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晓波 《兰州学刊》2013,(12):120-126
民族地区工业乡村发展模式是一种少数民族村寨通过发展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带动乡村社区经济和社会生活全面发展的一种农村现代化方式.这种模式既改善了农村经济收入水平,又保持了浓郁的民族文化和乡土特色,使村民在农村地区就能够分享到与城市生活等值的现代文明.文章把工业乡村发展模式与东部发展得较好的华西模式做横向与纵向、形式与内容、时间与空间的对比研究,旨在于总结出工业乡村发展模式对民族地区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乡村工业社区是都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发展模式。由于云南民族地区特有的边疆地域性和文化民族性特征,使得研究这一主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在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乡村工业社区的研究后,建构出乡村工业社区的理论框架,并通过经济结构的转型带动了社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和成员心理态势的联动发展的四个因子的论证,说明云南民族地区走工业乡村社区的发展之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竞争力不足。比较优势是基础 ,竞争优势才是核心 ,才是西部民族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西部民族地区只有抓住机遇、利用机遇 ,转变观念 ,改革体制 ,加大工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找准产业升级的正确方向 ,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资源特色和生态特色的知识化工业 ,把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转变为民族地区工业的竞争优势 ,以知识化带动工业化 ,工业化促进农牧业现代化 ,将工业化革命进行到底 ,才能实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才能在新一轮的国际、区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4.
工业乡村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乡村社区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特殊形态.大理新华白族村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性、民族文化性和具有加工民族工艺的基础的特征,实现了农村农耕经济向小手工业和服务业转变的新型产业结构调整.这种新型产业结构对新华人的消费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现新型产业结构下的居民消费新特点.  相似文献   

5.
村寨经济是一个具有区域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特点的经济系统,是国民经济体系中最基本的经济单元.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村寨的数量大且多分布在偏远山区,因此民族地区村寨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选择有利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生态和文化资源,很多民族地区以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作为振兴乡村的重要抓手。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切入点,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国内外学者对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国内外研究的触角涉及地理学、旅游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探讨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主体、利益相关者、模式解读、可持续发展等诸多路向。实际上,当前研究中对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创新路径探讨仍有提升的空间。新时代探讨民族乡村旅游路径创新与政策协同,研究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能帮助从业者发掘新的价值增长点,能推动乡村振兴更好更快发展,具有显著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文章探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现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策略。加强一体发展立法,统筹乡村旅游体制;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拓展乡村旅游空间;丰富产品服务业态,打造特色特有品牌;强化IP产品创造,凸显运行主体价值;完善政策体系关系,推动融合经营效果。  相似文献   

7.
8.
对方兴未艾的乡村文化产业做出深入的理论思考是民族经济研究的新课题.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是一种可以满足多重意义目的的社会发展实践活动.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乡村文化有可能重归主流文化视野并导致新的文化整合.在不断探寻民族地区乡村多样性发展道路的同时,村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有可能得到提高.乡村文化产业也会使乡村文化的多功能价值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进行研究.调查出贵州、广西、内蒙古、云南、四川五省乡村居民对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文化领域、环境领域、民族关系领域的乡村社会矛盾认知状况.认为当前民族地区社会矛盾普遍性和差异性并存、社会矛盾复杂多样、社会矛盾疏解呈现出明显的政府依赖性特征,提出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矛盾应系统性地进行疏解、疏解的核心在经济领域、社会矛盾应划分等级进行疏解、鼓励乡村意见领袖参与社会矛盾调解、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转型与升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乡村旅游已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动力,循环经济理念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天然的关联性。实现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应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统筹考虑生态保护、旅游扶贫与致富、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及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等战略目标,加快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战略转型与升级,扩大其辐射与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后乡土中国乡村组织化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较前虽已有所发展,但仍处在起步阶段且已陷入到发展不足境地。造成这种困境的主因:发展上的政府性对民间性的攘夺;内部治理上"一股独大"操纵了"一人一票";运行上"重组建"与"轻管理";资金供给上的"难贷款"与"贷款难"的困境。而要走出此种困境至少需要做到:政府角色的清晰化和官员行为的厘定、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和社会资本拓展、农村内生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形成,以及对社会成员合作教育的注重与开展。诸多因素耦合而成一种内在驱动力,浸润并改变着农民的品质和态度,促进农村组织化的深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少数民族作家创作以本土民族生活为源头,深切地探讨现代化进程中带来的家庭伦理、情爱伦理和人的正义观等人伦道德的嬗变,揭示当下道德变异和人伦困境。进入新世纪西部少数民族作家从关注现实人伦转向生态伦理的探索,提倡走近自然,保护生命的人文关怀。西部少数民族作家坚守民族文化立场,追求日常生活审美叙事的现实手法,又在世界文学背景的映照下,自觉地借鉴西方现代小说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3.
14.
15.
本文将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各民族发展差距及其拉大的原因放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中加以探讨,认为社会转型滞后是造成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缓慢、中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差距拉大的现实原因,并以此宏观社会背景为依据,提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18.
海南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海南发展乡村旅游的三大优势并提出了几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乡土社会转型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日益改变了传统乡土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离土"与"留守"的社会事实,给承载农业文化的乡村增添了几分凄楚的晚景,传习久远的农耕经验和手工技艺渐已淡出乡民的视野.在这种背景下,寻找开掘乡土文化资源的有效路径,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乡土中国"的理解,更能提升我们对自身所属文化模式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乡土情怀认同是新时代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成员必备的一种乡土文化意念,对乡村社会生活、乡村教育形成积极的价值认知与自信态度。乡土情怀认同有其内在意蕴要义,它既是形塑乡村教育文化认同的风向标,也是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与治理的源泉,更是推动乡村振兴与革新的核心力量。然而,受社会结构变迁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影响,乡村教师与乡土情怀认同渐行渐远,衍生出文化空心化作用下的乡村教师疏离乡村教育、功利主义诱导下的乡村教师逃离乡村教学生活、责任虚化驱使下的乡村教师角色定位迷茫等疾症。为此,重塑乡村教师乡土情怀认同需要回归生活世界,需要政府、乡村社会以及乡村教师形成交往互动的共生对话机制,强化乡村教师的乡土存在感、依恋感与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