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服务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将志愿服务整合到大学德育中的创新模式,与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之间有着良好的契合点。针对当前中国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认知、参与和保障方面的问题,将"服务学习"理念和模式运用于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借鉴服务学习理念和模式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利他互惠理念、遵循专业发展的服务导向、构建服务推进的保障平台、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
志愿服务保障机制是指为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有序进行而采取的一系列手段、措施和方法。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可以归结为管理机制、注册机制、招募机制、培训机制、评估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经费保障机制、激励机制、责任机制九类。随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和法治社会构建进程的推进,我国的志愿服务的法治化体系也正在形成之中。  相似文献   

3.
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一种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兴起与深入,充分发挥了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诸如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调节功能。为了更好实现这些功能,在组织和开展志愿服务时要明确服务目标、要构建激励机制、要完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4.
志愿服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方面,存在"肤浅化""随意化""单一化""表面化"的问题,本文借鉴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从深化服务内涵、构建服务体系、拓宽服务路径、提高培训有效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向系统化、常态化、专业化发展,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立。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对医学生的道德养成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在对我高校志愿服务活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并从宣传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经费筹备机制四个方面探索了健全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医学生道德素质养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国有企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步入改革深水区,生活在国有企业所属社区中的居民,思想多元碰撞,不稳定因素增加。为此,在社区广泛开展以"事业化推进、项目化服务、常态化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对社区的稳定和谐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国有企业各级党组织和社区服务站,应紧紧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针对所属社区的实际情况,丰富志愿服务的内涵,建好志愿服务的机制,培育志愿服务的文化,使"三化"志愿服务活动在构建平安、和谐、宜居社区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7.
周根飞 《南方论刊》2023,(8):99-100
本文聚焦研究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选取以广州自闭症康复机构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为例,提出应该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加强对志愿服务精神和理念的宣传,在大学生教育教学课程总体规划中纳入志愿服务,加强志愿组织文化管理,建立志愿服务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8.
志愿服务是人们践行高尚道德的重要实践路径之一,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力量,对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新时代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中实现了人生价值,更服务着社会发展。为了给大学生志愿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应当发挥家庭在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中的始发站优势、强化高校在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中的主体责任、营造良好的社会志愿服务氛围,构建家庭、高校以及社会协同的发展路径,真正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志愿服务转型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发展和兴旺的志愿服务事业,对社会文明进步和人们生活改善作出了贡献。然而,伴随现代化的变迁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志愿服务的结构转型成为必然趋势。结构转型的内容包括政府倡导、社会整合、管理分层、团体独立、竞争选择、激励机制等。只有顺利实现志愿服务的结构转型,才可能产生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有了巨大发展,西方国家纷纷进行志愿服务立法,我国也正式提出要制定《志愿服务法》。志愿服务立法必须具有宪法渊源,即"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通过宪法解释,旧时的称呼"义务劳动"可合理地理解为当今的"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是公民的一项权利,而非义务;国家的职责是"提倡"志愿服务,对此不得怠为。发展宪法不应仅局限于制宪、修宪等传统方法,还要注意运用宪法解释等方法,这样可更好地促进立法。  相似文献   

11.
陈阳 《云梦学刊》2014,(1):21-26
从“个人与社会”的角度看,传播是包含着“自我意识”这一心理机制的与他者交往的过程。从“记忆与认同”的角度看,传播是强化记忆、消解记忆以寻求自我认同的话语争夺场。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看,传播改变着时空矩阵,以时空分离、时空消解、时空重构的方式作用于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2.
"穿越文化"作为当下热门的大众文化现象,具有非常鲜明的后现代特征,是后现代语境中混搭现象的代表。尽管如此,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自身不断批判着的发展中,吐故纳新,仍然表现出对"穿越文化"以及以其为代表的后现代文化现象发言的合法性与阐释的有效性。通过马思主义的批判分析,"穿越文化"产生的原因得以解释,而其中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因素也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3.
吴应宁 《理论界》2013,(8):36-40
近年来,我国券商直投行业在机构数量、注册资本、投资案例数量等方面都取得了快速发展,然而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也存在着如资本规模小、激励机制不健全、退出渠道单一等问题。随着行业竞争的愈演愈烈,直投子公司必须以《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规范》的出台为契机,从拓展投资项目、拓宽退出渠道、提供增值服务、控制内部风险、开发新投资领域、健全激励机制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努力塑造核心竞争力,保障直投行业的稳步、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普及,一种基于网络交互媒体的新的公益模式——"微公益"正快速兴起。"微公益"的出现体现了我国社会对公益的追求及对传统向善文化的传承,但"微公益"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参与其中的个行为主体共同努力以保障其健康成长。政府作为"微公益"行为的特殊参与主体,对"微公益"行为过程的健康成长的科学引导,将有效推动全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从而为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面繁荣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5.
建设“世界田园城市”并不意味着大力发展中高端房地产项目,不意味着要素资源继续向中心城区集聚,不能忽视农业的传统和基础地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建设“世界田园城市”的关键目标,而发展现代农业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抓手。发展现代农业,应注重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的微观基础,优化现代农业发展的要素投入机制,健全现代农业发展的价格激励体系。  相似文献   

16.
拓展型高等院校分校作为三大类型分校之一,其重要使命在于直接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自身的发展。但在其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极易陷入三个基本误区:对服务应有地位的认定误区、对服务主体的认知误区以及对服务方式的理解误区。在分析以上误区的基础上,文章从三个方面探索了拓展型高等院校分校服务地方的可行之路:从使命角度而不仅是服务职能来认定拓展型高等院校分校的"服务";从服务"机构"和服务的"人"角度,确定服务的"双主体"特性;打破服务方式的直接性和均衡性,形成以"学"为主、"产""学"互动的间接服务方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河南省紧紧围绕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改革创新,取得了如“三级联创”、“四议两公开”、“金桥工程”、“红色家园”、“双联双增”和“党员关爱”等成果。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环境考验和新挑战,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进行工作机制和制度创新、构建大党建格局,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开创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李建军是中国当下一个“不可忽视”的批评家和小说理论家。作为一个批评家,其文学批评是一种以真善美为标准和旨归的批评;具有“判断与事实”和谐统一、“激情与理性”和谐统一、“朴实”而又富有“诗意”、说“真话”与“人话”等特点。李建军的文学批评及其特点的形成主要受到了李建军的主体因素、俄罗斯文学、布斯、巴赫金等人的相关理论或观点、英美新批评理论、鲁迅及中国优秀的文学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李建军的文学批评触及了当代文学创作的要害,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打破了当代文学批评界“一塌糊涂,提不起来”的格局,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四直辖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政府购买服务模式。从政府购买服务的购买者、承接者、使用者、评估者四个主体,以及"向谁买"、"买什么"、"怎么买"、"如何管"的四个环节来考察。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的未来取向,主要为建立承接者审查标准和进入、退出机制,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和政府角色,从立法和制度层面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政策体系,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监管和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20.
《定军山》的诞生,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与现实指向,对它的研究不能仅限于目前学界所示的中国电影(戏曲片)滥觞的具体的感性描摹。《定军山》的诞生,有其艺术发展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艺术雅俗转换机制与京剧的兴衰历程、电影的艺术本性及特定时代和文化景观诸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定军山》的诞生,不仅是电影的中国本土化的特殊范本,更是中国电影的民族化的已然“存在”——奠定了中国独有的“影戏”传统,包含了迄今为止中国电影的全部遗传基因和文化代码,不仅指涉到新时期“电影与戏剧离婚”等电影观念的大讨论,也为新世纪以来的国产大片提供了历史的镜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