏辙说,苏轼作诗为文“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确实,苏轼的诗文多有寓讽于骂或谑的。“骂”、“谑”、“讽”是苏轼诗文战斗性的统一内涵,也是苏轼诗文的艺术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朱穆之 《中华魂》2010,(11):27-27
骂.能把人骂死吗?似乎不会。三国时诸葛亮当场把王朗骂死,只是小说。但是骂的确可以把人骂死。前不久。韩国卢武铉自杀,似乎就是被骂死的。至于“文化大革命”中.这种例子就更多了。  相似文献   

11.
《曹雪芹佚诗疑案》一文已收入《胡子的灾难历程:张友鸾随笔选》,表明“宛平人”即张友鸾之说并非单文孤证。聂绀弩出狱回京后,张友鸾、陈迩冬、舒芜、周绍良都是聂家的座上客,他们还有马凯餐厅等处的文酒之会,当时都热衰于谈论有关曹雪芹的新材料。关于“曹雪芹佚诗”案的学术氛围与时代背景,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张友鸾在香港《文汇报》所辟“燕山新话”专栏,也着重介绍了启功、杨宪益等在红学领域的真知卓见和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2.
记事起,我对她最深的记忆,是骂。早上起来一推开门,她的骂就开始了,骂爹,骂娘,骂我们姊妹几个,骂院里的猪狗鸡鸭,反正家里没有一样事是让她顺心的。  相似文献   

13.
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简称《司法解释》)。这部总共10条的《司法解释》,通过厘清信息网络发表言论的法律边界,明确7种情形适用公诉程序,为惩治利用网络实施诽谤等犯罪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标尺,从而规范网络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司法解释》于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4.
《东方论坛》2013,(6):8-14
历来对“五十以学《易》’的解释都不够圆满、周延,其原因是未能厘清此章言说时间与“五十”之间逻辑关系。经由义理、文势、事证等方面的论证可知,此章应是孔子暮年归鲁后的企求、哀叹之言,应解为“再让我多活几年吧,(这样我)五十岁已经开始学《易》历程,就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孔子开始学《易》的时间是五十岁时,与老而好《易》、晚而喜《易》并不同时;其五十岁开始学《易》的促因可从思想与现实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孔子易学态度的转变可表述为从早年斥《易》到五十学《易》再到晚而喜《易》、老而好《易》的大致历程。  相似文献   

15.
请家长放心     
第四单元《面积》测试成绩一出来,情况非常遭糕。一遇到图形的知识学生就犯晕,那成绩是一二十分地往下掉。伤心失望之后,转而一想,不正可以趁这个机会“骂一骂”那些不用功的学生么,也给家长制造一点压力。  相似文献   

16.
今人关于《大公报》的论著浩如烟海,却鲜有人关注时人对其怎样的印象。当时"读报阶层"对《大公报》基本是持认可态度,报纸的销量是最好的体现。但所谓树大招风,在跌宕起伏的中国近现代史中,《大公报》对重大事件所发出的声音又不免会招来非议。因为在"九一八"事变中主张"不抵抗"使其受尽了非议,很快又不幸背上了诱发"闽变"的黑锅;华北局势吃紧时的"南迁"被认为是不担当;而解放战争时期更是两边挨骂,既被骂作对国民政府"小骂大帮忙"的软弱资产阶级,又被骂作"向来亲共"的"赤色汉奸"。时人对《大公报》的这些非议的背后不排除有单纯的爱国心的驱使,但更多的是有复杂的利益关系掺杂其间。  相似文献   

17.
简要梳理以《诗大序》为主对“比兴”问题的传统认知,从朱自清对“比兴”的理解即发端和譬喻着眼,通过对三篇《国风》诗作的分析,指出“兴”句在结构上处于发端的位置与其统领全篇的功能之密切关系,“兴”在诗作中具有开篇的结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流行詈骂语是流行语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时段性、群体性、口语化等特征。与传统詈骂语相比,其来源渠道更为多元化,有的来自对传统詈骂语的改造,有的来自方言,有的来自网络,有的则来自早期流行语的变异。从致詈方式上来看,流行詈骂语具有不针对宗族子嗣、不触及普遍语言禁忌、不利用灾难与疾病、不利用异物歧视或同类歧视等特点。与传统詈骂语相比,流行詈骂语具有措词雅化、詈骂色彩淡化、语用常态化、语义虚化等新特点。  相似文献   

19.
小师 《21世纪》2010,(11):78-78
养生大师、国学大师、一个个大师竖起来、一个个大师倒下去,您现在怎样看待这些大师?您相信大师吗?《21世纪》杂志社联合新浪网和态度8D调查网随机抽样调查共回收有效样本567份,男性占51.67%、女性占48.32%.56.6%的受访者年龄在30岁以下。  相似文献   

20.
今夏最火奠过《变形金刚2》,以致大家见面都会互相问候:“今天你《变2》了吗?” 作为一部影评狂骂剧本、粉丝狂骂影评的争议大片,《变形金刚2》成败皆有缘故成是由于变形很“金刚”.败是因为情节很“2”。光看名字就让我们明白了它毁誉参半的道理。出于形象过于深入人心.惯以外形取胜的数码产品也要“变2”——以后变形金刚不光能看能玩.还能用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